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碳酸钠分解成氧化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过程,利用氧化纳和高温二氧化碳分别储热,可以利用储存更高温度的热量,温度超过1000℃,最低850℃,并且可以循环利用。...专利摘要显示,本实用新型属于储能系统领域,特别是公开了一种化学能储能系统,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由太阳能光热机组供热的碳酸钠熔盐分解槽,碳酸钠熔盐分解槽分别与氧化纳熔盐槽和高温二氧化碳罐连通,高温二氧化碳罐的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
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提升循环利用水平,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
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提升循环利用水平,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质量显著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世界前列。...以秸秆为例,我国东北地区秸秆资源量超过2亿吨,如利用20%作为燃料,可折合2100多万吨标准煤,与燃煤相比,可减排二氧化硫17.9万吨、二氧化碳5594.4万吨。四是较易推广。
氘氚聚变产生的中子可以通过轰击天然锂中的同位素锂6,使其裂变为氚和氦,再将氚作为原料提取并循环利用。相较核电站利用的核裂变方式,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是核裂变产生能量的4倍。...除了释放的能量大,核聚变的过程还不会排放二氧化碳或其他温室气体,因此被视为“终极能源”。经过多年探索,当前,磁约束核聚变被看作较为可行的路径,其实现方式包括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
近年来,广东清洁能源、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绿色服务等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已超1000万千瓦,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等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聚焦ccus技术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开展ccus与工业流程耦合、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及示范。...到2030年,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5.1亿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2%,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30%以上,短流程炼钢比例达到20%以上,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重点开展二氧化碳高值转化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先进核能等领域基础研究,重点突破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大容量漂浮式海上风电、高性能储能电池、高效光伏、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生物质燃料等核心装备技术...加快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高重复频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研发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绿色低碳技术原始创新能力
重点开展二氧化碳高值转化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先进核能等领域基础研究,重点突破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大容量漂浮式海上风电、高性能储能电池、高效光伏、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生物质燃料等核心装备技术...加快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高重复频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研发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绿色低碳技术原始创新能力
重点开展二氧化碳高值转化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先进核能等领域基础研究,重点突破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大容量漂浮式海上风电、高性能储能电池、高效光伏、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生物质燃料等核心装备技术...加快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高重复频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研发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绿色低碳技术原始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