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至24日,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长沙召开了2015年工作会议暨全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讨会。会议以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总体要求,推进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建设为主题,结合长沙污泥高温热水解厌氧消化项目的工程实践,研究和探讨了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城市生物质协同处理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报道> 正文

【专家】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沙共识

2015-06-11 14:34 来源: 污泥创新战略联盟微信

2015年5月23至24日,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长沙召开了2015年工作会议暨全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讨会。会议以“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总体要求,推进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建设”为主题,结合长沙污泥高温热水解厌氧消化项目的工程实践,研究和探讨了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城市生物质协同处理、碱性热水解工艺、消化液处理、射流干化以及处理产物资源化等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工程实践总结,提出了今后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发展方向。

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会议以专家发言为引导,集全体参会者的经验和智慧,取得以下共识:

一、国家政策为污泥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家近期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等文件要求,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推广污泥经厌氧消化产沼气或好氧发酵处理后资源化利用,并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用于土壤改良、园林绿化等,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国家政策明确了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和达标可进入土地的处置方式,为处理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我们应当抓住当前国家政策利好的难得机遇,加快实现污泥处理处置向“资源化”的转型升级。

国家污泥联盟名誉理事长顾国维发言

国家污泥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高廷耀发言

二、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应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污泥处理设施选址难、运行费用高、处理后产物无出路,成为制约我国污泥处置产业发展的瓶颈。

“绿色”就是要以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创新为支撑,实现工艺过程的生态环保,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泥处理处置过程对外界能源和化学药剂的依赖;

“循环”就是要以挖掘污泥中能源和资源为核心,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自产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低碳”就是要以污泥处理设施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二氧化碳、甲烷、臭气等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排放对外界的不良影响。

“绿色、循环、低碳”相辅相成,在实现源头有毒、有害物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绿色”让处理产物质量得到保证,质量是产物能够循环利用的必要条件;“循环”让运营者有收益,收益是运营者处理好污泥的动力;“低碳”让污泥处理设施与环境相融,相融是设施落地的保证。按照这一基本原则,才能够顺势而为,做大做强,实现污泥处理处置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处长陈新发言

国家污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杭世珺宣读“长沙共识”

三、污泥稳定化处理是污泥处理的核心。

稳定化处理后的处理产物组成结构、感官性状都会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污泥稳定化处理目的在于污泥中的有机物合理降解和向有机质转化,在于处理后的产物不发臭,在于减少污泥固体物质含量,在于消毒和改善脱水性能,在于保证产物利用的安全。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碱性热水解、碳化和焚烧等都是稳定化处理手段。其中,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处理、或者碱性热水解在实现稳定化处理的同时,产生了腐植酸,或者多肽氨基酸等有利于土壤改良的珍贵有机质,为污泥处理产物回归土地创造了条件。这些符合“绿色、循环、低碳”基本原则的技术,应当作为我国污泥稳定化处理的首选。

四、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我国污泥处理工程建设。

在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绿色、循环、低碳”之旅中,长沙再一次将“高温热水解——厌氧消化——厌氧氨氧化”这一高级厌氧消化技术成功落地,北京、合肥、镇江等地不久也将相继建成类似的工程,为我们继续展示高级厌氧消化的魅力;宁海的城市生物质与污泥的协同厌氧消化处理工程为中小城市的生物质处理提供了示范;碱性热水解的钙蛋白产物用于土地改良,让贫瘠的土地焕发盎然生机;射流干化新技术为污泥体积减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节能技术。我国应加快总结先行地区的工程的经验,加强合作和交流,形成适合于我国的技术体系并加以推广,让星星之火得以尽快燎原。

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为配合做好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工作而成立的,是领跑者。我们的目标是:发挥各联盟成员单位的优势,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合作共赢。

让我们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要求,携起手来,不辞辛苦、努力拼搏、脚踏实地,逐步走出污泥处理处置的困境,肩负起领跑者的光荣使命!

原标题: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沙共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