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尾,别称海陆丰,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岸、东临南海,素有“汕美”“红海湾畔耀眼明珠”之名。同时,汕尾市素以红色苏区闻名,是我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近年来,汕尾市不断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步伐,多措并举加速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粤海水务聚焦汕尾市供水、节水、污水处理等业务,积极抓好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有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9月1日,由粤海水务建设运营的汕尾东部水质净化厂正式商运,一期处理规模达10万吨/日。作为粤东地区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其在设计理念、技术标准及“智慧水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创新和引领意义。这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内藏怎样玄机?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PART 01 探秘
“地埋”污水处理厂内藏玄机
十月金秋,朱瑾盛放。从汕尾城区沿红海湾大道一路往东南,就来到了东部水质净化厂。
走进水质净化厂,如入公园、不见厂房
走进厂区,“全地埋”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差别一目了然:厂房、生化池、沉淀池统统看不到,目光所及之处更像是一座红绿掩映、生机盎然的公园——紫色、橙色勒杜鹃和粉花翠芦莉、大叶龙船花等植物交错点缀,水滴状花田分散排布,突出了水的主题;砾石滩寓意水面,白色树池寓意盐滩,描绘出故时农林鱼盐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汕尾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烘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据介绍,东部水质净化厂地面园林区域总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85%,通过海绵设施滤水层、下凹式绿地等方式,充分发挥建筑及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冲作用,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沿着宽敞通道,可到达水质净化厂的各生产环节
穿过园林花田,由一处入口顺楼梯而下两层,藏于地下的水质净化厂方显真容。灯光明亮的地下空间里,预处理系统、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生化池、除臭系统、二沉池、反硝化系统、磁混凝系统、脱泥生产车间、紫外消毒间、加药间等污水处理环节沿总长232米的主通道规则排布。据介绍,通道宽8.5米、高6.5米,根据污泥运输等生产需求,可供30吨级的重型车辆无阻畅行。
作业中的东部水质净化厂磁混凝沉淀池
据汕尾粤海清源环保有限公司东部水质净化厂厂长徐云坚介绍,净化厂采用“粗格栅+沉砂池+细格栅+MBBR生化池+矩形二沉池+磁混凝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紫外消毒”的处理工艺:在预处理阶段,粗格栅可拦截污水中直径大于20毫米的SS(悬浮物),沉砂池可去除大颗粒砂粒和无机物,5毫米和3毫米的两道细格栅更是为进一步截除固体悬浮物提供了“双重保障”;在生化处理阶段,污水通过负二层综合管廊依次进入MBBR生化反应池、矩形二沉池,CODCr(化学需氧量)、TN(总氮)、TP(总磷)等污染物指标得以大幅去除;随后通过提升泵房将污水提升至后续深度处理单元所要求的水头高度,使其实现重力流,进入磁混凝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污水中残存的SS、难降解的CODCr、TP等,经过紫外加氯联用消毒,彻底杀灭引起疾病的细菌及病毒;最终,出厂水达到Ⅲ类水排放标准,通过厂区中水回用泵、尾水提升泵排出厂外。据介绍,汕尾市东部水质净化厂运行投用以来,有效提升了汕尾主城区及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的污水处理能力,对有效治理黑臭水体、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保护白沙湖和生态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
PART02 创新
“智慧水务”实现
高效管控、少人值守
行走于汕尾东部水质净化厂内,一个突出感受是:工作人员少之又少——依托全国先行起步的“智慧水务”高新技术体系,粤海水务充分结合生产实际,在确保高质量运营、出厂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推动实现“智慧管控”与“少人值守”,将东部水质净化厂打造成为“智慧污水处理厂”的标杆示范点。
东部水质净化厂的“智慧大脑”中控室
在厂内唯一一栋地上办公建筑里,维持“智慧管控”高效运转的中控室成为了全厂的“智慧大脑”。在这里,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上“智慧水务”系统各模块的实时数据,便可及时监控掌握各工艺处理环节,“一站式”完成全厂的智慧管控。据介绍,粤海水务在各关键巡检点,部署了超过180处监控设备和260处各类传感器,可实现全时智能识别并随时向中控室上报各种异常情况。
以中控室为原点,搭载“智慧生产”与“智慧运管”模块的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曝气控制、药剂投加、泵组运行、辅助决策及人员管理等重点工艺环节的数智化、精细化管控。以“智能曝气”为例,通过控制算法,东部水质净化厂实现了曝气阀门的进一步科学配置与精确控制,全自动运行下能耗较传统模式降低了10%,并有效辅助提高脱氮效率。
同时,东部水质净化厂运用“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基于“数字孪生”云平台技术,实现全厂水质、能耗、工艺仿真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为调整参数、确保达标提供科学参考,持续推动工艺优化和辅助方案决策。
通过“智慧水务”高新体系的应用,东部水质净化厂运营管理的提质增效十分明显——据统计,自该厂正式运行以来,在保证出水稳定达标的前提下,整体能耗、药耗较同规模传统污水处理厂降低10%~15%,厂内常驻生产人员精简近50%。未来,随着“智慧水务”系统的持续迭代升级,其对精准管控、节能降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还将进一步凸显提升。
PART03 建设
“地埋污水厂”背后的拼搏与汗水
智慧污水厂,地下有玄机。事实上,这座科技创新感满满的“全地埋”污水处理厂背后,是一条鲜为人知、洒满拼搏与汗水的建设之路。
作为广东省、汕尾市重点民生水务工程,汕尾东部水质净化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总投资16.09亿元,主要新建1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31.34公里配套管网及3座提升泵站,处理规模10万吨/日。2020年12月30日工程正式开工后,粤海建设者迅速进入“开工即决战”姿态,全面投入建设攻坚。
“项目早一天建成,就能为保护生态多出一份力。”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黄秉真说:“虽然困难不少,但我们无所畏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厂区属深基坑工程,平均开挖深度11.5米、最深达14米,开挖土方总量达36万立方米。面对“硬骨头”,建设团队创新采用“中间盆地、四周梯级”开挖法,有效节约工期6个月,在汛期来临前高效完成基坑开挖。针对“地埋”施工的特点与难点,通过BIM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在可视化状态下有效优化施工步骤。经过多工种立体化全力推进,工程仅7个月便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总长31.34公里的厂外管网建设,是工程最大的难点所在。其中有一段长约1公里的半岩半土混合地质,岩石硬度达130MPa,频繁出现刀盘磨损、机头偏位或卡死的状况,顶管施工难度与周期陡增,最艰难时1天仅能前进50厘米。面对突发难题,项目团队全员驻场与专家、施工团队随时研究,指挥现场24小时“三班倒”连续奋战。攻坚战中,建设者需要频繁“开天窗”取机头、清理,然后装回继续作业,最艰苦时4个“天窗”同开,多工种、多人次同时进出上下、无缝衔接。经过艰苦奋战,岩土层被一寸寸洞穿,顶管施工顺利挺进向前。
经过722天的昼夜奋战,汕尾市东部水质净化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终于2022年12月23日高效竣工,再一次展示了粤海建设团队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军”风采。
作为粤东地区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汕尾东部水质净化厂已成为展示粤海水务卓越水务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能力和“智慧水务”高新体系的标杆示范工程,将通过数智化、高质量运营管理,持续去污还清,改善汕尾地方水环境,为服务民生、助推发展发挥积极保障支撑作用。未来,粤海水务将始终坚持科技赋能、技术引领,在汕尾东部水质净化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智慧水务”的全产业链、全生产环节推广与应用,引领水务行业发展变革,为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贡献“创新之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