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对于时下正在猛追“工业4.0”的中国制造业来说,究竟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呢?新年伊始,两个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环保的热议。一是,兰州市政府状告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开指责其作为央企,缺失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屡次违法排污,造成其周边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将环保问题诉诸媒体,凸显出地方政府目前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无奈。而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事件——新环保法的实施,似乎为久治不愈的中国式污染开出了良方。
被坊间称为中国最严苛的《环保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案赋予了环保部门更大的追责权力,比如罚无上限的“按日连续计罚”,对污染排放设备的查封和扣押,甚至可以对拒绝和逃避治污的违法企业责任人实施行政拘留处罚。
这些措施似乎有望终结环保部门与排污企业(尤其是作坊式的小企业)长久以来的“猫鼠拉锯战”,但是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企业,重罚之下企业如何生存,谁来为企业高昂的环保成本买单,也是摆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难题。
以污染大户钢铁行业为例,产能过剩加上对于进口铁矿石的高度依赖, 使得钢铁企业近年来一直处于高成本低利润的状态,而新环保法以及更严苛的排放标准的推出,无疑让企业雪上加霜。一些钢铁企业表示,在投入巨资购买环保设备后,生产一吨钢要亏损200多元。
这一现象在水泥行业也存在,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调查显示,新排放标准实施后,水泥脱硝设备的投入将使每吨水泥成本增加20元至40元,若按年产20亿吨计算,全国水泥工业环保设施运行成本或将超过400亿元。而前文中备受指责的中石油兰州石化也表示,其“十二五”以来,在环保工作上已先后投入10多亿元。
环保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低等特点,加上融资方面的困难,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对此,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近日表示,当前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环保投资不足,因此需要加快完善政策机制,推进环保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预计未来中国大气、水和土壤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投资需求将超过6万亿。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将成为过去时。企业对于环境监测仪表、大气污染治理系统、废弃物管理设备、污水处理系统等需求的激增,将为中国的环保产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在加强污染源监测的同时,企业还应当从工厂整体运营和控制层面着手。治标还需治本,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来逐步淘汰落后的硬件和软件,在达标国家环保标准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产能和效率,增加市场竞争力,可谓一举两得。
未来,预计用于环保领域的PLC、远程数据采集、变频器和人机界面等工业级产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传统自动化厂商在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上的丰富经验,将使其在这一蓝海市场具有更多的先发优势。去年施耐德电气与北京碧水源科技的合作,即是瞄准了水处理行业的市场前景,不失为一种双赢的战略布局。
对于转型中的中国制造业,与其争论在2.0还是3.0阶段,不如潜心静气,从基础做起,至少可以多守住一片蓝天和净土。
延伸阅读:
【专题】:新环保法:翻开环保法史上新篇章
原标题:新环保法下的自动化市场机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