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百色市人民政府印发百色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百政发〔2022〕21号,详情如下:
百色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前言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和百色市人民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依据《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全面总结评估百色市“十三五”时期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系统研究百色水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利信息化数字化、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提出百色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总体思路、总体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工程等,是指导今后五年百色市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市情水情
(一)自然地理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北与贵州省接壤,西与云南省毗邻,南与东盟国家越南交界,总面积3.62万km2,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百色拥有360km边境线和龙邦国际性口岸、平孟国家级口岸和岳圩等7个边民互市贸易区(点),是我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前沿,也是国家推进西部地区陆海新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将成为中越甚至东盟全面合作新桥头堡。2020年3月,国家批复同意设立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
百色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高中间低,西北部为高原余脉,山体高大,东南部为丘陵和右江河谷盆地,山区占95.4%,丘陵、平原仅占4.6%。全市岩溶土地面积有13万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5.8%,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5450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石漠化面积位列广西第二。
百色是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2.81%,面积居广西第1位,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红色、绿色、养生休闲、民族风情等丰富旅游资源。
百色市位于广西右江流域的中游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热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候和季风环流影响,锋面、低涡和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北方干冷的大陆冷气团控制,盛行干燥而寒冷的偏北风,干旱少雨,中上游偶有低温霜冻。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降雨量1113~1713mm,年平均气温在16.5~22.1℃,全年无霜期330~363天,年平均日照1405~1889小时。
(二)社会经济
百色现辖2区2市8县,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仫佬、回等7个民族,2019年末,百色市户籍人口422.68万人,全市常住人口368.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8.3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7.52%。
百色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7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6万亩,农业以粮食、水果、蔬菜、甘蔗、桑蚕、烤烟、茶叶、中药材等为主导产业,耕地主要分布在右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的阶地、平原、广谷、低丘缓坡梯田;土山区的山间垌田、山冲田和缓坡梯地;石灰岩山区的峰林谷地。右江河谷盆地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亚热带水果基地、国家商品粮基地、优质烟叶基地、优质蚕茧基地。
百色是中国十大有色金属矿区之一,铝土矿储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百色是全国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煤电铝铝产业已成为百色工业的半壁江山和广西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他重点产业有石化产业、锰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碳酸钙产业等。
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57.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18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508.46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504.15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占比为19.5:40.4:40.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42万元。全年财政收入152.5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8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5元。
(三)河流水系
百色市位于西江流域的中上游,境内主要水系可分为南盘江—红水河、驮娘江—右江、左江、西南国际水系百都河等4大流域。南盘江—红水河位于西江干流上游,驮娘江—右江位于西江的主要支流郁江上游,左江为郁江的主要支流,西南国际水系百都河向南流向越南红河流域。
百色市河溪纵横,众多河流源出高山峡谷,滩多水急,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河流含沙量少,岩溶地区地下伏流普遍发育。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河流共有190条,其中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100km2~1000km2河流有86条,50km2~100km2的河流有74条。驮娘江—右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域,其主要支流的西洋江、谷拉河、乐里河、澄碧河、福禄河、百东河、龙须河、古溶江。流向红水河的主要河流有布柳河、灵岐河、达洪江。流向左江的河流主要是靖西沿边的黑水河和下雷河。
截至2019年底,全市现有水库359座(含电站水库),总库容102.4亿m3,其中大(1)型水库2座,分别是百色水库(总库容56.6亿m3)、澄碧河水库(总库容11.21亿m3);大(2)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24座。全市共有塘坝1639座、窖池80185处。
(四)资源禀赋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297mm,每年的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5月至9月,一般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0.0%左右,12月至次年3月为少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10%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在行政分区中以靖西市最大为1570mm,其次为凌云县为1564mm;最小的是西林县,仅有1118mm。
百色市各地多年平均蒸发量在900~1500mm之间,其分布规律大体上自西北向东南递增,蒸发量峰值集中在右江河谷,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29.9mm左右,蒸发量最大为4月~9月,月蒸发量一般超过150mm,其余月份蒸发量较小,但高于降雨量。
百色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82.5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612mm。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41m3,约为广西平均值的1.2倍,全国平均值的2.4倍;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50.49万m3/km2,约为广西平均值的0.63倍,全国平均值的1.2倍,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
水资源基本特点:一是总量丰富但利用难度极大,石山区喀斯特地貌水源涵养能力差,山区河流深切、水低人高水低地高,平原区河谷开阔、河短流急,人口产业密集,水源工程建设难度大。百色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1%,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拥有量仅993m3,远低于国际公认用水紧张线1750m3,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蓄水工程供水量仅占总供水量的39%,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全国的2/3,至今仍有近500万亩耕地未有效灌溉,“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是百色水资源现状的真实写照;二是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部沿边地区和北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600mm,右江河谷地区和西北高山地区只有1000mm~1200mm左右,岩溶高山区地表水量少、土山地区水量较丰富;三是水资源年内变化剧烈,全年降水量的3/4集中在汛期特别是7、8月份,甚至集中在两、三次特大暴雨洪水,年内变化剧烈的自然特点是造成百色市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也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
