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实际上不只利于本体产业的调整升级,也有利于新兴环保产业的增长,孕育越来越多优秀的环保企业。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
今后的技术需求不仅是先进的单项技术,更重要的是多项技术的系统集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
下一阶段,我国将把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评估、控制等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国内相关的立法、政策等也将向这方面扩展。
——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主任凌江
我国目前耕地、农地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还是空白,关键要看企业如何发挥市场机制,探索农地修复经济回报机制。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
对中小企业来说,迫切需要可以负担得起的污染治理方案。如何建立成本较为低廉、运营较为简单、小型的污染治理体系是难点。
——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王金南
对于企业来说,不要急于跨界,未来的发展之道是合作。个体企业,应把长板做长,别急于把短板补齐。环保企业未来发展有两项“本分”,一是在政策指向的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商业模式、盈利机制,二是优秀企业要为规范市场、引导市场发挥作用。
——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
近年来,我国环保投资需求扩大。据统计发现,2010年后新注册环保企业占近50%
虽然环保企业数量10年来翻四倍,但小微环保企业占比大,90%的企业年收入不足千万
开年以来,环保股接连涨停的抢眼表现,意味着此前积累已久的政策利好开始转化为扎实的市场信心。从今年两会前后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政策来看,环保产业也切实成为地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在春暖花开的北京,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日前召开环保领域专家企业家座谈会。与会代表在对环保产业发展蓬勃前景充分看好的同时,也希望产业、企业面对真实迫切的治理需求,创新商业模式和回报机制,贡献性价比高的技术产品服务。
环境健康有望孕育新兴支柱产业
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不只利于本体产业的调整升级,也有利于新兴环保产业的增长,孕育越来越多优秀的环保企业。
自2012年以来,节能环保产业就被寄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的期望。产业、企业的表现也正在坚定各方信心。
对此,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深有体会:以前总有担心,觉得环保标准、政策太严,可能会对整个产业打击太大。实践表明,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不只利于本体产业的调整升级,也有利于新兴环保产业的增长,孕育越来越多优秀的环保企业。“下一步,应更有决心,去制订更加严格的政策体系。”
在不少专家看来,随着公众对环境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其需求可能会真正孕育出一个支柱产业的规模。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徐华清觉得节能加环保,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再向下延伸,环境健康产业也有可能成长为新兴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马中则拿国内公众对健康饮用水日益增长的需求佐证这一观点。
据他介绍,近年来,饮用水包括饮水机在内的全行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其中,5元一瓶以上的高端水市场增长速度最快。“数字体现需求。饮用水只占生活用水的1/10,国人为了这1/10的水年花费千亿元,甚至可能超过每年水环境治理的投入。”
最有需求能否诞生最好技术?
土壤修复市场期待政策到位,有毒有害物质风险防控相关立法政策将得到完善。
“最先进的技术一定在发展最快的地区产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很认可这样的判断。“而眼下,作为环境资源问题最严峻、改善需求最大的市场,中国能否产生与之匹配的环保技术实力和产业,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他表示,今后的技术需求不仅是先进的单项技术,更重要的是多项技术的系统集成。
而从环境管理的现实需求来看,技术、产业需求确实还非常多。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主任凌江表示,很关心相关环保企业未来在发展领域和技术上的战略。
“首先,土壤污染治理肯定是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方向。”凌江说,目前产业发展还不太规范,估计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随着相关立法、配套标准政策逐步到位完善,市场机会才真正到来。
水环境治理的快速推进催生了目前环保产业最为蓬勃的分支领域。在凌江看来,围绕水环境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解释说,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常规污染物控制方面取得了成绩。下一阶段,关于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评估、控制等工作将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也是目前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
凌江介绍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污水处理厂本身就有从源头上调查发现有毒有害物质的功能,为后续相关环境风险研究和评估打下基础。
他透露,国内相关的立法政策等也将向有毒害有害物质风险防控等方面完善,这有可能会颠覆以治理为主要内涵的环保产业形态。“有些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不能靠处理化解,而是必须考虑替代或淘汰。同时环保的内涵会进一步丰富扩展。”
面对真实治理领域挖掘价值点
建立企业负担得起、成本较低廉、运营较简单、小型的污染治理体系,是难点更有大需求。
近年来,围绕城市的水、气、固废治理,很多企业抓住机会风生水起。但在很多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和领域,还没有太多企业的身影。而随着国家环境治理的逐步扩展、深化细化,企业如何抓住机会?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是《场地污染修复技术应用指南(修订意见稿)》专家组成员。他对目前企业搬迁后的场地污染修复并不是很担心。“现在技术规范不断完善,而且在地产开发的驱动下,也有了资金。”
他比较着急的是,耕地、农地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还是空白。“农民支付不起,国家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投入。关键还是要看企业如何发挥市场机制,探索农地修复经济回报机制。”
期待可行解决方案的还有不少传统行业。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王金南希望企业能面对真实治理需求贡献力量。“比如针对像西部地区煤化工行业,特别沙漠周边的相关企业,环保企业能否拿出一个有效的污染解决方案?”
就在这几天,甘肃武威荣华工贸公司向腾格里沙漠腹地违法排污,再次引发各界关注。王金南表示,现在是抓到哪家,哪家倒霉;而那些抓不到的,很容易就在污染治理上糊弄了事。“最难办的是广泛、分散的中小企业,比如中西部靠近农村的企业,江浙一带的小化工等,让政府最头痛。”
王金南期望环保企业更多发挥作用。“对中小企业来说,污染治理也是他们的心头痛,迫切需要可以负担得起的污染治理方案。成本较低廉、运营较简单、小型的污染治理体系,是难点也有大需求。”
企业做强比做大更重要
不要急于跨界和补齐短板,合作是未来企业发展之道,同时应把长板做长,专注于一件事。
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赵笠钧自认为企业20年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环保产业正在不断提速发展。“我们突破1亿元规模用了14年,而突破20亿元只用了6年;2011年企业只有240人,今年预计将达到2000人。”
正在排队上市的博天定位为水环境系统解决商,正在飞速拓展业务触角。对此,苏伊士环境中国区副总裁孙明华也有中肯之言:“苏伊士进入中国市场已有40年,我本人看惯了国内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进进出出、生生死死。从过来人角度,我认为对企业来说,做强比做大更重要。
她说,对于博天这样有前景的中型企业而言,眼下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如果经不起市场的诱惑,盲目扩张是危险的。”
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则提出了不要弥补短板的理论。“我和有些专家的观点不太一致。我认为企业不要急于跨界。将来的企业发展之道应是合作,市场范围很大,一家企业不可能通吃。对于个体企业,应把长板做长,别急于把短板补齐。持续专注做一件事比同时做几件事更好。”
他表示,环保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两项“本分”:首先是在政策指向的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商业模式、盈利机制。“环保产业很多细分领域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机制不健全,要靠商业模式创新。我们想不出来,企业的点子应该特别多。”
其次,优秀的企业要为规范市场、引导市场发挥作用。“过去环保产业低价竞争、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侵蚀了很多潜在的市场需求。”吴舜泽说。
原标题:经济新常态下环保产业如何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