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获悉,六盘水市工信局发布《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市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业总产值突破三千亿大关;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产业耦合、链式协同、集群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园区集聚集约水平持续提高,两化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工业综合

首页> 大气治理> 脱硫脱硝> 烟气脱硫> 政策> 正文

《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

2023-02-09 11:00 来源: 六盘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六盘水市工信局发布《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市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业总产值突破三千亿大关;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产业耦合、链式协同、集群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园区集聚集约水平持续提高,两化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工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到2035年,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传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质量效益显著增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等均达到上级下达的目标要求。全文如下:

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科学布局我市工业产业,有序推进工业项目建设,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2023年1月28日

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新突破。

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实施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制定本规划,旨在明确“十四五”时期六盘水市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产业重点、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本规划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六盘水市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六盘水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坚持强产业、优结构、促转型,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两翼并举”,煤炭产业“两化”“三利用”成效明显,纺织、新材料、农产品加工、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与物联网七大产业板块全面发展,省内第一条无水染整生产线建成投运,省内第一个制氢工厂开工建设,形成省内链条较为完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1.工业规模稳步扩大。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41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4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达1.5万亿元,年均增长13%;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40%以上,较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6户,工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2.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全市拥有33个工业门类,涵盖工业门类的82.5%,产业门类不断丰富。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64%,较2015年提高3.3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数量达3.9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0%,较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七大板块”实现产值150亿元,带动就业2.5万人。六大产业板块(除物流企业)集聚规上企业111户,占全市规上企业34.68%。

3.产业集聚水平逐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50.5亿元,年均增长18.5%;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30万平方米,2020年入驻率达到90%以上。2020年,全市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8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54.6%,产业园区投入、产出强度分别达到1087.85、549.07万元/公顷,累计入园企业数813户。四个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均超100亿,三个产业园区正向百亿元级园区迈进;红果经开区、六盘水高新区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

4.两化融合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围绕“百企改造”工程、“万企融合”行动,大力推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规模以上安全监管企业迁云率达到85%,推动3785家企业上云。累计建设标杆项目14个、示范项目130个,带动191户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改造,盘江精煤“火烧铺矿综合自动化项目”入选全国“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发耳煤矿建成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山脚树煤矿和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正常生产煤矿实现“两化”改造全覆盖。

5.技术创新成效明显。截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3%;全市获批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2个,市级众创空间6个,大学科技园1个;市级创新人才团队12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4.22亿元;2家单位参与的2个科研项目荣获2019年度省级科学技术奖。

6.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全年电煤消耗量下降9.66%;电力消费量增长4.51%。万元GDP能耗下降4.05%。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3.22%,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3%。全年资源产出率3317.08元/吨,能源产出率8931元/吨标准煤,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70.11%,水资源产出率160.96元/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6.0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55.96%。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1.总体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经济受疫情暴发影响,动荡不安的金融危机风险、单边主义等对全球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带来巨大冲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生态,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科技迎来高速发展,相关技术更加成熟等,加之我国极具潜力的内需市场,将为工业发展带来庞大的市场机遇。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十四五”期间,六盘水市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趋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全市工业发展总体有利。

2.发展机遇。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带来的机遇。我国工业发展的体系完整,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我国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升级,新动能持续显著成长,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在持续发展。从宏观机遇上看,国家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重点改革和具有重大支撑作用项目的实施,将为六盘水工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新机遇。

我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叠加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的印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黔中经济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将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群互动发展、新增建设用地、投融资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六盘水市将迈入全面开启新型工业化的新阶段,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黔中经济区等国家大区域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力大,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双循环”等一系列政策叠加支持下,有利于六盘水市在工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找准战略地位和发展重点,并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贵州省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贵州十大工业产业发展全力全速、稳扎稳打,规模总量跃上新台阶、增长速度实现新提升、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质量效益取得新突破,为我省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工业发展的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拓展。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为全省工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也为六盘水市工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3.面临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增速已经步入负增长区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冲击下,国际经贸合作格局将进入艰难重构期。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红利不断弱化,消费需求难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投资需求受产能过剩、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等影响,增速将大幅降低。这些挑战将对六盘水市工业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将对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六盘水工业规模总量小、工业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明显、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非公经济发展缓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产业链条短,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技术附加值普遍不高,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新兴产业发展动能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足,园区的要素保障不够健全,工业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综上,全市工业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并存,在全省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工业倍增行动方案的背景下,全市工业要抢抓历史发展机遇,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以调结构、促创新、抓投资为主线,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持续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奋力实现全市工业大突破。

二、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贵州省相关部署精神和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潜力产业,扎实推进六大行动,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力争到2025年六盘水市工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技术创新的首要地位,推进工业多维度创新,着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创新产业开放合作,强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驱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工业协调发展。坚持系统论为引导,加强前瞻性布局、全局性谋划,突出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统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坚持区域合作,推动工业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六盘水+”合作模式,强化与沿海发达地区合作,提高产业开放合作水平,充分借助外部力量和经验,激发内部发展活力,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形成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绿色生态,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经济,完善全市工业绿色低碳循环链条,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全力构筑工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新态势。

(三)战略定位

——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为核心,加快推进煤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快建设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西南地区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依托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持续发挥煤炭优势,巩固提升电力产业,加快发展氢能、煤层气、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着力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全省重要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立足全市矿产资源禀赋,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玄武岩制品推广应用,加快布局新能源电池材料,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

——全省重要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围绕六盘水粉煤灰、煤矸石、钢渣、锌渣等大宗工业固废,加大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示范,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业总产值突破三千亿大关;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产业耦合、链式协同、集群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园区集聚集约水平持续提高,两化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工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到2035年,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传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质量效益显著增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规模总量实现突破。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3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700户。“十四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突破3690亿元。

——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到2025年,煤炭工业占比下降到50%左右,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16%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左右。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升到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25%左右,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达到20家,发明专利累计授权数300件以上。

——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工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65左右,位列全省前列;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0%左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左右。

——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到2025年,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左右;建成6个以上百亿级园区。

——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等均达到上级下达的目标要求。

——安全生产水平持续向好。到2025年,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应急救援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生产安全稳定,符合国家各行业安全生产要求。

表 “十四五”六盘水市工业发展目标

1.png

说明:[]内为累计数。

三、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优势互补、分工协同、错位发展、集聚集约的原则,结合六盘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破现有空间限制,实现多园区集聚、融通与产业耦合,大力构建形成钟水产业核心区一核引领、钟—水—盘产业带和钟—水—六产业带两带驱动、能源等七基地支撑的“一核、两带、七基地”产业发展格局。

(一)一核引领

一核——钟水产业核心区。以钟山—水城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托主城区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集聚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钟山区重点发展基础材料、现代能源、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水城区重点发展基础材料、现代能源、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打造六盘水工业产业核心区,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两带驱动

两带——钟—水—盘产业带和钟—水—六产业带。以水城至盘州交通线为纽带,打造钟—水—盘产业带,盘州市重点发展现代能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节能环保等产业。以水城至六枝交通线为纽带,打造钟—水—六产业带,六枝特区重点发展现代化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现代纺织等产业。

(三)基地支撑

能源基地。以钟山产业园区、发耳产业园区、盘南产业园区、盘北产业园区等园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煤炭、电力及氢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打造西南地区重要能源产业链备份基地,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安全保障。

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水城经开区为重点,依托园区电解铝资源,大力发展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六盘水工业经济增长极。

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以红果经开区、六盘水高新区等园区为载体,加快推动能矿装备、旅游装备、应急装备等研发生产制造及应用,推动全市装备制造业换挡升级。

新型功能材料基地。以水城经开区、盘北经开区、六枝经开区等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玄武岩制品、锰锂及磷酸铁锂新能源电池材料、石墨负极材料等产业,助力全市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基地。依托红果经开区、水城经开区、钟山产业园等园区,布局发展刺梨、猕猴桃、茶叶加工,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现代纺织产业基地。依托六枝经开区、盘南产业园区、钟山产业园区等园区,布局发展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加工,建设成为重要的现代纺织产业基地。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以盘南产业园区、钟山产业园区、六枝经开区、盘北产业园区、水城经开区等为重点,布局发展综合资源利用产业,提升全市资源综合利用率。

四、产业发展重点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潜力产业,在“双碳”政策背景下,立足主导产业,狠抓生态环保、全力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重点发展能源和节能环保2大产业。在持续推进原七大产业板块基础上,不断丰富产业板块内涵,聚焦省市重要产业,重点推动能源、节能环保、新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及纺织、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2+7”产业发展,全力构建“2+7”工业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依托能矿资源优势和能源原材料产业基础,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加快煤、电、钢、材等传统产业全链条改造,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核心地位。

1.现代能源

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六盘水能源资源优势,做优煤炭产业,推动电力清洁高效发展,加强氢能、煤层气、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构建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现代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

煤炭产业。围绕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优质冶金焦保供中心,立足煤炭资源,大力优化煤炭产业生产结构,加强智能化建设改造力度,提高生产装备水平,释放新产能;坚决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强化安全生产和践行生态开采,实现煤炭开采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煤炭交易体系建设,建设煤炭交易数据平台,规范现有煤炭交易市场;积极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加快水城、盘州煤炭储备中心等一批应急储备建设,健全煤炭储配体系。到2025年,全市生产煤矿总规模达到1.2亿吨/年,原煤产量达1亿吨,原煤入选率达到100%,煤炭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

加大优势资源开发,重点推进煤矿扩能技改,关闭退出不符合煤炭产业政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推进煤炭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支持盘江精煤、水矿控股等公司聚焦煤炭开采主业、做大做强,提升对煤炭产业的控制力,巩固龙头企业地位,带动全市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鼓励市内优强集团强强合作,引导45万吨/年及以下煤矿提升产能。支持邦达、贵能、恒鼎等民营企业做大集团规模,推动数家骨干民营企业煤炭产能达到500万吨/年以上。大力推广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应用,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矿井由井工开采转为露天开采,探索大型煤矿“浅部露天+深部井工”的开采模式。加强对特殊和稀缺煤类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提高其回采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煤炭产业精细化发展。