百色市的水资源禀赋和特点,凸显了水资源的使用能力与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工程性缺水成为制约百色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二节 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市立足补短板、强监管、增后劲、惠民生,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水利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提升,重点领域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构建“一轴一带三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支撑。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十三五”期间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9.59亿元,较“十二五”期间(82.43亿元)增加20.82%,水利资金投入规模基本保持稳定。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百色水库灌区于2018年12月19日开工建设并已形成有效投资,截止2020年12月底,累计完成投资20.39亿元,成为水利发展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抗旱规划水源工程、灾后薄弱环节水利项目和其他面上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百色市共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49.27km,完成投资5.02亿元,中小河流重要河段达到防洪标准;实施新出险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座;14座列入全国抗旱规划水源工程水库,完成投资13.08亿元;完成水库进库道路提升改造43.15km。
农村水利建设统筹推进。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5178处,惠及174.29万人;截止2020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85.98%。建设完成以“双高”糖料蔗基地水利化建设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5.7万亩,全市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05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4.27万处。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03。
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农村水电扶贫项目和绿色河流、绿色水电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共完成12座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19座农村水电站生态改造。2座农村水电扶贫项目全部投产。创建冷水河、龙潭河、百都河、澄碧河4条绿色河流,完成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省级初验10座,已取得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7座。完成农村水电标准化水电站52座。累计新增农村水电站10处,新增装机容量33.50万千瓦,占“十三五”规划目标10万千瓦的335%,大大超过预定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425.05km2。乐业县作为广西唯一一个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县,建设坡改梯234.32公顷,田间管网12.68km,经果林234.32公顷,封禁管护治理3559.33公顷。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新提升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2020年用水总量17.89亿m3,优于目标值22.14 m3;202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比2015年下降40.3%,优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比2015年下降38%的目标。实施了14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开展了靖西市城区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在右江区、田东县、隆林县、德保县等4县(区)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水资源管理、保护及节约取得显著成效。完成重要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2017—2018年度百色市共安装界碑35片,分布于右江区、田阳、靖西、田林、隆林、西林等6个县,完成安装并通过自治区验收。
(三)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百色市建成自动监测站点1104个,其中自动雨量监测站784个,水库山洪监测站320个,并配有相关预警设施设备,包括无线预警广播1066套和简易雨量(报警)器1432个,山洪灾害监测与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上线运行。2020年入汛以来,百色市通过广西山洪灾害监测与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共发布山洪灾害预警306次,发布山洪灾害预警短信条数为13.07万条,启动山洪灾害预警广播站123次,安全转移人数3459人,对于山洪灾害的防范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四)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决策部署,全面
推行河长制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实现全市江河湖库全覆盖。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力推进,全市、县(市、区)全部通过市级验收。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带动”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开展了改革试点。
(五)水利扶贫工作取得新胜利
全市对贫困地区水利投入的倾斜力度明显加大。国家及自治区本级财政资金在贫困地区倾斜比例超过90%,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实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水库和抗旱水源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不断夯实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的水利基础,完成了2016~2019年度脱贫摘帽水利建设任务。加快推进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水利扶贫工作,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六)依法治水管水获得新成果
水利立法工作不断加强,贯彻落实《广西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广西抗旱条例》,深入开展行政审批“放、管、服”工作,加强了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强化,加强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强化安全生产问责追责。
(七)“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基本完成
《百色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了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等4方面共16项指标。由于部门职能划转等原因,“新增供水能力”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等2项指标仅统计了部分完成情况,其余14项指标均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目标。
专栏1“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第三节短板差距
受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百色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严重、水旱灾害频发等老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的同时,水生态损害、水利投资稳增长乏力等新问题更加凸显,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已成为百色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百色水安全与保障和支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完善
一是山洪灾害易发频发,监测预警体系仍待加强。百色市山区占总面积的95.4%,属于典型的山区,山区河流河床陡,洪峰形成时间短。由于特殊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点,百色市洪涝灾害频繁,河溪洪水陡涨暴落,极其迅猛,突发性强,预警时间短,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防不胜防,加之山区活动人多、分散,易造成人员伤亡。如2019年的凌云县“6·17”重大自然灾害事,凌云县九民村突降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因灾死亡(失踪)14人。百色目前仍处于山洪灾害防治的初级阶段,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得不充分,监测预警系统仍不完善,群测群防工作仍需要持续推进。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暴雨多发的气候特征、密集的人口分布和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等,决定了百色市山洪灾害防治的任务仍将十分繁重,面临的防御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局部易涝易淹问题有待解决。一方面,百色的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是导致水旱灾害频繁的重要自然地理因素,降水通过众多的岩溶、溶沟、溶隙、漏斗和落水天窗很快汇集到地下河,洪水受到暗河卡口宣泄不及,导致严重洪涝灾害。如凌云县逻楼镇和沙里瑶族乡、隆林县克长乡、田阳区坡洪镇局盛村和平果市黎明乡等地,只要降雨稍大必涝。另一方面,百色市各县(市、区)均属山区城市,雨水一般采用自排方式,就近排入附近河涌,因城区部分区域地势较低,且城市建设中侵占沟渠过水断面以及城市排水管网陈旧,排水能力有限,难以在短期内排净雨水,造成排水不畅,极易发生内涝现象。城区的六田沟、五小沟位于河西区较繁华地段新兴路、百胜街,地势较低,房屋建筑物密集,多处沟渠上面已覆盖建筑物,排水不畅,遇暴雨即受内涝灾害。
