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特摘录王凯军老师近两年对于技术发展趋势、村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等观点,汇总于此,供同行参考交流。国家环保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凯军环境理念发展的三个阶段:环境理念的变迁,从上世纪开始到现在只有一百年的历史。王凯军把这一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的污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评论> 正文

王凯军:对技术发展趋势 村镇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的观点集锦(近两年)

2017-09-18 10:05 来源: 中国水网

导读:本文特摘录王凯军老师近两年对于技术发展趋势、村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等观点,汇总于此,供同行参考交流。


国家环保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凯军

环境理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环境理念的变迁,从上世纪开始到现在只有一百年的历史。王凯军把这一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的污水处理。工业文明阶段的污水处理,是以大机器生产为重要标志,污水处理厂的形式是大规模的集中式,污水长距离加压输送,整个系统必然机器昂贵耗能。

可持续发展阶段的技术发展。实际上对业界影响比较深的是1987年,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西方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碳减排理念后,影响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带动一批技术,如磷去除(回收)、能源产生和利用、厌氧氨氧化、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等一系列工艺技术,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下一代污水处理技术的战略布局。同时,对于藻类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源分离一系列超前的技术和理念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氮循环是科学探究的前沿同时涉及水工艺的减排机制。AAAS发表了厌氧氨氧化传统污水处理颠覆性理论,可以实现碳平衡和能量自给。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一次创举,生态文明有四个关键词,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这四个词非常关键。

厌氧氨氧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主流

厌氧氨氧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主流的认识。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的1.0版本可能会按这个步骤在发展,基于强化碳源浓缩分离,以厌氧氨氧化为基础,降低能耗并提高能量回收率。王凯军判断,在五年之内能够实现。

我国有很多技术一旦沿着这个路线来发展,技术的路径就会打开,比如说磁分离技术,比如膜浓缩技术。一旦把资源回收作为主要的目标,各种可能性就出现了。

王凯军表示,所以在前年污泥处理一百周年的时候,行业还在争论是不是下一个一百年还是活性污泥,我说下一个一百年绝对不是活性污泥。

总结来看,污染控制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生态文明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不同的,这是跨越式发展路线图。


地下污水厂:创新主要在于如何“变负资产为生态的正资产”

最近王凯军教授的学生针对地下污水处理厂做了相关的调研。十几个污水处理厂,它就像一个黑洞一样,使得周边地价很难上涨。所以这样来看的话,污水处理厂是一个负资产。根据北京市统计,今年上半年土地交易0.8096万亩,交易总额为685.4亿元,均价为846.6万元/亩,则污水厂占地总价为278.56亿元(不包括隔离带),而地下式污水可节约近180亿土地投资。其实应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地下污水处理厂的现象,发挥和利用其优势,顺势而为。

延伸阅读:

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污泥清洁焚烧技术的升级与应用

关于创新的问题,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提出,“变负资产为生态的正资产”。

其次,在这个基础上讨论,能不能把地下污水处理厂作为生态建设的抓手,以污水处理厂为载体构建城市生态综合体,变成环境友好、社区友好、生态友好。不仅仅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是生态文明的范畴。地下污水处理厂可以做成湿地等等。

所以如果以这样的思路发展污水处理厂,实际上就达到了4.0的境界:低碳、资源回收、零排放、同时是生态友好。

未来,污水处理厂将成为一种综合体验

在这个基础上考虑,怎么与城市社区的功能互补,怎么绿色,怎么引导公众参与,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设施的关系,城郊要考虑湿地的维系、生态、公共参与等内容。

污水处理厂在未来将成为一种体验:农业体验、能源与设施体验、水处理以及社区友好。所以生态文明理念,带来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新概念。


村镇污水处理关键在于商业模式选择

未来污水处理投资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当前农村污水处理从法律规范、技术标准、对设备的认定,以及财政补助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根本上是制度问题;村镇污水处理开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商业模式的选择;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化运作,应以政府引导为主。对于量大、面广的技术,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竞争解决技术选择问题,要依靠政府的推广政策和制度;

我国村镇污水处理可以借鉴城市污水处理、三格化粪池、农村沼气及日本净化槽的成功经验;以需求为导向,协同创新,实施方法上采取集约化组织、工业化装备、市场化运作,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基于市场机制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污泥处理处置不是技术不行,而要学会打通全产业链

目前,我们国家对污泥处理处置的原则为“安全环保、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因地制宜、稳妥可靠”。大体来说,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和业界有一个对技术优先序的统一认识:厌氧消化后污泥泥质达到限制性土地利用标准时,优先考虑采用;调研土地资源状况,优先研究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不具备土地利用条件时,考虑采用焚烧及建材利用处置方式;无法土地利用且不具备焚烧和建材利用条件时,采用填埋处置。

但是专家、业界有不同声音,主要是认为我们国家工业废水混杂,污泥重金属含量高,土地利用安全性问题比较大,还有占地面积大,臭气问题严重等等,最根本的观点是核心技术不行,现有的主要的四种技术路线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没有合适的技术路线,没办法选择。

我的观点是技术路线其实是非常明确的,这四种技术路线都是国内外证明可行的技术路线,但是目前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如果能做到因地制宜,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外界环境,这四种技术路线都是目前可行的。而且业界也在不断进行创新。

作为企业,不管政府和舆论如何,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想成为一条技术路线,必然要考虑后续的产业链,进行认真的分析。这是目前大部分公司所欠缺的。打通产业链的过程实际是我们自己运作产业链的过程。我们类比一个案例:

某养殖公司为猪提供含有益生菌的生物饲料,利用发酵床技术处理粪尿,更换发酵床垫料加工成有机肥,作为公司茶园和蔬菜大棚生产肥料,从而形成饲料加工技术、生态养猪技术、有机肥料加工技术、有机作物种植技术的技术体系,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以生态养猪核心技术,通过生态技术链、循环产业链,实现区域内物流和能量循环,形成资源充分利用和转化的循环产业模式,四个体系的销售收入达到1.1亿。

延伸阅读:

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污泥清洁焚烧技术的升级与应用

原标题:王凯军:对技术发展趋势、村镇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的观点集锦(近两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