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鞍山市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无废细胞建设、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和传统行业绿色转型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各阶段性指标基本达成,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无废城市”制度体系、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无废文化”培育工作初步完成,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生产、生活绿色转型效果明显,并形成了独具马鞍山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
以小见大,大力推广无废细胞建设。自2023年开展“无废细胞”建设以来,马鞍山市印发并动态调整12类《马鞍山市“无废细胞”创建工作方案和评估细则》。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了涉及工厂、工地、学校、医院等社会最小生产生活单元的11类共211个“无废细胞”,通过小切口小场景,使“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具象化,加快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数智赋能,提升固废精准管理水平。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推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用数智赋能破解固体废物环境治理难题,拓展环境管理平台场景应用,重点打造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无废应用场景。马钢嘉华作为钢渣固废利用企业,从产生源铁厂高炉到利用加工车间,对钢渣固废从废物到产品全流程视频监管,使用北斗和基于互联网的AIS船位信息服务,精准管控钢渣固废从陆路和水路运输全过程。姑山矿白象山矿积极建设尾矿固废井下原位充填利用全过程展示、全要素追溯、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无废矿山”示范工程建设。市城管局搭建马鞍山市建筑垃圾全流程监管平台,规范工程渣土管理,采用实时视频、卫星定位,电子围栏等技术对渣土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对渣土车辆违规现象进行有效监控,实现工程渣土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透明化监管。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全市重点企业危险废物“五即”信息化改造,改造完成率达到98%,给每一包危险废物贴上“身份证”,确保危险废物管理全过程可追溯。此外,市生态环境局充分发挥马鞍山市“智慧环保”平台作用,将生态环境、城管等多部门固体废物数据集合汇聚,为数据分析统计、智能研判提供技术支撑。
绿色转型,产废大户走出无废新路径。马鞍山市曾经作为资源型城市,钢铁冶炼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固有结构导致我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产生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做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已成为我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面临的沉重课题。今年3月27日,中国宝武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中心(华东区域)挂牌仪式在马举行,这既是宝武集团推进钢铁产业绿色转型、向低碳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贯彻落实“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完善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助力,更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战略部署的关键抓手,中心将立足马鞍山市,并为华东及长三角区域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步,马鞍山市将继续锚定“无废城市”建设目标,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引领,紧扣“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核心主题,聚焦钢铁产业特色,全面提升城市绿色发展能级,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钢城无废”建设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