加强智能化技术水平建设。积极推广智能技术、VR技术,提高作业系统及管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完善矿井安全监测监控技术手段,深入实施煤矿智能机械化改造,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煤炭回采率及煤炭开采率。推进煤矿实现综采工作面内少人或无人操作、掘进工作面减人提效、辅助生产系统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力争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0个以上。

2.png

电力产业。按照全省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重点实施火电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加快壮大水电、光伏、风电、瓦斯等清洁能源发电,大力实施清洁高效电力建设提质行动,积极发展智能电网,形成以火电为主体、清洁能源为补充的清洁高效电力多元协同供给体系。到2025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1800万千瓦,电力产业总产值达250亿元。

重点发展高效火电。加快煤电升级改造,全面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超低排放、灵活性和智能化改造,积极推动现役30万千瓦级及以下煤电机组淘汰退出或升级改造。优先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的大型燃煤机组项目,积极稳妥推进低热值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新建燃煤发电项目以60万千瓦以上超超临界机组为主,力争火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电力。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发电,大力推动水光互补、风光互补、水风光一体化等新型发展模式。依托湾龙坡水库发电站、金狮子一级水电站、蟠龙水电站、干坝电站等水能资源,稳步推进水电项目建设进度,优化改造发展具备条件的小水电站,力争水电装机达到130万千瓦。围绕电能就近消纳为主线,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科学发展煤层气(煤矿瓦斯)、风、光、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新能源新技术项目,形成以煤层气开发利用为主导,风能、光伏、生物质为辅助的多元化新型能源产业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发展格局,全力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型、效益型、生态型的多元能源工业体系。力争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00万千瓦以上,风电装机达到90万千瓦以上,煤矿瓦斯发电达到100万千瓦以上。

积极发展智能电网。加快推进电力输出通道建设,大力推动以50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220千伏双环网、双链式网络结构建设,力争实现220千伏电网县域全覆盖。积极推进电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电网数字化平台,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

3.png

氢能产业。充分发挥全市传统煤焦化企业焦炉煤气制氢优势,依托盘江电投天能焦化、首钢水钢焦化、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盘州宏源焦化等企业,优先发展焦炉煤气制(提)氢产业,布局发展煤焦化、焦炉煤气提氢、煤制氢、煤焦油加氢制清洁燃料等项目。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储能发电电解水制氢发展“绿氢”产业和以煤制氢、CO2低碳化耦合合成甲醇、汽油等液体燃料为主的“蓝氢”产业链。加强与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合作,推广利用本地主焦煤安全高效清洁制取汽车用氢气,着力培育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重点的下游产业,大力建设一批制氢工厂及加氢站,加快氢燃料电池公交及重卡、加氢综合能源站、氢能分布式能源、天然气管道掺氢等示范应用,加大氢能源动力电池在运煤重卡、物流车、叉车等应用力度,探索研发安全、高效的氢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围绕天能焦化等传统焦化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氢气制取、储运装备、高值转化的氢能企业,把六盘水打造成西南地区重要的氢能源产业发展基地。

重点围绕实现“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能综合利用—装备制造—平台建设”链条的可持续发展。一是重点打造“水城(钟山)—盘州”氢能产业集聚区。在水城区经开区、钟山区大河经开区、盘州市盘北经开区布局制氢工厂,将盘北经开区打造为氢能产业示范园,将柏果镇打造为氢能特色小镇。二是重点打造“六枝—水城—钟山”氢能产业核心区。在六枝特区布局“煤-焦-氢”制氢及储能运输应用、氢资源基地中转站,在钟山区(市中心)布局氢能研究院、中心等创新平台,在六盘水高新区、六枝经开区布局氢能产业装备制造、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应用中心等产业。三是重点打造“特色旅游—绿色氢途”氢能应用示范专线。结合物流需求及“三线”建设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及中国凉都名片等,在盘州布局氢能重卡、红色旅游大巴等,在钟山区(市区)布局旅游观光车、氢能公交车、燃料电池冷链物流车等。我市将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布局及应用示范,全面融入“贵阳—安顺—六盘水”氢能产业发展核心轴、“毕节—六盘水—兴义”氢能产业循环经济带布局,全力打造贵州省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群。

煤层气产业。依托盘江煤层气、水矿集团、六盘水能投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实施煤矿煤层气高效抽采、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等先进技术和示范项目,加快推进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和煤矿煤层气综合利用,打造煤层气“开采-提纯-输送-加工利用”产业链。加快推进水城、六枝、钟山、盘州等煤层气潜力研究区基础地质研究和优选评价工作,重点推动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群条件下煤层气抽采示范工程、井上下联合煤层气抽采示范工程,积极推动盘州新设探矿权矿区“探转采”工作,鼓励对废弃矿区、关闭煤矿的煤层气资源进行抽采利用,大力建设煤层气输送管网,争取进入国家天然气干线的通道,实施煤层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因地制宜建设煤层气液化厂、压缩站、加气站。鼓励通过民用、CNG、LNG、浓缩、发电、乏风煤层气氧化等方式,实现煤矿煤层气安全利用、梯级利用和规模化利用,推动建设六盘水煤层气产业发展基地。

2.基础材料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矿产资源,加快延伸铝、钢产业链条,培育玄武岩纤维、新能源电池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促进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基础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550亿元。

钢铁产业。充分发挥钢铁产业基础优势,强化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做强做精中游钢铁制造,稳定上游原料供应,拓展下游用钢产业市场,构建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环保一流、产品多元、管理高效的现代钢铁产业体系,打造板材、型材、线棒材产品全覆盖的钢铁产业链条集群。重点加强首钢水钢“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建设,加快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积极推进钢铁企业节能降耗,打造西南精品钢材基地。到2025年,钢铁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达250亿元。

加强技术改造与新产品研发。依托首钢水钢,重点实施工序能力高效匹配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积极推进高炉大修改造、焦化系统异地建设、钢轧系统提升改造等项目,提高钢铁生产过程中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支持钢铁产业加大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研发,重点依托首钢水钢公司生铁、粗钢、钢材等主营产品,扩大钢材深加工规模,推进优特钢与特种钢项目建设;大力开发高强度锚杆钢、高强度精轧螺纹钢等产品,适度发展新特材料特殊钢、高速线材、预应力钢绞线、大直径钢绳、磷化涂层钢丝绳、焊丝、银亮材等高品质产品,打造优质型材生产集群。大力推进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积极推动建设无人化料场,一键式炼钢、智慧能源系统,物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加快推动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聚焦做实多元产业,推进钢铁产业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铝及铝加工。依托双元铝业、亮星铝业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下游高端精深加工企业,加强技术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实施铝模板、铝线等铝型材加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铝塑合金门窗、幕墙型材等建筑型材,鼓励发展电子电器、全铝家居、健身器材、铝箔包装等领域工业型材,突破发展铝及铝合金材料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机电设备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打造贵州铝产业全产业链条示范生产基地。

玄武岩复合材料。围绕“玄武岩原矿开发—玄武岩纤维—玄武岩纤维深加工制品”产业链,依托石鑫玄武岩等龙头企业,着力突破玄武岩矿石资源本地转化、浸润剂等工程化核心技术和低成本应用技术,适时扩大玄武岩纤维原丝生产能力,重点开发环境治理材料(高温滤袋)、高温耐腐蚀滤料、耐高温耐腐蚀管道、避火阻燃隔热面料、玄武岩汽车车身外壳、内饰构件和防腐材料等领域产品,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上下游骨干企业带动、中小型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力争将六盘水市打造为全国重要的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

新能源电池材料。结合全省产业布局,根据六盘水市资源禀赋,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与兄弟市州形成错位发展、协同配套。一是积极打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依托六盘水市丰富煤炭资源及焦化产业基础,着力突破“煤焦化—针状焦—负极材料”产业路径,大力发展人造石墨、硅碳负极等负极材料,放大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打造全省的负极材料产业基地。二是全力开发锂矿资源。加大伴生锂粘土资源勘探、开采与提锂的产业化推进力度,加强技术攻关突破锂黏土矿提锂制备碳酸锂工艺技术,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产业优势。三是充分发挥“三相一步法”技术优势,推进电解锰项目建设,引进实施碳酸锂、氢氧化锂等生产项目,补齐锂盐材料短板。四是依托我市成熟的铝箔、铜箔制造产业和玄武岩纤维产业,大力发展正负极集流体、电池壳等产品制造,引进电池整装或组装企业,为全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6.png

3.新型建材

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重点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加快推动水泥、预拌混凝土清洁智能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新型建材产业,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品开发利用。优化发展石材产业,加快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到2025年,全市建材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

传统建材。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要求,加大水泥、预拌混凝土、玻璃及加工等行业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建设绿色智能水泥工厂、预拌混凝土绿色智能工厂、玻璃绿色工厂等建设。鼓励水泥企业开发特种水泥及其附属产品,大力发展预制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空心板,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以及用轻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发展重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积极突破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高性能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鼓励发展功能技术玻璃和特种玻璃,推动传统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新型建材。充分发挥本地材料产业优势,集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及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重点发展板材建筑、骨架板材建筑、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建筑配套产业,大力发展轻质内墙隔板、硅酸钙板、新型墙体保温装饰一体化等装配式建筑材料,加快轻质、高强、隔音、节能、低碳、环保等功能性建材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

石材产业。加快构建石材生态循环工业园区,加强石材物流信息平台和石材数据中心建设,鼓励开发石材新品种,支持开发人造石、薄板、复合加工板、异型材、线材、园林装饰、拼花板、石刻、石艺家具等产品。大力延伸石材产业链,以饰面灰岩、饰面大理石等为重点,深入推进石材产业发展。