三是城区防洪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县城河道防洪堤局部不达标,存在市政建设侵占河道行洪断面的情况。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对旧城区改造往往只注意地上设施的美化美观却不注重地下排水设施优化改造,新城区的开发没有充分研究原地形地貌的防洪排水特点,导致新城区建设后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如2019年5月27日,靖西市大部地区遭受暴雨,靖西市区受灾严重,多条市政路、街道被淹;2020年5月24日那坡县普降暴雨致县城严重内涝,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扩张,人口增加,产业集聚,带来相应防洪工程配套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田阳区、靖西市等城市发展水平较高,有待研究进一步提高洪水防护标准。
(二)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
百色的水利基础相对较弱、底子较薄,加之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石山区喀斯特地貌水源涵养能力差、山高谷深水低地高的地理特性和人口产业布局等因素叠加影响,百色水资源利用难度极大,骨干水源工程严重不足。目前,百色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1%,蓄水工程供水量仅占总供水量的39%;农村人饮整体规模化、集中化率低,保障水平不充分;城市备用水源建设进展缓慢、远期保障能力不足;耕地开垦程度和有效灌溉率均偏低,674万亩耕地中,农田实灌面积仅为151万亩,是典型的工程型缺水严重地区,供水安全保障程度较低。
水资源配置体系方面:百色市水资源统筹调控水平较低,现有水利工程调蓄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各区域之间供水网络相互独立,水资源合理配置不充分,水利基础设施城乡布局不平衡,缺乏与骨干河流水网的联系,供水水源单一,水源工程之间调剂互补性差,地区工程型缺水严重,水量调度不充分,水资源需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配置体系亟待完善。
城镇供水方面:现状城镇供水虽能基本满足城镇用水需求,但仍存在着部分相邻上下游县域争水、备用水源建设进展缓慢、远期保障能力不足、管网配套尚不完善、管网漏损率偏高等问题,供水保证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且随着百色市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现状供水能力与迅速增长的城镇化建设用水需求的矛盾将日趋突出。
农村人饮方面:百色市经过多年水利建设,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实施,对改善农村用水条件,保障用水安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135个乡镇共有398万供水人口,其中依靠千人以下工程和农村分散式供水工程的人数达276万人,占比70%,民生水利虽然有了基本保障,但部分乡镇水利基础建设相对滞后、骨干水源工程严重不足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区域内人饮供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缺水问题仍相当突出,距离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存有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农村人口分布较分散,总体发展不平衡,农村供水仍以分散供水、单点解决为主。其中隆林、田林、乐业、凌云、西林等5县的地形地貌多为大石山区,诸如马蚌乡、古障镇、逻西乡、雅长乡、加尤镇、逻楼镇等乡镇由于该区域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水源涵养性差、水低地高、用水困难,骨干水源工程较少、地表水源不足,存在一定的农村人饮用水不足的问题。百色市南部的靖西、德保、那坡等三县市由于地形地貌多为喀斯特地貌,降雨大部分通过岩溶裂隙和石灰岩漏斗流入地下,地表水十分有限。诸如龙合乡、坡荷乡、果乐乡、敬德镇、龙临镇、魁圩乡、东凌乡、巴头乡、安德镇等乡镇高程均为800~900m左右,由于石漠化严重,地表河流稀少,地下水抽取难度较大,定业河等骨干河流距离较远且切割较深,因此难以建设调节性水源工程,造成了乡镇农村人饮整体规模化、集中化率低,保障水平不充分的问题。百色市缺水乡镇的供水水源大体上以雨水、山泉水、打井取水(地下水)为主,水源水量较小,调节能力差,供水保障率低,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大石山区特别是重度石漠化的乡镇饮水安全还不够牢固,在水量和水质保障、长效运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农业灌溉方面:部分地区农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不协调,用水结构不合理,现有右江灌区虽已进行多年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但骨干以下部分还在实施,使得已完成的骨干部分工程的效益和作用难以全面发挥,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较少,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较低。加之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大部分耕地整体海拔高,虽然过境水量大,但由于河床切割深,水低地高,取水困难,百色至今仍有近500万亩耕地未有效灌溉。
(三)河湖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一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百色市水资源总体水质较好,但是一些地方河流生态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河流的健康,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中小河流水体受污染的威胁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表现出河岸带破坏、小型电站过度开发、河流连通性降低、天然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污染风险增加、水生生物种群衰退等问题。二是大中型水库及中小型电站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尚未全面建成。部分水电站、水库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没有下泄生态流量或下泄不足,造成下游河道出现减水、脱水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的正常生态功能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三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然艰巨。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仍需加大力度保护,老、少、边、穷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理。全市仍有土壤侵蚀面积7039.15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44%。四是百色市江河湖库管理范围划定有待全面推进。部分河流水域岸线、水生态空间范围界限、用途管制要求不明确,“四乱”现象仍未完全消除,水生态空间管控难度大,涉水空间协调与管控亟待推进。
(四)水利信息化短板待补齐
一是感知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存在监测空白,墒情监测站严重不足,水质监督监测未实现全覆盖,自动测流、测沙等技术未广泛应用,遥感、无人机、智能摄像头未全面铺开。二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依然薄弱。工程安全监测和预报预警自动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工程管理单位网络尚未接入防汛抗旱业务专网,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智能业务应用存在明显缺失。三是智慧化水平仍需持续提高。数据资源割据,数据共享和服务能力不足,涉水业务系统覆盖范围有限。四是安全防护体系不完善。网络边界防护薄弱,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足。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管理等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健全,项目实施缺乏参照依据。
(五)水治理体制机制待提升
一是水治理制度体系有待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水利工程管理管护水平不高。部分水利工程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三是水利投资增长乏力。水利投资渠道单一,主要是政府投资,缺乏相关的投融资平台。四是水行政执法水平、执法设施设备、执法能力有待提升。五是在水资源、江河湖库、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涉水事务监管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六是水利科技创新水平尚有不足,科技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分配机制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尚未建立。七是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基层水利专业人才缺乏。
