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北京的宋先生近日刚刚迁入了亦庄开发区附近的小区,由于对周边情况不熟悉,依照往常,他打开了手机上的百度地图应用,想看看附近的生活环境。点开搜索栏,他看到了一个“全国污染监测地图”的热词推荐,顺手一点,周围的污染源就清晰地显示在他眼前,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开发区东区污水处理厂二期等企业都位于宋先生小区附近。“原来我身边就有这么多污染源!”他不禁感叹道。
宋先生使用的就是日前上线的百度地图——全国污染监测地图(下文简称百度污染监测地图)。“我们希望利用百度地图的优势,通过污染源信息的叠加,让公众关注身边的污染源,从而倒逼企业达标排放。”百度公关部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经理王秀忠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主持研发的“污染地图”也于前段时间升级更名为“蔚蓝地图”,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蔚蓝地图”手机应用的下载量从50多万骤增到310多万,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开始截屏“蔚蓝地图”中的数据,与当地环保部门互动。马军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正源于此,他对使用蔚蓝地图推动公众参与污染治理,又增添了几分信心。
这些污染地图可以做什么,为何备受公众“追捧”?作为污染地图的核心,数据的获取又存在哪些问题?
污染地图是什么?
污染地图将跟公众有关的污染源在地图上集中展现,将污染源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公众可随时掌握自己关心的身边污染源状况
进入百度污染监测地图的页面,一张带有色彩“斑点”的地图展现在眼前。百度公关部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经理王秀忠告诉记者,绿色图标表示监测企业排放达标,红色则代表监测企业排放超标。随手点开一个点,记者看到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次渠污水处理厂显示部分超标,氨氮含量总超标4.39倍,总氮含量超标1.48倍,总磷含量超标0.27倍,粪大肠菌群含量超标1.71倍。
记者点击距离自己最近的污染源,会立即出现提醒:“哇,某工厂竟然超标了!要关注!”或是“原来这个工厂也是排放来源呀,要好好排污不要破坏蓝天哦”等字样。除了可以查看具体的污染源外,百度污染地图还可以展示出地区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指数,如一个地区的污染源比较多或者污染源排放不达标,经过后台的大数据分析,百度污染地图会给出公众附近的环境危险指数。
同时,公众也可以将这些信息实时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提醒其他人一同关注污染源情况及个人安全健康。
“百度污染监测地图实现了身边污染源随时测的功能,只要进入监测地图,就可以将周边的污染源和危险系数了解得一清二楚。”王秀忠说,百度污染监测地图不做专业的污染源监测网,而主要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将污染源告知公众,让公众清楚他们身边污染源种类、数量和状况。
而摸索了近10年的蔚蓝地图则更进一步,不仅有污染源监测数据,还有空气质量指数(AQI)、水源质量监控、生活服务指数。打开蔚蓝地图App,手机软件首页通过定位,选择了记者所在的区域,记者马上看到了当前地区空气质量指数为195,是中度污染。记者上翻屏幕,还看到了各类服务信息,比如建议佩戴口罩、不适宜开窗、减少运动等。
继续点击空气模块,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各种颜色标注的空气质量指数,公众不仅可以根据需要查看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还可以查看AQI任意一项指标。据了解,空气质量模块中有2000多个监测站实时数据和超过380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蔚蓝地图的创始人马军重点给记者介绍了水质模块,“水质模块可以满足公众及时查询和获知各地水质情况的需求,目前这一模块包括各大水系的水质信息,1900多个水质监测站,全国数百条河流、上百个湖泊水库水质信息。
污染源主要包括4000多个大气污染源和5000多个水污染源实时排放数据,记者看到有的点是红色、有的是红色带绿边,有的则显示绿色。马军告诉记者,红色为超标排污企业,红底绿边标识是企业已对超标问题作出公开说明,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整改,蓝色是达标排放企业,灰色则是没有监管数据。记者随手点击一个点,看到邹平齐星开发区热电有限公司4月8日14:00氮氧化物的监测值为897mg/m3,标准是200mg/m3,距承诺整改完成日期还剩22天。
污染地图为何走红?