7.png

4.现代化工

开展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和绿色循环利用。始终坚持“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发展方略,聚焦自身资源禀赋,紧扣新国发2号文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全力打造“煤—焦—气—化”一体化精深加工特色产业示范区。一是建设西南地区重要的冶金焦生产基地。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要求,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坚持技术创新,加快提升工艺装备水平,选择适合当前形势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链,合理分步实施。按照国家、省产业政策及布局调整,在省总体规划指导下,健康、有序发展焦化产业,坚持上大压小,推动全市焦炭总产能全面释放。二是建设现代煤化工基地。依托焦化副产品综合利用示范效应,发挥盘江电投天能焦化、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等优强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焦炉煤气制氢。依托盘北经开区12万吨针状焦项目、年产10万吨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推进产业链向针状焦、石墨电极等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延伸,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充分利用焦化副产品,引导产业逐步向二甲苯、纯苯、非芳烃、工业萘、尼龙高端材料及高导热材料中间相泡沫碳等精细化工产品产业链延伸,实现传统焦化产业向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工程塑料及化纤原料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以煤焦油、粗苯和焦炉煤气为核心的焦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开展化工园区申建培育。六盘水市以能源及能源化工作为首位产业,以能源开发利用为延伸的化工产业是我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煤化工产业基础成熟,盘北经开区天能焦化配套苯加氢、液化天然气(LNG)和氢气生产装置,已引进宏源焦化、福马炭针状焦项目,六枝、水城经开区和盘南园区煤化工也具备了一定规模,相关项目正加速聚集。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势头强劲,依托六枝萤石(锂)资源、软锰矿等资源,我市已具备电池级硫酸锰、正负极集流体、新能源电池整装、电池级磷酸铁锂、新能源充电桩等生产能力。盘北经开区中鼎高精铜箔、东森锂电正常生产,引进了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六枝经开区已建设磷酸铁锂项目,拟引进磷酸铁、电解液、石墨电极等电池相关项目;水城经开区合众锰业采取“三相一步法”,正实施“3改5”电池级硫酸锰项目拟建设锂盐生产线,弥补省内产业链空白。按照“分批分步实施”的思路,积极向上争取在我市盘北经济开发区、六枝经济开发区、盘南产业园区培育建设化工园区,为重大项目落地和产业培育壮大提供承载空间。

专栏4.6 现代化工重点项目

推进首钢水城钢铁(集团)160万吨/年焦系统结构调整项目、盘州宏源新能源有限公司150万吨/年煤焦化循环经济项目、贵州(美锦能源)六枝佳顺180万吨/年煤-焦-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盘江新光200万吨/年循环经济煤焦化项目、威箐焦化200万吨/年异地搬迁技改项目、盘江电投天能公司焦化装置技改升级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充分研判论证,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坚持“最优的生产工艺、最严的环保标准、最低的能耗”要求推进实施。

(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围绕生态资源和发展需求,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纺织等新兴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1.先进装备制造

围绕煤炭、旅游、应急安全等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工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能矿装备,大力发展旅游装备,积极发展应急装备和山地特色农机制造,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专业水平,打造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达180亿元。

能矿装备。坚持“核心引领带动、成套设备牵引、关联配套协同”,以煤机装备制造(三机一架及其关键部件、零部件)为核心,以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风电装备、氢能装备、充电装备等)、煤层气装备、应急环保装备为重点,考虑建立“1+3+N”的能矿装备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集“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基础加工制造—整机制造—市场贸易—生产服务”于一体的能矿装备全产业链集群示范区。推动形成全市能矿装备“一核两翼三区多极”产业格局,即以盘州市为核心,以“钟山—六盘水高新区”和“六枝特区”为两翼,以红果经开区、六盘水高新区、六枝经开区等3个开发区为重点。其中,在盘州市以智能装备、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技术为手段,以高端人才、创新平台、科技金融为保障,提升、改造、服务能矿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催生一批能矿装备制造产业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全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领区。在钟山区—六盘水高新区依托首钢水钢等,着力建设能矿装备产业原材料基地或代储代销市场;在六盘水高新区依托水矿集团、贵能集团、重庆煤科院贵州分院,建设能矿装备产业互联网平台及装备技术研发制造基地。在红果经开区加快推进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加快创建“煤及矿山机械·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六盘水高新区推进“总部经济+研发制造+供应链平台”一体化发展,全力建设“钢铁•贵州六盘水钟山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六枝经开区加快能矿装备潜力产业发展壮大,推进特色装备制造、配品零部件制造、基础加工制造,建设特色能矿装备及配套产业制造基地。同时,突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围绕煤机成套装备,新能源装备、煤层气装备、零配件制造、环保应急装备布局专业特色产业集聚区或专业园区,打造多个产业发展增长极,着力形成优势互补、相互配套、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旅游装备。依托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等载体,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户外运动装备企业合作,推动户外运动装备多元化发展。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化、规模化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培育游乐园设备、冰雪运动装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构建旅游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打造“核心产品突出、产业齐全、生产营销、售后一体”的集聚区。

应急装备。立足六盘水煤矿产业等基础,面向全省应急产业发展需求,依托贵州水城经济开发区省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生产基地,应急物资仓储基地,应急物资科普基地“一中心三基地”作用,积极引进培育应急装备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消防成套处置装备、大型工程救援装备、智能火灾探测及灭火系统、电力应急保障装备、便携机动救援装备、抢险救援装备等,积极发展矿山开采全过程监测及灾害预报、页岩气开采和氢能源制取等高精度应急预测预警装备,大力发展应急通信便携装备、便携指挥装备、灾害事故现场自组网通信装备等新型应急通信指挥装备,有效发展消防救援、公共安防、应急防爆、人员搜索等智能无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全地形应急交通及救援装备等特种交通应急保障技术装备。支持研发防毒面具、矿山井下紧急避险装备等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医学急救药械等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和产品,发展应急高空作业、矿山开采作业、页岩气及氢气新能源制取作业等突发事故处置专用装备。鼓励发展紧急医疗、交通救援、工程抢险、安全生产等新型应急服务产品,搭建应急产品检验平台,打造集产、研、储、运为一体的高水平应急产业聚集平台。

山地特色农机制造。聚焦智慧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以“轻量高效、安全便捷、精准智能”为主攻方向,发展满足南方山地、丘陵地区不同耕种条件的环保型农业机械装备,打造集播种、耕种、采收、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山地农机及食品加工装备产业链。紧盯农机零配件标准化、功能模块化、装配多元化,加快突破轻简化、小型化、智能化、组合式等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开发适应山地丘陵作业的特色农作物播种、施药、收割、烘干等高效专用小型农机。加大物联网、人工智能、远程控制等新技术应用,研发农业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智能滴灌系统、水肥一体化装备。

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立足六盘水氢能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基础,依托贵州领航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引进优强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推进氢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

8.png

2.生态特色食品

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进生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绿色健康的多元化农特产品,创建一批知名品牌,打造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总产值达150亿元。

农副食品加工。立足六盘水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猕猴桃、刺梨、食用菌、小黄姜等水果蔬菜加工产业。依托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六盘水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凉都弥你红”鲜果加工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猕猴桃蒸馏酒、饮料清汁产能,开展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提高果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水平,将猕猴桃产业打造成贵州水果行业的示范产业。重点支持盘州刺梨产研中心、贵州初好研发中心、六枝农产品研发中心、刺梨工坊产品中心等刺梨研发平台及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刺梨称量、除杂、清洗、杀菌、存储、灌装技术工艺研发,提升刺梨原汁、饮料、发酵酒、果酒、果脯、刺梨干、软糖、刺梨酥、口服液、含片、精粉等产品生产能力,推动提升刺梨果酒、精粉、精油、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优化刺梨产品结构,积极加强与广州医药集团等品牌企业合作,构建刺梨产业集群,将六盘水建成中国最大的刺梨产业生产加工基地。适时推进发展食用菌、小黄姜等蔬菜产品精深加工。壮大发展屠宰、肉制品、畜禽加工,重点依托杨老奶食品、盘致火腿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火腿加工工艺研发和设计中心、盘县火腿加工厂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打造以火腿为主,火腿粽子、火腿油辣椒、火腿糯米鸡等火腿相关的附属产品为辅的产品体系,积极搭建集生猪养殖、生猪屠宰、火腿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盘县火腿全产业链。

茶叶加工。重点依托贵州凉都水城春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水城区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鸿森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合力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先进设备,优化加工工艺,加强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应用,重点突破茶叶增产提质增效技术方法,提升茶树良种化普及和新品选育技术,提高茶园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茶叶加工品质。推动茶油、茶多酚、茶色素等有效成分提取,深入研发茶叶中植物功能保健产品生产线,形成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精深加工业。着力打造以“水城春”为引领的贵州“早春茶”区域品牌,鼓励开发加工抹茶、含笑花茶、红茶等新品,努力建成贵州西部高山优质绿茶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基地。

白酒、饮料及天然饮用水。重点依托岩博酒业、贵州省清酱香白酒酿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六盘水市科技小院等平台,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加强白酒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创新酿造工艺和技术,提升生产装备水平,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酿酒车间建设;加大中高端产品研发,优化产品品种,持续推出纪念酒、定制酒系列产品,积极推动人民小酒融入茅台集团生产营销体系。重点依托夜郎谷矿泉水、贵州新乌蒙竹根水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优质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山泉水,积极推进夜郎谷、竹根水等产品开发及品牌建设,积极打造优质天然饮用水产业基地。

9.png

3.大数据电子信息

根据六盘水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以建设“智慧凉都”为引领,着力完善物联网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盘州数字产业园建设。依托贵州金指纹、贵州东森、红果PCB产业园等一批大数据电子信息重点企业和项目,积极引进和培育有规模、上档次、知名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进一步增强大数据电子信息应用的综合集成能力。重点推进大数据电子信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网络基础建设,积极拓展大数据电子信息终端设备研发,着力打造成为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城市。到2025年,力争全市大数据电子信息相关产业规模达50亿元。