第四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奋力谱写壮美广西、千姿百色、共圆复兴梦想新篇章的重要时期,也是新时代支持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高质量建设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百色水利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不懈奋斗、敢于担当,构建水安全保障新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的新期待新要求,助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谱写百色发展新篇章。
(一)落实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全面夯实水安全基础
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加重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开放平台推进建设;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市着力构建“一轴一带三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龙邦口岸升级为国际性口岸。国家、自治区及百色市重大战略部署陆续展开,让百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快速发展契机,同时也对百色水安全基础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立足国家、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要求,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解决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水资源供需矛盾及水生态环境风险加剧等系列问题,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既要为产业吸纳集聚、粮食生产、新型城镇化提供防洪安全、用水安全保障,又要防止因承接产业转移和全方位开发开放可能带来的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问题;既要积极面对试验区加快发展带来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变化、河湖生态等新挑战,又要着力解决农村供水保障程度不高、部分城市备用水源不足等老问题。
推进老区振兴发展,要求全面强化水安全保障《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实施进入中后期阶段,新时代推进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百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对新时代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利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然而,欠发达后发展仍然是百色的基本市情,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数量短缺”与“优质不足”问题并存,与保障和支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百色水利要消除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解决累积性问题、强化治理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新时期水利发展再上新台阶。
要从让百色革命老区人民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出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的新期待新要求为根本着眼点,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融入百色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聚焦百色水安全保障关键问题,全面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惠民生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增强水利发展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水管理改革
着力增强水利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水利改革创新红利,要坚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柱,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坚持“改”是动力,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控制红线,深化水利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治理体系,加快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为水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创新水治理体制机制,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一是围绕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升行政管理效能,推进水资源管理机制改革,深化市级跨区域调水统一调度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增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调度和节约保护能力。二是围绕健全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生态补偿制度,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河湖水生态保护联动机制。三是围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积极探索推进水市场建设,促进规范水资源交易流转。四是围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加快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缓解水利投资建设压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战略布局及百色市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需求,以全面建成左右江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广西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根本宗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为指引,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新时代水利工作总基调,着力提升防洪减灾体系、强化供水保障体系,完善河湖生态安全体系,加强水利监管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实现百色“西南门户,壮乡红城,生态铝都,千姿百色”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水安全保障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水利问题,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普惠水利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坚持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坚持空间均衡,优化配置。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配置水资源,统筹建设水工程,统筹管理水调度。坚持高水高用、优水优用、加强水系连通和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实现丰枯互济、余缺互补,促进各地均衡、协调用水,全面提升水资源供给能力。
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实施水利工程综合整治,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等水问题,助力革命老区全面振兴、百色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大力推进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统筹利用价格、税费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深化水利智慧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的水治理制度体系。
第三节 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全境,包括右江、田阳、田东、平果、那坡、靖西、德保、西林、隆林、田林、凌云、乐业等12个县(市、区),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
规划水平年:现状水平年为2019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部分重大项目展望至“十五五”、“十六五”实施。
第四节主要目标
(一)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百色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洪涝灾害防御体系,大江大河及重要江河防洪减灾体系完善,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全面解决。基本建立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生态流量全面保障,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全面推进,水土流失面积大量减少。基本建立水治理现代化体系,智慧水利监管水平持续提升,水治理现代化能力显著增强,水安全监管与制度保障体系全面完善,基本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洪涝无虞、保障有力、河清湖晏、生态优良、智慧高效的“千里八桂清水长流”美卷之百色篇基本绘就。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
围绕“十四五”时期百色经济社会发展“一市一区”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节约用水目标。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三条红线”,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用水总量控制在22.31亿m3之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4%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
