中国环境保护的“拐点”有望在2025年到来,但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还要到2030年前后才出现。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近日撰文,作出以上预测。
王金南在文章中说,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 达到1万美元就可能出现环境状况转好的库兹涅茨拐点现象。他说,2020年、2025年、2030年中国人均GDP预计分别达到1.1万美元、1.5万美元和2万美元,因此,2025年实现环境保护“拐点”的经济条件基本具备,环境问题有望开始得到治理,但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人体健康保障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要到2030年前后才能出现。
王金南说,中国大规模污染治理从“九五”(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淮河治污和“两控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二氧化硫治理开始。再有10年的积极应对,中国环境治理能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中国环境保护面临重大转型和改善机遇,但若错失机遇,将引发重大社会经济和环境安全危机。
根据目前的监测和统计数据,“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7项约束性指标中,除了NOx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之外,其他指标都已经于2014年提前完成。但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
文章说,中国用40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但另一方面也只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集聚”和“爆发”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环境问题。目前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历史最差时期。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具有阶段性的差距。目前出现的严峻的、传统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都已经解决,发达国家关注的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化学品控制以及传统环境质量深化改善的问题,在中国还基本上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治理阶段。
王金南所在的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开发的“国家中长期环境经济预测模型系统”,通过建立经济社会预测模型、资源能源消耗预测模型、环境污染产排放预测模型方法,预测了“十三五”期间的中国资源能源消耗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王金南说,未来10年,大部分传统污染物排放量都将跨越“峰值”,能源需求呈现“三低”(低增速、低增量、低碳化)特征,高耗能行业增长缓慢,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运行。经济下行同时意味着政府的GDP、财政收入和就业压力都会加大,这可能会导致政府和企业对环保的投入减少,从而加剧生态环境的压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治污决心和行动会出现迟疑。
原标题:中国环境保护“拐点”有望2025年到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