重点推进物联网应用。立足工业产业基础及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工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重点加强大数据电子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煤、电、钢、材等重点领域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建设。加快推进首钢水钢智能工厂建设、发耳煤业、山脚树矿国家智能化煤矿建设,试点推广“5G+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井下煤矿开采、监控和作业中的应用,助力矿山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井下采掘效率。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蔬菜、食用菌、生态畜牧等农产品的种养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积极开展农业物联网及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打造“物联网”高效农业示范应用园区,大力推进水城区猕猴桃园区农业物联网、贵州佛伦德大樱桃研发中心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茶叶物联网、盘州刺梨产业等项目建设。围绕“一云一网一平台”和“智慧凉都”建设,加快建成“智慧凉都”,建成全市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等应用平台。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依托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贵州广电网络和中国铁塔等龙头企业,以高速宽带光纤网络、移动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增值服务、5G试验和应用、凉都云本地数据资源池等项目为抓手,大力支持通信和广电运营商发展高速宽带光纤网络、移动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增值服务等。支持运营商加快光纤城域网扩容升级改造,全面推广应用IPv6,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积极推进5G试商用,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服务。围绕全市能源及能矿装备制造基础,加快网络基础建设,积极推进数据通信网、5G无线通信网、地面行政通信网、井下调度通信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融合部署,助力全市能源及能矿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拓展大数据电子信息终端设备研发。立足六盘水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引进传感器、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设备生产等优强企业入驻,依托贵州金指纹、贵州高通等龙头企业,支持发展指纹识别、静脉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大力发展新型传感器。加快PCB项目建设,吸引一批优质PCB企业入驻,打造贵州PCB制造业聚集地,重点发展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鞋垫等可穿戴设备,积极发展以显示屏、触控屏为主的屏幕配套产业,培育发展以山地特色的智慧旅游为导向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产品应用,带动新型智能终端的发展。

打造工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围绕赋能六盘水市“煤—焦—气—化”一体化集群发展示范区建设,通过产业数据资产+前沿技术赋能的方式,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构建“1+N”工业产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1个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由政府投资建设,集合政策资讯、项目申报、供需对接、运行监测、企业上云、标识解析、金融服务等服务模块,汇聚政府、服务商、企业、科研机构等各类工业互联网优质资源,作为统一门户重点面向六盘水市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全流程提供产业监测、效益评估、供需对接、解决方案推广、协同推进政策落地等一系列服务。

——N个主题云平台。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企业投资建设N个各类型的主题云平台。包括“能源数据中心+智能化煤炭储配调度平台+智能化煤矿综合管控平台+矿山医院(煤矿安全和智能化开采研究创新中心)+综合能源交易平台(煤炭、能矿装备、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能源数据等在线交易)+能源供应链融资平台+工业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等,按照市场化模式面向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一是抢抓国家“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布局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的战略机遇,整合升级安全云、能源云功能,分级构建市—县—公司—矿四级能源数据中心;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推进能矿装备制造联网改造,建设智慧电厂、数字电网,建设煤炭领域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西南地区分中心,创建国家能源数字化试点,打造数字能源基地。二是推进能源交易数字化建设。整合盘州能源产业综合交易大数据平台、盘江云交易等平台功能,建设综合能源交易平台,推进与毕节、黔西南等地平台间互联互通,探索推动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在线交易,着力构建毕水兴能源数字化通道,加速实现毕水兴经济带快速增长。三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行业龙头为引领,推进双元铝业、首钢水钢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化数字化改造,建设面向全省钢铁、铝及铝精深加工行业的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纺织等七大产业板块相关企业快速“上云”上平台,打通上下游。

10.png

10.png

4.现代纺织

以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加工为重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染整产业,做大做强纺纱产业,培育发展织布产业,完善配套服装产业,积极发展箱包、服装加工、家用纺织产品,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打造现代纺织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现代纺织总产值达50亿元。

染整。重点引进针织印染等企业,突破染整核心技术,积极推广高效低耗环保的短流程前处理、气流染色、生物酶处理、数码印花,无水印染等新工艺,推动染整产业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纺织染整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六枝经济开发区无水染整样板工厂等项目建设。

纺纱。积极引进和培育涤纶、氨纶纺织企业,重点生产环锭纺纱、喷气纺纱和转杯纺纱等产品,形成纱线产业集群。

织布。重点发展疏水性织物织造,培育开发针织、纯棉坯布、印花坯布、印花布、针织面料、提花面料等产品,增加纺织服装面料新增品种,开发高端仿真丝面料等产品。着力将贵州布衣针纺有限责任公司培育打造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打造织布产业集群。

服装。重点引进高档床上用品、中高档服装服饰、民族服装服饰等龙头加工企业,增加配套缝制加工能力,重点发展职业装、孕婴服装、时装、民族服装等产品,推动服装服饰产业集聚发展。

专栏4.10 现代纺织产业重点项目

水城经济开发区成衣制造产业园、水城经济开发区制鞋产业园、钟山产业园区10000吨/年纺纱产业项目、钟山产业园区年产4万吨氨纶纤维项目、六枝经济开发区太平洋包芯纱5万锭扩能项目、六枝经济开发区年产5万吨瓶片纤维加工项目、六枝经济开发区无水染整样板工厂、六枝经开区再生绿色化纤项目、钟山产业园区纺织产业园、钟山产业园区百亿只丁腈手套项目、钟山产业园区再生高分子材料项目、聚酯纤维产业链生产项目、废旧纺织循环利用项目等建设。

11.jpg

5.医药制造

充分利用六盘水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依托葵花药业集团(贵州)宏奇有限公司、贵州缔谊健康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稳步推进中药材初加工,积极培育发展中成药深加工,加快推出一批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疗效明显的现代中药,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中成药及饮片,积极发展三七、人参、黄芪、党参、灵芝等中药饮片,开拓发展保健品、功能食品、药妆、医药日化等系列产品。依托六盘水市现有铝材、钢材等产业基础,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及产业衔接度,引进一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落户,不断延伸产业链,支持贵州鑫泰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铝箔延伸发展药用包装箔,支持六枝特区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建设。

(三)积极培育潜力产业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及安全、绿色和高端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安全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生态发展、共享制造新业态。

1.节能环保

坚决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积极培育发展以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固废处置为主导的节能环保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节能产业。围绕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与设备,重点支持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和水回收利用技术应用、燃煤工业锅炉燃料替代改造、电解铝高效节能技术和高压变频调速、提高节能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成套生产能力。着力突破能源高效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利用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锂电池回收、能矿装备再制造行业等循环产业。聚焦工业固废处置、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行业,大力开发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置设备、垃圾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膜设备等装备和产品。

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围绕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加快引进或研发系列化成套资源化利用技术,积极布局固废回收站建设,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以及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重点提高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炉渣、钢渣、矿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在新型建材生产中综合利用。煤矸石方面,通过发电、用作墙体材料原料、回填等方式等,实现分级利用、充分利用。粉煤灰方面,通过提取其中铁、铝等金属元素,生产水泥原料及生产砖、砌块、混合材、微珠、沉珠、陶粒等新型建材;生产商品混凝土及商品砂浆,用于筑坝、修路等工程建设等利用方式,实现充分利用。着力推进钢铁、焦化企业将尾气中的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甲烷等综合利用工程,推进实施余热发电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促进产业链协同,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

12.png

2.应急产业

围绕六盘水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加快引进和培育应急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应急安全产业,加快虚拟化安全、云安全、数据流动监控与追溯、数据安全隔离与加密、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智能感知等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企业研发面向云平台安全防护、大数据安全管理的网络安全产品,推动传统网络安全企业由提供安全软硬件产品向提供整体安全解决方案转型发展。依托水城经济开发区、钟山产业园区、盘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煤炭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有毒有害物质与危险废物泄漏、水电站度汛等安全事故监测预警、救援设备和服务。

13.png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建设全国转型升级示范区

1.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实施产业高端化发展行动,围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坚守绿色、安全两条底线;着力做好补齐产业链短板,引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技术,发展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产品等三方面重点工作;构建纵向关联、横向耦合、上下游协作配套的“煤-电-钢-材”综合利用一条全产业链,实现从粗放原料向精细材料转化、从大宗商品向终端产品拓展、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的三个目标,推动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促进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变革。

实施煤炭产业高端化行动。全力支持盘江煤电集团聚焦煤电主业、做大做强,带动全市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鼓励优强集团通过存量资产流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支持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贵州新仁新能源、贵州邦达、贵州贵能等民营企业适度做大集团规模。大力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矿山建设,探索“互联网+煤炭开采”,打造煤炭无人(少人)智能开采与灾害防控一体化的采矿新模式。深入推进智能化煤矿、煤矿智能化成套装备、煤矿智能化工业软件、煤炭分质分级高效利用、矿井资源综合利用、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煤炭大数据平台、煤炭“三线”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现代煤炭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六盘水煤炭产品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建设“六盘水能源云”,推动六盘水煤炭价格指数上升为贵州煤炭价格指数。

实施电力产业高端化行动。积极推动煤电有序、灵活、高效、清洁、低碳化发展,推进煤电由主体电源逐步向基础性电源转变,加快现役燃煤机组升级改造,加大超超临界发电、联合循环、超低排放等技术应用,增强火电效能。依托盘江发电、粤黔电力、大唐电力、黔桂发电、发耳发电、盘江电力、中广核风电等龙头企业,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优化电力供给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电力。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持续优化主网结构;积极发展分布式发电,鼓励能源就近高效利用;适度发展应急调峰储备电源,提高系统调节能力;探索构建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提升电力配置能力;探索清洁能源电力参与市场化交易机制。