防洪安全保障目标。重点区域防洪保安能力有效提升,防洪排涝短板初步补齐,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大幅改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治涝体系日趋完善,防洪和排涝能力大幅提升。1~5级堤防江河堤防达标率75%,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洪涝监测预报预警调度体系不断完善,洪涝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提升。
供水安全保障目标。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完善,供水网络体系日趋完整,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供水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应急供水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以上。
河湖生态安全保障目标。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江河湖库及水源涵养保护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提升到83%以上。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建成一批美丽幸福河湖和水利风景区。深入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显著改善,水美乡村建设不断推进。
专栏2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指标
注:1. 江河堤防达标率:为1~5级堤防长度占达标堤防长度占比。
2. 万元GDP用水量降幅、万元工业增加用水量降幅采用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口径,按2020年可比价计列。
3. 水土保持率: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4. 江河湖泊水域岸线监管率:划定了河湖管理范围、明确了岸线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的重要河湖数量占重要河湖总数量的比例。
5. 部分目标指标值为暂定预估值,待自治区相关文件明确我市任务指标要求后,再根据文件要求调整。
第五节 总体格局
围绕贯彻落实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和建设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战略举措,落实构建广西“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支撑和服务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融入构建广西水安全保障体系和以“两横八纵、六河连通”为骨干的水网格局,立足百色市情水情,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人口与城镇布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防洪排涝、供水、水生态环境等问题,逐步构建“洪涝无虞、保障有力、河清湖晏、生态优良、智慧高效”的具有百色特色的现代化水安全格局。
(一)“一江多河、二区十县(市)”防洪治涝格局
围绕筑牢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防洪治涝安全底线的目标,以右江流域防洪为重点单元,以二区二市八县(市)主要城市为重点保护对象,紧密围绕百色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分布,结合百色山区性河流的“陡、急”的特点,遵循“蓄泄兼筹、堤库联防”的总体思路,科学安排洪水出路,强化防洪工程设施保障,提升洪水调控水平和防洪应急能力;按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沿江易涝区、喀斯特谷洼易涝区的地理位置、排水条件等具体情况,通过排涝渠道、涵闸、泵站、隧洞等综合措施,推进涝区排涝能力建设,构建“一江多河、二区十县(市)”的防洪治涝格局。
(二)“一带两片,百库多点”供水安全格局
为全面支持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发展、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全力补齐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提升城乡居民饮水、工业产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保障程度、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利用效率、改善试验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供水保障体系,基于百色市情水情,全域布局优质水源,提出“一带两片,百库多点”供水安全格局,谋划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供水保障工程,全力保障试验区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一带”即右江河谷供水带(右江、田阳、田东、平果),“两片”即北部供水片区(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和南部供水片区(那坡、靖西、德保),“百库”即已建和待建的上百座供水水库,“多点”即水库未覆盖的供水水源点。
(三)“一边一带,三区多廊”河湖生态格局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围绕实现人民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形成“安全流畅、生态优美、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体系,打造最美边境岸线,筑牢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构建“一边一带,三区多廊”的河湖生态格局。“一边”指南部边境线;“一带”指右江生态保护带;“三区”指北部山区水源涵养区、南部山区生态维护区和右江河谷保土蓄水区;“多廊”指百色市主要河流形成的清水廊道。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落实节水优先政策,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优先,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用水方式进一步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体系完整、制度完善、设施完备、高效利用、节水自律、监督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加强总量强度双控
(1)强化控制指标刚性约束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各项用水标准,切实将用水定额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下达用水计划等水资源监督管理手段的重要依据,提高用水效率。严格实行用水总量管理,以广西政府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合理分解各县(市、区)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各类取水许可管理,严控区域取用水总量。严格实行用水强度管理,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建立完善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用水定额体系,明确区域用水强度控制要求,切实将用水定额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下达用水计划等水资源监督管理手段的重要依据。
(2)加强取用水管理
贯彻落实《广西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强化用水需求和过程管理,制定下达用水计划,依法对取用水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切实加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把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各项任务,逐项分解到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层层落实责任,并将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任务作为政府督办的重要监督内容,确保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加强“工业园区”、“生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规范取水许可审批。加强“节水三同时”管理,严把论证审查、取水工程验收、许可审批“三个关口”,严格落实节水措施。
(3)加强节水监督考核
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对国家节水行动、用水总量强度双控、节水型社会建设等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全面开展取水口核查登记,推进取用水计量统计,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配备工业及服务业取用水计量器具,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城镇用水计量率。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监督管理,实行用水报告制度,对重点地区、领域、行业、产品和用水计量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二)加强重点领域节水
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把节约用水置于优先位置,全面开展重点领域节水,主攻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农业节水增效
1)完善农田灌溉工程
大力协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水利设施提档升级,逐步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灌区渠首、骨干输水渠道、排水沟、渠系建筑物等进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提高工程配套率完好率;加强灌区量测水设施建设,夯实水价改革基础,提高工程计量率和水资源监督管理能力。
