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河源市出台提前报废黄标车的补贴方案,到年底前,提前报废黄标车可获3000元至1.5万元不等的财政补贴。治理黄标车,是本市为防治大气污染抓实、抓细的一项有力措施。在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应对防治大气污染的这场战役中,作为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市民也不应袖手旁观,只有齐参与、共治理,才能共同守护好我们城市上空的蓝天白云。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温暖的网络热句,今年以来一度成为河源市民、网友对城市环境,尤其是守护清新空气的企盼和美好愿望。对市区空气质量进行权威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0.7%(达标293天)。但是,“一流的空气”这块河源市民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因在今年的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中,个别时段出现轻度污染一度引来市民、网友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出要以超常规的举措防治大气污染。
据市环保部门介绍,为摸清本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情况,本市专门委托暨南大学等科研团队,对本市大气污染源特征和防治对策进行研究。经科学监测解析,市区大气颗粒物所占比例最大的有5大来源,分别是工艺工业源、扬尘、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尾气。为此,治理大气污染被本市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从出台《河源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4—2017年)》和《河源市大气污染防治2014年实施方案》,提出从深化工业源治理,推进脱硫脱硝除尘工作以及发展绿色交通,减少移动机械设备污染排放等七个方面入手,强力推行大气污染防治,到密集召集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各项整治措施,在一系列周密部署下,“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五大治污工程正按照既定计划,从严从实从细得到落实。
从黄标车禁行措施的推行,到下一步将加强城市周边施工工地扬尘监管,强制要求施工工地确保做到六个百分百(即施工现场100%围挡、工地物料堆放100%覆盖、施工现场路面100%硬化、渣土运输车100%遮挡、驶出工地车辆100%冲洗、拆迁工地100%湿式作业)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出,我们不难看出政府部门不遗余力防治大气污染的决心和魄力。但要将方方面面的细化措施落到实处,还得靠环保、经信、住建、城管、公安、交警、交通等相关部门的有效联动,还得靠日常监督、问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以及市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一方面,政府固然要责无旁贷建立并推行“政府负责、环保牵头、部门联动”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但另一方面,我们稍做分析就知道,在影响本市大气环境的5大因素中,第一项工艺工业源污染与企业相关,而扬尘、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不仅与建筑施工等企业相关,也与市民本身相关。作为一项高度复杂性和关联性强的综合性工程,防治大气污染,还需要靠企业、市民的自觉、自律及配合相关整改工作。此外,企业单位、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发起与环保相关的各项公益行动,在全社会强化环境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譬如,与污染防治相关的企业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做到配合污染治理工作,优化清洁能源;其次,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不偷排偷放,不多排滥排;第三,依托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大气治理贡献更多科技支撑,提升防治的效率和水平。
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位市民,则应意识到,我们既是大气环境的受益者,也是大气环境的保护者。我们能否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一是结合自身职业特点,参与各类环保公益行动。二是从点滴小事做起,强化环保意识,如离开办公室时随手关灯、买车时多考虑节油环保。三是善意提醒或监督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如见有人焚烧稻草桔杆,主动提醒对方不要破坏环境;或是自发组织志愿者队伍,对一些给环境带来污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政府部门、机关单位、社会组织则可以通过新媒体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样、参与性强的公益活动和公益宣传。比如,今年由市创文办、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和本报联合开展的河源“源隆杯”首届环七寨湖自行车邀请赛等公益活动,就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
原标题:守住蓝天白云,不做治理的旁观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