实施钢铁产业高端化行动。加快首钢水钢“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建设,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打造龙头企业,逐步实现从材料生产商向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商转变,推进首钢水钢企业高端化。重点实施工序能力高效匹配改造,加快推进高炉大修改造、钢轧系统提升改造、焦化系统易地项目建设,推进技术装备高端化。加快高端、关键钢铁基础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一批“人无我有”的高科技钢铁产品,壮大一批“人有我优”的高附加值合金钢和优质钢产品,巩固一批“质优价廉”的量大面广普钢产品市场优势,推进产品结构高端化。

实施建材产业高端化行动。以绿色发展、节能环保、综合利用、资源接续、消纳固废为核心,推进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水泥、预拌混凝土、玻璃、石材等产品升级,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建材产品附加值。围绕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冶炼渣、矿渣、尾矿等工业固体废物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行动,推进传统建材企业向绿色生态企业转型。支持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推广应用适用建材行业的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原燃料替代、煤洁净气化、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2.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围绕煤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示范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需求,提升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纺织等新兴产业的产业协同、产业规模和产业层级,依托盘江煤电、首钢水钢、双元铝业、合众锰业、石鑫玄武岩、盘江矿机、龙鼎工贸、刺力王、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贵州新仁新能源等龙头企业,以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为支撑,推广先进基础工艺,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四基“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应用、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等“一条龙”应用计划。鼓励企业协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构建面向六盘水工业发展的工业“四基”数据库,实施企业生产过程可视化工程,提升产业基础数据保障能力。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布局建设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

(二)实施园区提质升级行动,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1.提升园区发展质量水平

按照“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的要求,深入开展工业园区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科学审慎选准首位产业和首位产品,推动资源要素向首位产业倾斜、配套关联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提升产业链和产品质量、档次,提高产业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层次和水平。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完善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分类处置、因企施策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建立健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企业综合效益分类评价制度,全面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倒逼推动企业、行业整治提升,以“亩均论英雄”,集中资源发展“亩产效益”优势企业和产业,倒逼低效企业和“低小散”行业改造升级,着力提高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统筹协调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工程,不断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专栏5.1 园区首位产业培育行动

六盘水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首位产业:先进装备制造

主攻方向:能矿装备、旅游装备、应急装备。

发展目标:到2025年首位产业达16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2.潜力产业:生态特色食品、生产性服务业

主攻方向:猕猴桃、茶叶等农特产品加工,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

发展目标:到2025年潜力产业达8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

钟山产业园

1.首位产业:基础材料

主攻方向:钢铁及深加工、锌及锌加工。

发展目标:到2025年首位产业达30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2.潜力产业:现代能源、新型建材、节能环保

主攻方向:热电联产、煤炭,装配式建筑、资源综合利用材料等。

发展目标:到2025年潜力产业达15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

水城经济开发区

1.首位产业:基础材料

主攻方向:铝及铝加工、玄武岩纤维、锰锂新材料。

发展目标:到2025年首位产业达24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

2.潜力产业:生态特色食品、现代化工、应急产业

主攻方向:刺梨等农特产品加工,现代化工、应急产业。

发展目标:到2025年潜力产业达3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0%以上。

红果经济开发区

1.首位产业:先进装备制造

主攻方向:煤机装备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

发展目标:到2025年首位产业达7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

2.潜力产业: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主攻方向:刺梨及火腿加工,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制造。

发展目标:到2025年潜力产业达5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以上。

盘北经济开发区

1.首位产业:现代化工

主攻方向:煤化工等。

发展目标:到2025年首位产业达10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2.潜力产业:基础材料、现代能源

主攻方向:铝制品、有色金属制品、新材料、天然气、氢能、新能源电池等。

发展目标:到2025年潜力产业达10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六枝经济开发区

1.首位产业: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现代化工

主攻方向:磷酸铁锂新电池正极材料、煤-焦-氢能源化工等。

发展目标:到2025年首位产业达20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2.潜力产业:生态特色食品、新型建材、现代纺织

主攻方向:豆制品加工,固废利用建材、纺织服装等。

发展目标:到2025年潜力产业达4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

盘南产业园

1.首位产业:现代能源

主攻方向:煤炭、电力。

发展目标:到2025年首位产业达9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2.潜力产业:现代化工、新型建材

主攻方向:煤化工,新型建筑材料。

发展目标:到2025年潜力产业达7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发耳产业园区

1.首位产业:新型建材

主攻方向:新型墙体材料、玻璃、陶瓷

发展目标:到2025年首位产业达65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

2.潜力产业:物流产业

主攻方向:物流

2.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

立足煤炭、电力、矿产等资源禀赋,大力实施产业集约化发展提升行动,按照“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产业集约化发展路径,围绕关键领域、重点产业、薄弱环节,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引领效应的龙头企业和基地项目,着力培育“高新技术+规模生产+服务制造”的产业集群新模式、新业态,构建优势互补、关联配套、集聚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集聚、成链、关联发展。继续推动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工程,在优势产业领域精耕细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势产业链,以“煤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材尾”为抓手,依托盘江煤电、大唐电力、首钢水钢、昊龙胜境、吉瑞源、安凯达等龙头企业,做足做精“煤-电-钢-材综合利用”产业链;聚焦新兴产业形态丰富、配套层次多、产业链条长等特点,重点打造铝及铝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氢能等产业链。

(三)实施技术创新引领行动,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盘江煤电、大唐电力、首钢水钢、双元铝业、石鑫玄武岩、合众锰业、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贵州新仁新能源等、刺力王等产业龙头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技术研究机构,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的系统设计,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打造科技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推进关键技术、拳头产品、明星企业、领军人物“四个培育”,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形成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产业集群。

支持一批工业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煤、钢、铝、锰、锂、玄武岩等资源深加工和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通原始创新、工程创新和产业化创新生态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关键领域、重点产业、薄弱环节,拓展现有产业上下游,促进建链补链强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关联配套、集聚发展的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继续实施“百企引进”工程,积极培育引进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壮大主业、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头雁”作用,带动中小微企业聚焦特定细分市场,专注发展核心业务,加快形成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发展产业生态。引导创新要素向贵州中鼎、石鑫玄武岩、国夏新能源等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一批极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成为一批具有潜力的“专精特新”行业领军和小巨人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与市场化,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2.建立完善创新体系

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部署创新链,实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旧产业延伸发展能力、新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健全政、产、学、研、商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建立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孵化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为骨干,以社会化和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园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支持中科院、中煤科工集团、中国矿业大学等在六盘水联合组建能源产业研究院,积极打造煤炭产业高端化建设示范工程。依托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等本省高校资源,加强周边省市高校合作,共同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平台。以首位产业、潜力产业为导向,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基地,打造一批中小微企业创新园。积极申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现代能源、基础材料、现代化工、固废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一批联合孵化器,发展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服务于创新和产业化的中介机构,努力构筑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3.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应用

围绕煤炭、电力、钢铁、铝及铝加工、煤化工、能矿装备等产业的关键核心和基础共性技术,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联合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积极开展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和工程示范,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瞄准急需解决的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充分吸纳企业和行业协会提出的产业重大技术需求,明确各行业亟须突破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六盘水工业重大专项突破。

依托六盘水市煤炭产业研究中心、盘江煤电集团技术研究院,积极开展煤炭行业基础理论及工艺研究,开展“煤电化、煤液化、煤焦化、煤气化”等产业链延伸发展研究,开展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煤电化技术创新研究。依托双元铝业、合众锰业、石鑫玄武岩等龙头企业,开展铝及铝合金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玄武岩复合材料等基础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研究。依托盘江矿机、龙鼎工贸、盘誉泰合等龙头企业,开展大型煤机装备、煤矿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依托刺力王、天刺力、初好农业等龙头企业,实施特色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计划,纵深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依托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开展纤维新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先进纺织装备、纺织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奋力构建现代纺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四)实施对外开放发展行动,拓宽产业合作发展空间

1.打造以园区为核心的多元化开放平台

以高质量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围绕产业重点领域和创新需求,继续建设一批功能特色显著、产业承载能力强的载体平台。依托六盘水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周边竞争环境的综合比较优势,坚持“生态优先、转型升级、争先进位、创新引领、深度融合”发展原则,加大以园区为核心的多元化开放平台建设,将园区打造成为工业发展最大增长极、改革创新先行区、转型发展引领地、产业集聚主战场、绿色集约示范区、协作融合活力源、招商引资最前线,以钟山产业园区、水城经济开发区、六盘水高新区为核心借助“一区四园”以升促建方式创建六盘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三核引领、多区联动”开放新格局。

2.加强区域合作

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契机,积极融入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圈发展,加强与毕节、黔西南合作,建立完善以园区为主载体的区域合作平台,主动参与国内大循环产业分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产业合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高质量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以“贵州·广东”东西协作产业合作对接为契机,创新“广东企业+六盘水资源”“广东市场+六盘水产品”“广东总部+六盘水基地”、“广东研发+六盘水制造”等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广东技术、品牌、产品和供应链等优势,主动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东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立足中山制造、区位、平台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构筑开放合作新优势,全方位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努力开创全方位协同发展新格局。

推动六盘水产业技术需求与广东等地区工业体系互动发展,促进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合作,引导广东等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纺织等产业与六盘水新兴潜力产业全链条发展对接,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引导广东等地区的制造业在六盘水设立研发制造基地,支持广东等地区的重点园区在六盘水设立分园区,着力发展“飞地经济”。

3.实施产业大招商行动

围绕产业链发展全景图、现状图,构建目标企业库、项目信息库,人才池、资金池,聚焦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驻点招商和环境招商,主动融入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瞄准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圈等重点区域产业转移趋势,组织外地企业、投资机构到六盘水开展工业大观摩,实施精准工业资源推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纽带作用,重点引进广东等地区的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配套企业,加快形成产业聚集,通过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建设,吸引产业上下游及配套企业进驻,激发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实施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引领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1.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围绕创建全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煤矿“5G+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试点示范,深入实施“百企改造”工程,推动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网络化连接,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企业数字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核心系统云化改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务云端迁移。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等领域标准研制和试标验标。鼓励恒鼎实业、盘誉泰合等重点企业加强与省内外企业和机构合作,培育本地解决方案提供商和集成实施服务商。