与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相契合,污染地图借互联网发力,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产物
前不久一位手机用户在“蔚蓝地图”上发现山东巨润建材有限公司在其生活区域内超标排放氮氧化物,随后这位用户就在新浪微博中转发了“蔚蓝地图”上的数据截图。这条微博当天被转发600次,阅读量达116万次。
这也引起了山东环保厅官方微博“@山东环境”的关注,“@山东环境“也进行了转发。3天后,菏泽环保局官方微博“@菏泽环境”发布了名为《关于山东巨润建材有限公司氮氧化物在线监测数据超标问题的说明》的长微博,表示这一企业承诺限期整改,如逾期不能按时完成治理任务,愿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法律后果。
据马军介绍,此前,很多因不合格“上榜”的企业纷纷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希望整改后可以从污染地图中“消失”。
这些数据何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与其说污染地图忽然“发力”,不如说污染地图顺应了互联网时代,污染地图也是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的“互联网+”最好的诠释。
“根据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我们提出了‘环保+’,也就是说,未来环保问题要采用‘环保+政府+企业+公众’的模式,拓展环保的参与主体。”王秀忠告诉记者,也正是基于此,他们将百度污染监测地图作为“互联网+”和“环保+”的重要实践。
据王秀忠介绍,他们将开发更多的产品和应用,百度大数据中心也正在从事相应的污染源数据开发工作,未来,公众可以拿着手机拍照或者扫一扫天空,污染地图便可对照片位置的环境状况做出判断,从而给出相应的环境提示。
马军认为蔚蓝地图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产物,“互联网+”的时代造就了蔚蓝地图。
划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使公众随时随地可以参与环保工作。“公众通过电脑查看污染源还是不够便捷,而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马军说。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尤其是微博,成就了蔚蓝地图的微举报功能。公众可以将蔚蓝地图的污染源数据分享到微博,通过与各地的官方微博、网友互动,引发社会关注,从而在公众的监督下,共同解决问题。
马军介绍说,山东环保政务微博已经与网友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基本上做到了事事有回应。山东省环保厅、17个市、上百个县都有各自的微博,一旦收到微举报,山东省各地的政务微博可以有序、快捷地回应。
“我们污染源模块的右上角有分享功能,可以将环境问题直接分享到微博,这样环境问题从受理、核实到处理都受到公众监督,一旦有反馈,地图会第一时间更新,公众可以看到企业整改情况和措施。这样,公众参与了整个环境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全过程,增强了环境治理的主人翁意识。这也是蔚蓝地图‘走红’的原因。”马军说。
污染地图难在哪?
数据难获取成为污染地图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还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地方环保部门和环保公益机构的合作
记者从百度污染地图上发现,目前污染源的数据只涵盖了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四川、江苏、浙江等18个省市。在蔚蓝地图中,污染源监测中有很多灰色的点没有监测数据,各省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也不完善。
虽然污染地图乘上了“互联网+”的东风,但数据获取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些污染地图数据依靠各地环保部门的网站,据王秀忠介绍,并不是所有的政府网站都公布了污染源数据,即使公开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网站,也存在限制访问的现象。
其实数据获取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自2006年5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成立起,马军就开始研究如何获得数据。
2014年,他们对120个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状况进行年度评价,尽管山东、浙江等省的在线监测平台已经基本实现按小时公开,宁波、北京等重点城市的日常监管信息发布开始趋向系统化,但评价结果显示仍有上百个重点城市的监管信息有待进一步公开。
青青地图的创始人刘春蕾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在申请地方数据的时候,或被环保各部门互相推诿,或以涉密等理由拒不公开,或人为故意垄断环境信息,阻挠环境信息公开,有的直接没有回应。“最后我们不得不采用一些手段,比如我们告知对方,如果再拒绝公开,我们将被迫提起行政复议,这样情况才会有所好转。但是这不能成为常态化手段。”刘春蕾说。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马军认为需要环保部门和公益组织两方面努力。从环保部门来说,地方环保部门要增强信息公开意识,在财政、人力方面支持信息公开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IT技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他认为地方环保部门应该积极联合公众和环保组织,充分利用公众的力量,投身环境治理。“地方环保部门只需要做好做强基础数据工作,公众和环保组织会对基础数据进行进一步开发。”马军说。
从环保公益组织来说,马军的团队每年都会对全国120个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程度编制年度评价,通过这种量化评价,既满足了地方政府部门互相学习和借鉴的需求,对信息公开也是一个促进。
“评分机制可以产生倒逼效应,使得信息公开不完善的地方政府提升自身服务。”马军说。除了外围推动,马军认为公益环保机构与环保部门是通力合作的关系,推动信息公开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协商,深入了解彼此,合力解决环境问题。他们会经常去地方环保部门调研,并与地方环保部门、专家举办各种研讨会,探讨信息公开的法规政策、实践案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网站经过了多次调整和完善,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我们与环保部门也形成了深度合作。”马军说。
刘春蕾也从3个层面给出了建议,从法律上讲,他认为应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人大审议通过的法律,而非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增强其权威性。从政府层面上来说,环保部门应当主动公开,民间环保组织依法督促各级环保部门加强公开。从实际应用层面上来说,各级环保部门公开的环境数据需要以电脑可以处理的方式公开,对各种不利于电脑处理的公开的格式进行修改。
原标题:污染地图正在发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