2)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结合百色市农业种植特色,在全市推广稻田浅湿控制灌溉技术,采取节灌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管理和农艺、农机、化学等措施,因地制宜推广各种先进的田间节水技术和方法,提高灌溉水分生产效率,鼓励发展和应用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水田节水灌溉、水肥一体、覆盖保墒等技术,发展现代生态节水农业。
3)优化调整种养结构
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因地制宜调整农、林、牧、渔业比例,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及灌溉规模,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与养殖制度。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根据农业水源分布情况,严格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广泛发展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林果和畜牧、水产养殖等低耗水高效农业,在右江河谷两翼山区大力推广改桉种果。
(2)工业节水减排
推进工业节水工作。以企业为节水载体,以减排为节水核心,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加快建设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促进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完善供水计量体系及在线监控。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严控高耗水新改扩建项目,对造纸、化工等重点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新建企业和园区要在规划布局时,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
(3)城镇节水降损
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对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逐步实现供水管网独立分区计量管理,严控跑冒滴漏。2025年,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加快节水器具普及与推广。重点抓好机关、宾馆、学校、医院等公共用水单位的节水型器具推广和使用,鼓励老旧居民小区自主开展用水器具改造,逐步淘汰高耗水器具。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从严控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推进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完善污水收集系统,优化再生水处理工艺,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城市园林绿化和市政清洁等应优先利用再生水。
(三)健全节水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健全囊括重点行业的指标科学、动态更新的节水标准定额体系。加强用水计量统计,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市政用水计量率,建立节水统计调查和基层用水统计管理制度。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监督管理,实行用水报告制度,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将水资源节约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水权制度,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支持对节约出的水量进行有偿转让。加强节水激励机制建设,制定节水财税政策和节水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财政贴息制度和节水财政奖励机制。推进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在大中专院校、医院等地推动合同节水管理。
(四)强化节水管理宣传
加强宣传推广。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普及节水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深入开展节水文化建设,营造节约用水的社会氛围,把节水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利用节水宣传教育基地,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和节水技能,加强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价值理念的传播。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强化社会监督,推进城市、企业和社团间的节水合作与交流。加快开展节水型企业、灌区、居民小区、公共机关等示范载体建设,形成“政府带头促节水、科技创新促节水,完善政策促节水,加大投入促节水,控污减排促节水,社会参与促节水”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强化洪涝防御手段,建立可控水灾害防御体系
聚焦防洪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补齐防洪薄弱环节短板,按照“堤、蓄、引、排”相结合的原则,以江河治理为主线,加强防洪治涝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以水库、河道和堤防为架构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进一步推进防洪治涝工程建设,从江河流域总体防洪安全和各城镇、乡村自身防洪排涝安全两个层面出发,重要河道重点河段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形成堤库结合、蓄泄兼筹、洪涝并治、智慧调控的防洪治涝减灾体系,构建“一江多河、二区十县(市)”的防洪治涝格局,全面提高百色市防洪治涝的能力。
(一)完善主要江河防洪体系
“十四五”时期,统筹研究右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结合右江航道建设和百色水库灌区建设,美化、亮化、绿化右江,构建右江河谷一体化防洪体系。右江是百色的母亲河,规划对右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城镇段及新区段进行堤防达标建设及生态化改造,推进防洪能力和沿江风貌的提升,满足右江河谷一体化建设、百东新区建设发展等对防洪安全及生态景观的需要。一是加强右江流域水质优良河湖保护,严控河流湖库周边开发建设;二是对右江干流右江段、田阳段、田东段、平果段及主要支流进行堤防达标建设及生态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区域防洪能力;三是强化两岸水生态综合整治,建设一批湿地公园、亲水岸滩和滨水生态栈道,打造都市慢行系统和公共休闲空间;四是加强沿河文化景观设施建设,打造景观平台,依托百色起义、平果铝、田东芒果等主题,塑造具有个性与魅力的文化观光走廊和主题景观节点;五是盘活两厢用地及基础设施,结合旧城改造,优化岸线格局,建设一批沿江高品质城市给合体和消费场景,植入运动、休闲、文创等新业态,推动形成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的滨江休闲带,充分发展滨水经济,打造右江活力绿廊,强化中心城区能级。
“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郁江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包括田阳区城区左岸头塘段河道整治工程、田阳区城区右岸河道整治工程、田阳区那坡镇、那满镇河段治理工程、田阳区东慕半岛防洪整治工程、右江河田东河段左右岸防洪堤治理工程(城区段)、田东县龙须河口防洪堤治理工程、平果市右江河段驮湾村、果化镇河道整治工程、主要支流郁江治理工程西林县城区河段治理工程,建成沿郁江乡镇防洪体系及百色—田阳一体化城区防洪体系,提高城区防洪能力,保障右江城镇带经济社会发展。
(二)推进中小河流防洪治理
按照系统整体性规划、全流域推进、整河流治理、分阶段实施的思路,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依托已有中小河流治理经验,从小流域层面并结合城市发展情况,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为重点,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要措施,突出河道全流域治理和生态化治理理念,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防洪、蓄水、生态并举,保持河道的自然性、蜿蜒性和断面多样性,不断提高流域和区域防洪能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中小河流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百色城镇、乡村河道行洪状况,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以河流为单元开展河流的系统治理,“十四五”重点实施《广西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的中小河流和其他城镇河段防洪不达标、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的中小河流,重点解决好中小河流在防洪中的突出短板、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提高洪水风险防范能力。
(三)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结合
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巩固提升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制定典型山洪灾害的应对措施。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从完善山洪灾害监测网络、开展山洪灾害预警预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狠抓基层宣传培训工作力度、构建群测群防体系、开展山洪沟治理工程等方面,形成重点山洪沟所在小流域相对完善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增强沿岸城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护对象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山洪沟治理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根据山洪沟沿线集镇、集中居民点河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合理布置工程设施,按照“护、通、导”的原则确定治理措施,“护”即加固或修建护岸等,“通”即对重点河段及山洪沟出口清淤疏浚、畅通山洪出路,“导”即利用截洪沟、排洪渠等设施,导排洪水,减少山洪危害。