推进国家能源数字化试点建设。抢抓国家“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布局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的战略机遇,整合升级安全云、能源云功能,加快煤矿智能化升级建设,推进能矿装备制造联网改造,建设智慧电厂、数字电网,构建融合煤炭生产侧、传输侧、消费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煤炭领域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西南地区分中心,力争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将六盘水定位为“国家能源数字化试点地区”,打造国家数字能源基地。

推进能源交易数据中心建设。立足六盘水市煤电产业基础,整合盘州能源产业综合交易大数据平台、盘江云交易系统等平台功能,打造西南地区综合能源交易平台,探索推动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在线交易。着力推进与毕节、黔西南等地平台间互联互通,构建毕水兴能源数字化通道,加速实现毕水兴经济带快速增长。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支持贵州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化数字化改造,建设面向全省钢铁、铝及铝精深加工行业的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纺织等“2+7”产业板块相关企业快速“上云”上平台,打通上下游,推进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到2025年,建成全省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1—2个,打造行业级平台2个。

深化工业重点领域应用创新。纵深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智慧矿山”“智慧工厂”“智慧园区”试点示范。重点推进山脚树矿5G+智慧矿山、发耳煤业5G+智能巡检机器人项目建设,创建“5G+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试点示范。支持工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引导园区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到2025年,打造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16个、示范项目160个,培育融合应用企业500户,工业互联网示范区2个以上。

2.推动工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围绕凉都三宝、肉制品、中医药、人民小酒、小黄姜、食用菌及其他特色农产品,实施生态农特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加工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产业联合体,以工业理念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绿色化、产业化融合发展,全力支持发展生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迈进,促进生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加强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打造主产区“原字号”农产品的输出地和加工品的生产基地。深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产品多元化研发,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以智能化机械、农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农机装备研发和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山地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3.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围绕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积极探索产业重点领域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制造和服务相结合,依托盘江煤电、龙鼎工贸等龙头企业,发展采掘设备租赁、安装、回收、检修服务,推进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推进钢铁、建材、化工、基础材料等产业企业发展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循环利用、污水处理、热力供应等服务。积极发展分布式储能服务,推动氢能产业创新、集聚发展,完善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等设施和服务,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与氢能产业协同发展。

围绕建材、现代纺织等产业,支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快速原型、产品定制等在线服务,培育“互联网+”新型手工作坊等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模式。深入推进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园区。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和投融资等“双创”平台。瞄准转型升级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推动检验检测、测试认证、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专业研发服务的在线化和平台化,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与人口集聚、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新城区为一体的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推动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新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产业园区+城镇”公共服务网络,通过工业化快速发展“聚人气”,通过城镇化发展支撑工业要素的集聚和产业集聚,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布局和建设,实现产业与城镇的良性互动、共生共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城镇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延伸,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的新路。

(六)实施产业绿色发展行动,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1.发展绿色产品

围绕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节能环保等产业,依托盘江煤电、首钢水钢、昊龙胜境、安凯达、双元铝业、合众锰业、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贵州新仁新能源、刺力王等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大力贯彻绿色产品标识、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创新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机制,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加强以绿色产品为输出的绿色制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发展结构优化型、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产品。围绕绿色产业、绿色产品指导目录,重点突破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无害、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开展典型产品绿色设计水平试点示范,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定一批绿色产品标准。

2.建设绿色工厂

依托首钢水钢、昊龙胜境、安凯达、双元铝业、合众锰业、盘江矿机、龙鼎工贸、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贵州新仁新能源、刺力王等龙头企业,优先在钢铁、建材、化工、铝及铝加工、特色食品、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建设绿色工厂,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加大工厂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场所范围和设计负荷水平,优化工厂内部能量流、物质流路径。建立完善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加大煤渣、钢渣、锌渣、矿渣、炉渣、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及余热、余压、废水等资源企业内部循环利用。加快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升级落后设备,加强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的应用力度,优化企业生产过程和工艺,降低产值能耗物耗,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二次能源,推动用能结构优化,实现工厂绿色发展。

3.打造绿色园区

深入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产业准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控制、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打造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的特色绿色园区,推动园区发展的绿色化、服务化和高端化,全面提升园区的绿色化水平。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强产业园区余热余压的资源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节约、循环、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绿色园区评价管理制度体系,提升绿色园区的发展水平。

4.积极促进低碳转型

依据贵州省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制定重大低碳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促进先进适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研究制定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目标和行动方案,提升重点行业碳生产力水平。选择一批减排潜力大、成熟度高、先进适用的重大低碳技术示范推广,促进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以减少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水泥、钢铁生产等为重点,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加大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推进园区碳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推动园区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开展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引导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逐步建立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低碳标杆企业,增强企业低碳竞争力。鼓励建材、化工等行业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促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七)实施生产安全提升行动,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1.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按照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全面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进一步明确地方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属地分级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同管、同抓。按照“一岗一清单”要求,建立健全覆盖企业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内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形成人人有责、各负其责、权责清晰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度,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切实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法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技术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内容应做到责任清晰、有针对性,能够对照执行和考核。

2.强化依法安全生产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实施细则,密切关注国家、省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修订情况,及时组织宣传并贯彻落实,全力保障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安全生产形势、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梳理市级层面的产业和监管方面的有关政策、意见、要求等规范性文件,及时开展“废、改、释”工作,及时堵塞漏洞、弥补缺陷,确保安全准入门槛不降低、安全监管力度不放松。

坚持严格规范精准执法,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监管监察机制,强化对“关键少数”问责追责,强化监管监察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监管监察执法效能。引导企业建立由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重大灾害治理管理体系和以主要技术负责人为首的灾害治理技术保障体系,配齐配强满足灾害治理需要的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确保安全责任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应急救援到位,进一步落实好“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等灾害防治措施。积极推进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风险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发生。引导企业建立和实施重大风险定期分析研判和公示、预警信息会商及分级发布制度,把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3.提高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企业健全完善安全培训管理制度,明确负责安全培训工作的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培训管理人员,保障培训经费足额投入,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全员安全技能。定期组织演练,推进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和队伍战斗力提升,全面落实企业应急救援管理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事故预警、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现场处置、应急投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安全避险设施管理和使用等规章制度,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与修订,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培训。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专业化的灾害治理队伍,强化煤矿企业按规定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全力保障应急救援基础装备。建设完善适用可靠的煤矿安全避险系统,确保水管、通信线路、压风管三条生命线畅通可靠。强化煤矿调度中心建设,发挥调度中心指挥调度的枢纽作用,有效统一生产、通风、安全监控调度,建立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加强六盘水市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由市工信局牵头,协同市直相关部门,联合驱动六盘水工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在政策制定、机制建立、规划统筹、部门协调、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谋划及规划实施督导等方面的工作合力,研究制定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健全全市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业,推动形成工业发展“一把手”工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上下协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加快扫除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垄断行业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理顺资源和要素价格机制,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升传统产业的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健全产业监管制度和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实施园区“两剥离、两整合”行动,全面推行“管委会+”体制,建立“管委会+公司”“平台+公司”“园区+公司”等园区运营机制;探索推行园区全员岗位聘任制、末位淘汰制,建立“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定岗位”的管理机制,更加注重选配熟悉项目建设、产业培育、资本运作、招商引资、发展规划、运行监测、统计分析等领域的专业化园区管理人才,奋力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三)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瞄准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中央技改资金和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新型工业化基金、新动能产业基金、中小企业信贷通等资金支持手段,积极做好政策宣贯和解读,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资金支持,切实争取国家和省更多资金支持六盘水工业发展。统筹全市财政资金,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加大对重点开发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扶持力度,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六盘水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投入。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开辟金融助企绿色通道,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信贷供给,提升新增贷款的工业贷款占比。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扩大工业信用贷款规模。

(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协调国家、省有关部门优先支持六盘水工业发展,争取国家及省资金投入工业项目建设,力推六盘水高质量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实施“开源”和“节流”长效机制,强化矿产资源管理职能,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保障优势企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基本需求,深化“煤-电-网-用”联结机制,防范电厂“缺粮”、工业“断炊”。研究推进“标准地”出让机制,建立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工业用地使用计划指标,重点工业项目做到应上尽上,增强用地保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有效降低工业物流成本。强化电、气管网建设,推动电力直接交易,完善峰谷电价政策,降低用能成本。

(五)持续优化工业营商环境

持续打造“服务和效率高于周边、成本和负担低于周边”的营商环境新高地,积极开展行政审批“三减一优”,大力实施审批流程优化再造,狠抓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打通行政审批服务便民“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放”的力度,继续清理重复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精简涉企证照、优化审批方式;提高“管”的效果,突出重点从严监管,扎实推进综合监管,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强化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构建“事前管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的监管体系;提升“服”的质量,加快推进工业数据资源整合,拓展“互联网+工业服务”。

(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六盘水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六盘水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等相关文件,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和现代产业工人,全面加强懂政策、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的专业化产业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良性循环。依托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力实施“凉都工匠”培养选树计划,制定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充分借助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院校作用,面向重点发展方向和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开发优化产业专业体系建设,做到“产业有学科引导,学科有产业支撑”,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队伍本地化培养向深度融合转变。

(七)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构建市、区(县)、部门、园区协同推进规划实施机制,落实规划发展目标,建立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任务的部署实施与规划任务内容对标机制。健全区(县)、部门、园区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产业、项目、园区的有机衔接。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规划动态更新机制,强化对规划目标的考核和落实,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保障规划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七、环境影响评价

