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污水治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上我们可以按照“源头控制、分散处理、就地回用”的思路来解决,中国生态环境科学领域资深专家、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德安集团董事长俞建德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我国水环境恶化趋势在加剧
我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718cm3,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 cm3的缺水警戒线,我国有4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1.6亿多城市居民受影响。水资源短缺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面临着水污染的威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剧增,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在迅猛增长。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2011年和2012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分别为659.2亿吨和684.6亿吨。如此大体量的污水,多半还未来得及处理就流入江河湖泊,导致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日益恶化。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流域污染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受此影响,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饮用不到优质的水。
随着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日益重视,经过这几年的建设,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我国污水治理陷入“两难境地”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方法,从过去到现在,一般是把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混合后收集起来,通过大规模的管网,由漫长的排水管将其汇集到遥远郊区的大型污水处理厂。这一方法耗资巨大、运营费用高,而所需的处理废水的数量却十分巨大,使得整体处理效率不高。
根据已建、在建的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每吨水造价一般为1000-1500元,运行费用为0.8-1元/吨。保守估计,即使建造一座日处理10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一次性投资费用就需要1-1.5亿元。年运行费用需要3000-5000万元。根据这个比例测算,我国光建污水处理厂就需要1000-1500亿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市政管网建设,投资将会超过4000亿元。如果我国每年用200亿元外国贷款进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每个项目的还贷期为10年,数年后,每年偿还本息将超过300亿元。因此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的费用非常庞大,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又是一笔高昂的付出。
如此庞大的投资建、运行费用,对于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的中国来说,将耗费大量资金。当前部分城市有可能建不起污水处理厂,有些地区即使建得起,也用不起,陷入“两难境地”。
污水处理应从末端处理走向源头控制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遇到过污水治理难题,他们开始普遍采用末端处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数十年的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使排放的污水通过处理达标排放的末端治理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处理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首先,处理污水的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其次,末端治理往往不是彻底治理,污水集中处理会产生大量污泥,所以不能根除污染;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水资源的浪费。
如今我国也在面临相似的问题。俞建德表示,“污水处理应从末端处理走向源头控制,能分散则分散,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工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处理规模。这种源头控制、分散处理的模式可以省下不少市政管网建设费用,投资金额将大大降低;管网质量控制点将大为减少,质量可靠性大大提高,且不易产生漏水问题;由于未与其他废水混合,出水水质大大提高,回用方便;占地面积小,设计简单,易标准化。”
关于源头控制、分散处理的模式是否会增加管理难度。对此,俞建德表示,源头控制方式简单方便,无需专业人员管理,一般可采用公司托管。如果采用物联网技术,对故障点进行检测,进行集中管理,将能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清华大学环保专家指出,源头控制、分散处理的模式不仅能逐步解决中国水环境的问题,而且符合21世纪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更顺应了国际先进的环保潮流,是非常切实可行的。
原标题:德安集团:污水处理应从末端处理走向源头处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