“十四五”治理靖西市义兴村山洪沟、凌云县那留村山洪沟、西林县足别沟等重点山洪沟15条,主要建设护岸、堤防工程,进行河道清淤等。
(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加强水库安全监控及时发现并尽快完成除险加固,实施大中型水库清淤试点工作,分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工程技术对水库进行清淤,恢复和保持水库综合效益。加快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消除存量病险水库风险,在2022年前,完成水库除险加固遗留问题处理,现有超时限水库的安全鉴定,现有已鉴定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2025年前,完成新出现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配套完善重点小型水库雨水情和安全监测设施,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继续开展山塘整治工程,消除病险山塘安全隐患。继续推进闸站工程建设与改造。根据防汛抢险需要,对水库进库道路进行升级改造。
“十四五”期间,重点对列入全国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内的平果市达洪江水库、敢怀水库、右江区浪塘水库、那荷水库、田阳区惠洞水库、隆林县卡达水库等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成百色市澄碧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消除水库存在的安全隐患、恢复水库综合利用效益。
(五)健全城市防洪工程体系
以二区二市八县主要城市为重点保护对象,遵循“蓄泄兼筹、堤库联防”的总体思路,加强城市堤岸达标提质改造、水系连通、河湖清淤、地下排水系统等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健全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确保城市防洪安全。
百色水库以下通过堤库结合等防洪措施一系列措施,保障右江、田阳、田东、平果等4县(市、区)的城区防洪安全;百色水库以上西林、田林县,通过河道治理、堤防建设,完善城区防洪体系。其中,百色市城区防洪实施右江百林桥-解放路口河段达标加固工程、右江东笋—百林桥段治理工程(右岸)、右江那元至那模段防护工程(右岸)、右江小梅至四塘河口段防护工程(左岸)、右江濑测至那吉枢纽库区段防护工程(左岸)、右江那吉枢纽下游那抛至那猛段防护工程(左岸)等子项;田阳城区通过按百色水库调蓄后50年一遇洪水加高加固右江河段堤防,按百东河水库、浪塘水库调蓄后50年一遇洪水加高加固田州河段堤防,使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平果市按百色水库调蓄后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右江堤防。
规划建设那坡县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采取对县城下游的弯曲淤积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对设置在骨干河道中的不合理阻水建筑物进行拆除或改建、对局部河段进行清淤拓宽、对建成区低洼段进行堤防加高等综合措施、对规划新区段河道进行生态堤岸建设,确保那坡县防洪骨干河道顺直、堤岸平整、顺畅,城区河道满足行洪要求。
其他县域城市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采取堤防护岸建设、分洪撇洪、清障清淤、规划区场平填土加高、设置蓄滞公园绿地等措施,推动建城区防洪能力提档升级、规划新区防洪短板补齐达标。
(六)加强重点涝区排涝能力
(1)涝区成因分析
北部岩溶易涝区。百色市北部五县是典型的岩溶大石山区,整体海拔较高,地下暗河溶洞错踪复杂,而地表明流稀少。岩溶易涝区广布于峰丛峰林地区,分布星散但总面积大,暴雨时间稍长则成重涝,由于地下暗河消水不顺,排泄能力有限,强降雨产生的积水无处排泄,汛期区域内长期产生内涝,淹没水深大,持续时间长,一些涝区淹没水深高达数米,淹没时间甚至长达数月,给居民生活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沿边岩溶易涝区。百色沿边三县(那坡、靖西、德保)的北部为喀斯特高地,地表几无河流水系,降雨主要通过地下径流汇集到南部边境地区。南部边陲为岩溶峰丛和谷间洼地,地势较低,河短流急,由于北部无调蓄水库、边境地区河流堤防护岸等设施不完善、并且南部部分河流型溶洞过水能不足,造成边境带经常遭受洪涝灾害。
城镇易涝区。城镇易涝区。百色市区、那坡县城、靖西市区、平果市区部分街道市政排水管网不完善,地势低洼,加之山区城市洪水来势迅猛,极易形成城市内涝。
(2)治理对策研究
岩溶内涝灾害频繁,具有点多、面广、危害大的特点。岩溶洼地排洪能力不足,洪涝灾害频发,岩溶内涝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急需查明洪涝分布、规模、产生原因,提出洪涝灾害治理措施或方案。目前的治理工程主要是针对周边山体较为单薄、相邻河谷或沟谷标高低于洼地的岩溶内涝洼地,采用地表排洪工程进行治理。但对于周边山体厚大、相邻沟谷标高高于洼地的岩溶内涝洼地来说尚未得到整治。
岩溶涝区治理主要通过疏通拓宽内河、地下河或采取开挖排洪隧洞的方式,将洪涝水引致下游的承泄区和沟渠,及时排清岩溶地区的低洼地带街道、农田的积水。
城镇易涝区在完善市政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修建排涝渠道、排涝闸、排涝泵站等工程措施,完善水雨情、工情监测、补充排涝泵车等物资、提升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应急能力,提高易涝区防灾减灾能力。
(3)重点涝区治理
针对凌云县沙里乡、靖西市壬庄乡坡豆河、隆林县克长乡等地喀斯特谷洼内涝问题,因地制宜采用明渠疏导、新建排涝隧洞分水等方案,减轻内涝灾害。
针对右江区、平果市等地城区街道低洼地区内涝问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市政排水系统能力,采取河道疏浚、排涝渠、排涝涵闸、排涝泵站等措施,畅通涝水出路,降低城市受淹风险。
“十四五”重点对靖西壬庄乡、凌云沙里乡、乐业县甘田和逻沙、右江区城区易涝点、德保县城区易涝点、平果市城区易涝点进行治理。
(七)推进水文建设提档升级
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开展国家基本站提档升级,完善中小河流、行政区界断面、跨界河流、水生态、雨量、墒情、地下水测站建设;提升水文监测能力,重点实现流量、泥沙等要素自动化监测,实施江河湖库水质在线监测,加强测站视频监控,探索无人机、雷达、卫星遥感等监测技术应用,升级完善市县级巡测基地,建设市级水质监测中心;推进数据处理智能化,提高水文预测预警预报能力,丰富水文服务产品,提高水文服务质量。
专栏3 防洪减灾工程
(1)主要江河防洪
郁江重点河段治理工程,规划新建50年一遇堤防28km、20年一遇堤防16km。
(2)中小河流治理
规划治理河长257km。
(3)山洪沟治理
治理靖西市义兴村山洪沟、凌云县那留村山洪沟、西林县足别沟等重点山洪沟15条。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完成右江区浪塘水库、田阳区惠洞水库、平果市达洪江水库和敢怀水库、隆林县卡达水库等5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到2025年年底前,完成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每年安全鉴定后新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5)城市防洪工程
重点实施百色市城区、那坡县、平果市、乐业县等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建设。
(6)重点涝区治理
重点对靖西壬庄乡、凌云沙里乡等涝区进行治理。
第三节 统筹谋划区域调配,构筑水资源保障基础支撑
紧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基于百色市情水情,以全市一盘棋的视野,打破地域界限,高水高用、优水优用,全域布局优质水源,提质升级供水设施,实现管理智慧高效,提出“一带两片,百库多点”供水安全布局。
通过建设骨干综合调蓄工程和关键性的水系连通工程,优化全市水源格局,谋划“北部干旱大石山区供水保障工程”、“中部右江河谷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南部沿边山区供水保障工程”等一批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完善城镇集中供水设施网络,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打造以重要河流上骨干调蓄水库为主、中小型水利设施为辅、水系连通工程为纽带、非常规水源为补充的供水系统,构建系统完善、丰枯调配、循环通畅、河库互济、多源保障、安全高效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全面提升百色市水资源保障能力。
(一)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
(1)需求分析
围绕全面建成左右江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广西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总目标,结合百色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机遇,预测至2025年,百色常住人口将达到390.88万人,年均增长率约9.66‰,城镇人口约213.9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6%;地区生产总值将接近1994.73亿元,年均增长率约8%,工业增加值将达72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8.6%;有效灌溉面积将达到214.12万亩。
按照定额法计算,预测2025年百色多年平均经济社会需水量为21.31亿m3,其中:城乡生活需水量3.04亿m3、工业需水量4.30亿m3、农业需水量13.77亿m3、河道外生态需水量0.2亿m3。
(2)可供水量及缺水量分析
在已建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考虑挖潜并计入在建水利工程,2025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18.46亿m3。与基准年相比,可供水量有所减少,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农业强化节水措施的实施,农业灌溉需求减少,农业可供水量随之降低,河道内生态水量增加。2025年缺水2.85亿m3,主要是农业缺水,主要原因是右江河谷地区和南部沿边地区百色灌区、陇温灌区建成,将增加约30万亩的新增灌溉需求。
现状工程条件下不同水平年各分区水资源供需分析成果表
单位:亿m3
注:1. 江河堤防达标率:为1~5级堤防长度占达标堤防长度占比。
2. 万元GDP用水量降幅、万元工业增加用水量降幅采用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口径,按2020年可比价计列。