(一)综述

《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属于行业综合指导性规划,规划层级为市级,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形成以“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贵州水城经济开发区、六枝经济开发区、盘州红果经开区”为重点园区,其他园区统筹协调发展的“一核—四区—多点”产业布局。《规划》与六盘水市“十四五”环境质量规划紧密衔接,因六盘水市“十四五”环境质量规划成果尚未形成,充分考虑六盘水市“十四五”期间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十三五”时期变化差异不大,本篇章内容与“十三五”环境质量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待六盘水市“十四五”环境质量规划发布后再进行调整。

1.环境保护目标

本规划范围为六盘水市全境,属于引导性规划,只是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产业进行宏观性描述。鉴于此,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全市大气、水、土壤以及人文社会环境和其它自然环境的保护。项目实施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污染治理设施“三同时”制度,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实行“达标排放、总量控制”。

2.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12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6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10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12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4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8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10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6)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8)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5)

《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18.11修正)

《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8.11修正)

《贵州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20.12)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18.11修正)

《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2020.9修正)

《贵州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办法》(2018.10)

《贵州省水土保持条例》(2018.11修正)

《贵州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21.5.1实施)

《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17.11修正)

(2)政策、规划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2015.1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12)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18.6)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关于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环水体〔2018〕181号)

《关于印发<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19〕56号)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黔府发〔2018〕16号)

《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黔府发〔2016〕31号)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黔环通〔2018〕303号)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国函〔2012〕220号)

《危险废物名录2021》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9)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7)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号)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05)

《贵州省水功能区划》(2015)

(3)技术规范与标准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130—201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2.1—201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 2.3—201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 964—201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及修改单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

(二)规划协调性分析

1.与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符合性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本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兴产业实现板块布局、产业耦合、链式协同、集群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园区集聚集约水平持续提高,两化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符合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发展思路。

2.与国家《“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本规划重点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抓集群、抓链条、抓培育、抓融合”为主要发力点,聚焦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

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经济,完善全市工业绿色低碳循环链条,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全力构筑工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新态势。依据贵州省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制定重大低碳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促进先进适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符合国家《“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3.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符合性分析

《纲要》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十大工业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本规划立足扎实推进六大行动,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奋力实现“工业新突破”。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符合《纲要》要求。

4.与《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提出: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推进工业节能作为落实工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硬任务,开展试点示范,推动能源高效利用。

本规划明确实施产业绿色发展行动,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主要任务中提出发展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园区,依据贵州省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制定重大低碳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促进先进适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积极促进低碳转型。符合《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的总体发展思路。

5.与《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符合性分析

《纲要》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断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群众持续增收。坚持把产业园区和首位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按照“首位产业引领,产业园区先行,全市转型提升”的思路,努力建成全国有特色、有影响力的转型升级示范区。

本规划旨在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做优煤、电、能源化工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钢铁、建材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安全应急等潜力产业,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新格局,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符合《纲要》的总体发展要求。

(三)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概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乌蒙山区,东邻安顺市,南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抵云南省曲靖市,北连毕节市。介于东经104°18′~105°42′,北纬25°19′ ~26°55′之间,全市辖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钟山区,全市国土面积9914.49km2。其中:钟山区1065.02km2,六枝特区1799.48km2,盘州市4056km2,水城区3028.8km2,居住汉族、彝族、苗族等37个民族。

六盘水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因北盘江的强烈切割侵蚀,起伏剧烈,最高点位于钟山区西北部大湾镇韭菜坪,高程2900.6m,最低点位于六枝特区西南部毛口乡北盘江出县界处,最低海拔高程586m,最大高差2314.6m,境内平均海拔多在1400~1900m之间。北盘江深切河谷呈NW走向在中部一带贯穿全市;乌江深切河谷上游三岔河呈NW走向在北部、北东部边缘通过;北盘江右岸一级支流拖长江及乌都河分别成为本市与云南省曲靖市及黔西南州界河。境内河流切割深、落差大,多呈现河谷深切,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2.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2020年,六盘水市全年有效监测364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均值为2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99.925%,综合指数为2.35,没有出现重度污染天气。202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4个县级行政区平均值计)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修改单二级标准。

(2)水环境质量现状。2020年六盘水市9条河流(乌江水系的三岔河及其支流响水河、小河,北盘江水系的北盘江干流及其支流六枝河、拖长江、乌都河、黄泥河、可布河)共布设26个监测断面,Ⅱ类水质断面3个,Ⅲ类水质断面19个,Ⅳ类水质断面1个,Ⅴ类水质断面3个。市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玉舍水库、阿勒河(双桥水库),备用水源地为龙贵地水库,监测的指标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盘州市的哮天龙水库、白河沟水库,六枝特区的中坝水库、旧院水库,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均达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92个同步小康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

(3)声环境质量现状。2020年城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5分贝(A),昼间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达到《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二级(较好)标准要求;昼间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年均值为68.5dB(A),达到《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昼间二级(较好)标准,监测路段总长88.2km,超标干线长度31.2km,占干线总长度35.12%。

(4)固体废弃物情况。2020年,六盘水市一般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总计2809.7吨,其中盘州市产生量为1666.44吨、水城县产生量为467.73吨、钟山区产生量394.32吨、六枝产生量278.68吨、钟山区经济开发区产生量2.53吨,一般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煤矸石、其他废弃物、炉渣、污泥、赤泥等。2020年,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060.082吨,其中盘州和钟山区危险废物产生量占比达88.4%,钟山区存在六盘水市规模较大的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产生危险废物产生量占钟山区危险废物总量的78.65%。

3.主要污染物排放分析

2020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7944万立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90万千克、氨氮排放量为10万千克、挥发酚排放量1060千克、氰化物排放量为200千克、总砷排放量380千克。全市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大,其中二氧化硫全年排放量为5.92万吨、氮氧化物3.98万吨、颗粒物排放量为7.95万吨、砷排放量0.18吨、铅排放量1.61吨、铬排放量1.73吨、镉排放量0.13吨、汞排放量1.53吨、氨气排放量2.88吨。

4.敏感区分析

六盘水市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8.44km2,占国土面积的0.29%;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以及1个县级森林公园,面积121.60km2,占国土面积的1.23%;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519.22km2,占国土面积的5.24%;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519.22km2,占国土面积的5.24%;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面积63.92km2,占国土面积的0.64%;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面积371.1km2占国土面积的3.14%。

规划布局产业不涉及上述环境敏感区。

(四)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

根据《规划》产业发展重点,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集群,包括煤炭产业、电力产业、能源化工产业;做优做特优势产业集群,包括钢铁产业、建材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包括现代纺织产业、基础材料产业、生态特色农产品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潜力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安全产业、人工智能产业。

本次环评重点评价煤炭产业、电力产业、能源化工产业和钢铁产业等产业发展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1.污染物排放分析

(1)煤炭产业主要污染物

煤炭产业主要污染物有洗选煤废水、矿井水和煤矸石。洗选废水包含煤泥颗粒、矿物质、粘土颗粒等,一般SS、CODcr、BOD5浓度较高,且含少量重金属离子。矿井水中还含有废机油、乳化油等有机物污染物,总离子含量比一般地表水高得多,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硫酸根离子,往往pH值特别低,常伴有大量的亚铁离子。煤矸石量大,综合利用消纳量远小于产生量,大量煤矸石堆存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同时存在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

(2)电力产业主要污染物

六盘水电力产业环境影响较大主要的是火电产业。火电厂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SO2、NOx和粉尘,烟气中含有少量汞等重金属。火电厂废水基本可以实现厂区内部循环不外排。火电厂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粉煤灰、脱硫石膏、废旧布袋和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等,应遵循优先综合利用的原则,不可再生且无法利用的废烟气脱硝催化剂(钒钛系)在贮存、转移及处置等过程中应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3)能源化工产业主要污染物

六盘水能源化工产业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煤化工产业。煤气化工序主要三废排放为放空气、气化灰水、气化炉渣、空分废分子筛吸附剂等。气体主要污染物质为粉尘、CO2等;污水主要为高浓度有机废水,是气化装置的主要污染物,成分则根据气化炉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气流床气化装置的污染物较少,固定床装置污染物较多,包括焦油、酚、氨、焦油、酚、氨、酸性气体、烷烃类、芳香烃类、杂环类等,尤其含酚氨废水处理难度最大;气化炉渣主要是气流床炉底排放的气化粗渣、固定床炉底渣、炉顶除尘器收集的和灰水沉淀出的气化细渣。

气体净化和合成装置主要三废排放为工艺尾气、工艺废水、废催化剂和废分子筛吸附剂。气体主要污染物质为合成气、烷烃类、醇类、酸性气体等;污水主要污染物为醇类、酯类等有机物和NH3—N等。

焦化装置主要三废排放为燃烧或者提纯剩余后的焦炉尾气,煤焦油和粗苯一般作为化工原料进一步加工,也可以直接外卖。尾气主要污染物为粉尘、CO、H2、甲烷、酸性气体等。

(4)钢铁产业主要污染物

钢铁行业烧结、球团工序、转炉、加热炉会产生废气,主要污染因子有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高炉炼铁产生的荒煤气经过除尘、脱硫后收入煤气柜,全厂综合利用。行业用水循环利用、串级使用,不外排。高炉渣可以全部综合利用;钢渣大多经过破碎磁选后,用于水泥行业,)生产及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油、废酸、废碱、含铬(镍)污泥以及含铅、铬、锌等重金属的废渣(尘泥)等,应妥善贮存、回收利用或安全处置。

(5)其他产业主要污染物

六盘水市红果经济开发区作为贵州省首批电镀聚集优先培育区之一。电镀工艺产生的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其中水污染(主要含重金属离子、氰化物、酸碱和有机污染物)、大气污染(主要含各类酸雾和粉尘)和电镀废水处理污泥污染(主要含重金属和氰化物)是主要环境问题。

