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繁荣著称的珠三角,近年来却饱受水体污染之困。污水排放量大、水循环不畅、易污染不易治理等,成为目前珠三角的治污难题。近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珠三角(东莞)水处理创新交流会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国内及以色列的行业专家以“水处理产业变革与创新”为主题,结合当地实际共同探讨了该技术领域的现状和最新科研成果。院士把脉水处理方向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国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水污染总量减排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关矛盾进行分析后,3位业内知名院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项目> 正文

东莞探路国际合作“治水”

2014-09-16 09:35 来源: 中国建设报 作者: 王庆

以经济繁荣著称的珠三角,近年来却饱受水体污染之困。污水排放量大、水循环不畅、易污染不易治理等,成为目前珠三角的治污难题。

近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珠三角(东莞)水处理创新交流会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国内及以色列的行业专家以“水处理产业变革与创新”为主题,结合当地实际共同探讨了该技术领域的现状和最新科研成果。

院士把脉水处理方向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国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水污染总量减排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关矛盾进行分析后,3位业内知名院士就国内水处理的焦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易提出,废水处理的新目标是资源化与能源化。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水工业的要求是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护清洁的水环境、保障安全的饮用水、防治城市洪涝灾害,必须从源头控制污染,应针对处理后出水去向决定污水处理目标。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应优先考虑再生水回用。污水排放标准应针对不同的再生水去向确定,而不是仅仅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认为,水处理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低碳、循环、健康。水污染控制技术的主流方向是低碳—循环—优质—安全。现代水污染治理的产业体系已从为水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技术、装备和产品,延伸到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和废物资源化的系统性服务;由黑色治理向绿色过程转变,环境清洁技术、生态修复、替代能源等成为环保技术和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侯立安则分析了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面临的挑战。他认为,水环境受到污染致使水质恶化不能使用,从而导致水质型缺水。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非传统安全威胁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紧迫、复杂、严峻,不仅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和成本,而且增大了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制约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专家会诊珠三角水环境

珠三角水系河网纵横、水面率比较高,分内河和外江两套河网,但河道缩窄、填埋、硬化,导致水面减少,污染和涝灾加重。由此,洪潮叠加、咸潮上溯、污水游荡、循环不畅,加之调水冲污、管理失序,导致水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城乡供水和人畜饮水安全很难得到保障。在对水处理机制及技术创新进行交流的同时,专家们还专门针对珠三角的水环境进行了“会诊”。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崔树彬介绍,广东省为治理污染投入了巨额资金,然而,治理技术的落后,导致治理中又出现新的问题,如二次污染、渠道化、反复治理难见成效、水景观破坏严重等。严重的水污染,导致水生态系统恶化,有害生物水葫芦、蓝藻等危害严重。以前,河流治理的目标是防洪、航运、发电、灌溉和供水,现在的目标是堤固、水清、岸绿、面洁、景美,但是对于河道内的生物问题、生态问题则更应引起足够重视。河流治理的规划一定是综合性或综合型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宋乾武针对当前污水提标处理的难题,介绍了目前正在东莞试验的BAS工艺,该技术不但可以解决失效饱和吸附剂的出路问题,防止了固体废物的二次污染,而且制备的环保砖无需烧制,节约能源,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达到了资源重复利用的目的。一些企业负责人也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GE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集团大中华区执行总裁吴大伟提出中国污水回用的持续创新思考;东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伟斌就东莞水环境治理需求与发展趋势提出对策;桑德国际有限公司CEO张景志提出将互联网思维引入污水治理全流程。

中以合作打造“国际水谷”

以色列是一个沙漠国家,水资源贫乏,但以色列由此发展出全球一流的水技术,运用高科技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

此届交流会上,来自以色列的水处理专家也献计献策。中以双方合作的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更是引人注目。

位于东莞市的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由科技部、以色列经济部、广东省和东莞市政府共推共建,是以色列政府支持的在中国建设的惟一以水为主题的国际创新园。

负责该产业园具体建设运营的广东中以水处理环境科技创新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华耿介绍,自从中以两国政府2012年共同推动中以产业园落户东莞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产业园在促进中以两国水处理技术与市场对接上先行先试,取得众多创新性突破,在引入多项以色列水处理技术的同时,产业园成功引领先进水处理技术二次创新,应用于中国的污水处理工程中。未来该产业园将建成中国水处理产业的孵化平台、金融平台、市场平台和评估交易平台,打造中国乃至国际“水谷”。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表示,近年来东莞累计投入300多亿元治理水污染,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工程,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在水乡地区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清理高污染企业的行动,积极开展臭氧除臭技术试点运用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了很多水处理技术的前沿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以色列拥有大量国际顶尖水处理技术,其中不少先进技术已经被引进东莞,在一些水污染整治试点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原标题:东莞探路国际合作“治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