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我市数字技术优势,推动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进双碳相关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实施工业领域数字化改革,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节能降耗减碳的新路径。统筹协调,有序推进。
例如,规模应用的前提,是打通耦合发展全流程的参数设计、技术工艺、装备设施等,实现能效提升、设备利用、降耗减碳水平的最优化。
推动新能源多场景应用,布局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制氢一体化、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全额自发自用、火电灵活性改造等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促进全区主要用能行业多用绿电、降耗减碳。
推动新能源多场景应用,布局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制氢一体化、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全额自发自用、火电灵活性改造等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促进全区主要用能行业多用绿电、降耗减碳。
节能降耗减碳成效显著,与2000年相比,2021年平均供电煤耗301.5克标准煤/千瓦时、同比减少90克标准煤/千瓦时,度电碳排放828克/千瓦时、同比降低183克/千瓦时,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推动新能源多场景应用,布局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制氢一体化、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全额自发自用、火电灵活性改造等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促进全区主要用能行业多用绿电、降耗减碳。
“节能降耗改造”要求“降耗减碳”,主要考虑节能降耗的经济效益。
能尽其用、效率至上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节能提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
其中,“一主线”为绿氢耦合煤化工,即坚定不移推进绿氢逐步替代煤制氢,实现煤化工产业降耗减碳。“n特色”为构建适合宁东园区特点的几个应用场景,多角度、多场景构建绿氢全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打通绿氢规模化应用于煤化工耦合的成套工艺流程,实现设备利用、能效提升、降耗减碳水平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