电镀废水含有数十种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为铜、锌、铬、镍、镉等重金属离子以及酸、碱、氰化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油脂等。

电镀废水主要有以下几类。酸碱废水:包括预处理及其它酸洗槽、碱洗槽的废水,主要污染物为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钠等。含氰废水:包括氰化镀铜,碱性氰化物镀金,中性和酸性镀金、银、铜锡合金,仿金电镀等氰化电镀工序产生的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氰化物、络合态重金属离子等。该类废水剧毒,须单独收集、处理。含铬废水:包括镀铬、镀黑铬、退镀以及塑料电镀前处理粗化、铬酸阳极化、电抛光等工序产生的废水。主要污染物为六价铬、总铬等。该类废水毒性大,须单独收集、处理。重金属废水:包括镀镍、镉、铜、锌等金属及其合金产生的废水,焦磷酸盐镀铜废水,钯镍合金电镀废水,化学镀废水以及阳极氧化,磷化工艺产生的废水。主要污染物为铬、镍、镉、铜、锌等金属盐,金属络合物和有机络合剂(如柠檬酸、酒石酸和乙二胺四乙酸等)。有机废水:包括工件除锈、脱脂、除蜡等电镀前处理工序产生的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悬浮物等。混合废水:包括多种工序镀种混排的清洗废水和难以分开收集的地面废水。组分复杂多变,主要污染物因厂而异,一般含有镀种配方的成分材料,如镀种金属离子、添加剂、络合剂、分散剂等物质。

电镀工艺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和多种无机污染废气。无机污染废气包括酸性废气、碱性废气、含铬酸雾、含氰废气等。电镀工艺大气污染物及来源见表4—1。

14.png

电镀工艺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处理电镀废水的过程中产生的电镀废水处理污泥及电镀槽维护产生的“滤渣”,还有化学脱脂工序产生的少量油泥。对固体废物应按照相关标准做危险废物浸出测试,并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2.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1)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根据《六盘水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六盘水“十四五”时期新增供水量为2.61亿m3,根据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预测本次工业发展规划实施后的工业新鲜用水增加量为7200万m3,占新增可供水量的27.6%。《规划》提出发展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园区,加大企业废水内部循环,加强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在此基础上,本次环评认为六盘水水资源具备承载规划发展的能力。

(2)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煤炭产业是六盘水市工业主导产业之一,煤矿开采、洗选和煤矸石堆存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规划》提出,加大优势资源、煤矿兼并重组、矿业权的整合力度,推进煤炭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建立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工业用地使用计划指标,重点工业项目做到应上尽上,增强用地保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次环评认为六盘水土地资源具备承载规划发展的能力。

(3)能矿资源承载力分析。《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大力推动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采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现役煤电能耗水平,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水平,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构建多元安全的能源供给保障体系,着力建设清洁高效的能源消费体系。矿产资源保障方面,实施“开源”和“节流”长效机制,强化矿产资源管理职能,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保障优势企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基本需求,深化“煤—电—网—用”联结机制,杜绝电厂“缺粮”、工业“断炊”。在此基础上,本次环评认为六盘水能矿资源具备承载规划发展的能力。

(4)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各规划生产项目必须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数值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确定,并严格把关。各项目在建设、生产过程中,不断改善技术,削减排放污染物总量,相关企业认真落实各项目环评提出的废气污染治理措施,确保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达到项目环评提出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次环评认为六盘水土地资源具备承载规划发展的能力。

(5)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各规划生产项目必须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数值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确定,并严格把关。各项目在建设、生产过程中,不断改善技术,削减排放污染物总量,相关企业认真落实各项目环评提出的废水污染治理措施,确保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达到项目环评提出的要求。

(五)“三线一单”管控要求

根据国家现行产业政策、园区的发展定位及区域的环境和资源状况、环境容量等因素,积极落实国家“三线一单”管理要求,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红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园区项目应有选择地引入,严格执行环境准入。

1.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六盘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六盘水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为1454.8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67%。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455.05平方公里,占31.28%,一般生态保护红线999.84平方公里,占68.72%。

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控,禁止城镇化和工业化活动,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根据生态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生态保护红线内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的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从其规定。

在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的基础上,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极重要、重要区和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极敏感、敏感区域进行叠加,并与生态保护红线、各类保护地及重要河湖滨岸带等进行校验。按照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互不交叉重叠的原则,将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建设用地、城镇规划用地等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地等地优化调整抠除,形成生态空间分布图。将生态空间中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部分划为一般生态空间,一般生态空间原则按照限制类进行管控。

本规划实施所在的工业园区目前均不在贵州省划定的生态红线之内,规划实施的矿产开发项目可能涉及自然保护区,由于现阶段不能确定矿产开发的位置,故后期矿产开发办理环保手续前,如涉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红线区域,需进行调整至生态红线之外。若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进行更新,要求规划实施的各区域要严格遵守红线要求进行调整建设。

2.环境质量底线

(1)根据国家与贵州省的相关要求,结合城市近几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又兼顾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适合于六盘水市的中长期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以六盘水市各县区近5年PM2.5年均浓度峰值作为现状值,结合地区经济实际发展需求设定2025年的PM2.5底线目标值。

(2)以水环境质量达标为基本要求,满足国家、贵州省以及六盘水市发展定位和总体要求,考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州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贵州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及六盘水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达标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水环境质量底线要求。

(3)土壤指的是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底线,以耕地土壤质量达标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等为主要指标,划分土壤超标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污染地块和疑似污染地块、重点风险源等土壤重点管控区区域。

即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达到管理目标要求,考核要求主要是水体达到相应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空气质量年均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相关标准,区域及交通噪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3.资源利用上线

为了控制区域资源消耗过快,评价提出以下建议:

资源开发效率要求方面,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能源(煤炭)资源利用控制性指标,所有新上工业项目必须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工艺,能耗水平和排污水平要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普及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促进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利用。

按照严格保护、严禁开发、严控建设、严抓管理的原则实行空间管制,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报所在地相关部门备案。加强开发区土地利用控制,针对土地资源闲置与利用率不高的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时进行规划修编,优化用地规模,集约用地。

开展工业用水管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合理高效用水。同时优化区域工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高耗水产业,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新型的节水工艺,根据各工艺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实行水的梯级利用。

管控要求:产业发展过程从项目引入到生产工艺等,应根据六盘水市节能减排目标和管控要求,严格执行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等物耗要求。

4.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以发展“绿色环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的生态工业为导向,依托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发展的定位,通过实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方式,列出禁止和限制进入的产业,减少和规范各类行政审批行为,促进市场竞争更加公平开放和透明,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根据环境准入条件,结合环境管理要求,制定环境准入管控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划引入的产业必须满足相关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要求,必须符合基地产业规划,在生产工艺、规模和污染物处置等方面应满足产业发展和环保的要求。建议对管控要求和负面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模式,依据国家、贵州省产业和环境政策的调整,适时进行调整。

15.png

(六)预防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1.大气污染减缓措施

(1)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行天然气、电能的综合利用,合理利用资源。

(2)严格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排放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项目;鼓励发展生产工艺先进,无污染物排放的项目。

(3)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排污许可证制度,对重点大气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测及监督性监测。监督监测的范围包括有组织废气的达标排放,无组织废气的厂界达标,周边敏感目标的环境质量达标。

(4)采用无废、少废生产工艺,最大限度减少废气排放量;在火电产业生产中,鼓励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转化和利用效率。电解铝企业应采用中低硫预焙阳极,并逐步推进电解烟气脱硫装置建设,减少电解烟气中SO2排放。装备制造业鼓励使用水性、高固份、粉末、紫外光固化涂料等低VOCs含量的环保型涂料,推广采用静电喷涂、淋涂、辊涂、浸涂等涂装效率较高的涂装工艺等加强生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污染控制。

2.水污染减缓措施

(1)进一步完善各产业园区污水管网覆盖范围,提高各产业园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率;

(2)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等提高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推行节水行动;

(3)进一步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尾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

(4)加强源头控制、分区防渗、选取地下水监测点位对水位和水质进行动态监测;

(5)将生产生活废水纳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避免无组织排放对地下水的影响;

(6)产生废水废渣的企业,应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企业处理废水废渣的场所,废水废渣储存设施底部应全部按照国家要求进行防渗漏、防雨淋、防流失处理,并做好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

3.噪声污染减缓措施

(1)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与周边声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关系,降低企业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鼓励对入驻企业采用先进、成熟的噪声防治措施,对噪声源进行控制,确保厂界噪声达标。

4.工业固体废弃物减缓措施

(1)通过构建和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建立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控制系统,进行从源头到处置场所的全过程管理,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国家要求采取收集、暂存设施和管理制度,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3)大力推行产业园区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统一清运管理。严格按标准配建密封式垃圾转运站,是垃圾的中转运输在密闭、机械化状态下进行,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5.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用于生产全过程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污染,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管理手段,减少物耗、能耗和水耗,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按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要求,本着“清洁生产、源头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工艺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七)结论

《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与国家、贵州省相关规划及政策要求相符,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

(1)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

规划方案从产业结构和布局两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规划产业结构坚持资源开发与战略储备并重,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并重,提出加大“三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施行节能降耗措施,完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机制等手段。规划布局立足目前产业基础,优化空间布局,确保生态底线,形成以“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贵州水城经济开发区、六枝经济开发区、盘州红果经开区”为重点园区,其他园区统筹协调发展的“一核—四区—多点”产业布局,全市各类工业产业逐渐聚集、形成链条、循环体系,可高效集约利用资源、能源,避免重复和浪费。规划方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2)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本规划针对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提出污染防治措施,从源头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并严格环境准入、严守环境质量底线,有效预防和减轻规划实施可能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全面落实的各项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及采取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合理、可行。

(3)调整建议

《规划》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严把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门槛,引进项目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严格执行各项生态环保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环保监管,从而促进六盘水工业高质量发展。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规划可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