3. 水土保持率: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4. 江河湖泊水域岸线监管率:划定了河湖管理范围、明确了岸线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的重要河湖数量占重要河湖总数量的比例。
5. 部分目标指标值为暂定预估值,待自治区相关文件明确我市任务指标要求后,再根据文件要求调整。
第五节 总体格局
围绕贯彻落实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和建设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战略举措,落实构建广西“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支撑和服务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融入构建广西水安全保障体系和以“两横八纵、六河连通”为骨干的水网格局,立足百色市情水情,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人口与城镇布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防洪排涝、供水、水生态环境等问题,逐步构建“洪涝无虞、保障有力、河清湖晏、生态优良、智慧高效”的具有百色特色的现代化水安全格局。
(一)“一江多河、二区十县(市)”防洪治涝格局
围绕筑牢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防洪治涝安全底线的目标,以右江流域防洪为重点单元,以二区二市八县(市)主要城市为重点保护对象,紧密围绕百色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分布,结合百色山区性河流的“陡、急”的特点,遵循“蓄泄兼筹、堤库联防”的总体思路,科学安排洪水出路,强化防洪工程设施保障,提升洪水调控水平和防洪应急能力;按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沿江易涝区、喀斯特谷洼易涝区的地理位置、排水条件等具体情况,通过排涝渠道、涵闸、泵站、隧洞等综合措施,推进涝区排涝能力建设,构建“一江多河、二区十县(市)”的防洪治涝格局。
(二)“一带两片,百库多点”供水安全格局
为全面支持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发展、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全力补齐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提升城乡居民饮水、工业产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保障程度、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利用效率、改善试验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供水保障体系,基于百色市情水情,全域布局优质水源,提出“一带两片,百库多点”供水安全格局,谋划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供水保障工程,全力保障试验区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一带”即右江河谷供水带(右江、田阳、田东、平果),“两片”即北部供水片区(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和南部供水片区(那坡、靖西、德保),“百库”即已建和待建的上百座供水水库,“多点”即水库未覆盖的供水水源点。
(三)“一边一带,三区多廊”河湖生态格局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围绕实现人民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形成“安全流畅、生态优美、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体系,打造最美边境岸线,筑牢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构建“一边一带,三区多廊”的河湖生态格局。“一边”指南部边境线;“一带”指右江生态保护带;“三区”指北部山区水源涵养区、南部山区生态维护区和右江河谷保土蓄水区;“多廊”指百色市主要河流形成的清水廊道。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落实节水优先政策,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优先,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用水方式进一步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体系完整、制度完善、设施完备、高效利用、节水自律、监督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加强总量强度双控
(1)强化控制指标刚性约束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各项用水标准,切实将用水定额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下达用水计划等水资源监督管理手段的重要依据,提高用水效率。严格实行用水总量管理,以广西政府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合理分解各县(市、区)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各类取水许可管理,严控区域取用水总量。严格实行用水强度管理,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建立完善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用水定额体系,明确区域用水强度控制要求,切实将用水定额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下达用水计划等水资源监督管理手段的重要依据。
(2)加强取用水管理
贯彻落实《广西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强化用水需求和过程管理,制定下达用水计划,依法对取用水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切实加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把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各项任务,逐项分解到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层层落实责任,并将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任务作为政府督办的重要监督内容,确保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加强“工业园区”、“生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规范取水许可审批。加强“节水三同时”管理,严把论证审查、取水工程验收、许可审批“三个关口”,严格落实节水措施。
(3)加强节水监督考核
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对国家节水行动、用水总量强度双控、节水型社会建设等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全面开展取水口核查登记,推进取用水计量统计,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配备工业及服务业取用水计量器具,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城镇用水计量率。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监督管理,实行用水报告制度,对重点地区、领域、行业、产品和用水计量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二)加强重点领域节水
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把节约用水置于优先位置,全面开展重点领域节水,主攻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农业节水增效
1)完善农田灌溉工程
大力协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水利设施提档升级,逐步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灌区渠首、骨干输水渠道、排水沟、渠系建筑物等进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提高工程配套率完好率;加强灌区量测水设施建设,夯实水价改革基础,提高工程计量率和水资源监督管理能力。
2)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结合百色市农业种植特色,在全市推广稻田浅湿控制灌溉技术,采取节灌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管理和农艺、农机、化学等措施,因地制宜推广各种先进的田间节水技术和方法,提高灌溉水分生产效率,鼓励发展和应用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水田节水灌溉、水肥一体、覆盖保墒等技术,发展现代生态节水农业。
3)优化调整种养结构
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因地制宜调整农、林、牧、渔业比例,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及灌溉规模,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与养殖制度。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根据农业水源分布情况,严格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广泛发展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林果和畜牧、水产养殖等低耗水高效农业,在右江河谷两翼山区大力推广改桉种果。
(2)工业节水减排
推进工业节水工作。以企业为节水载体,以减排为节水核心,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加快建设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促进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完善供水计量体系及在线监控。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严控高耗水新改扩建项目,对造纸、化工等重点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新建企业和园区要在规划布局时,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
(3)城镇节水降损
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对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逐步实现供水管网独立分区计量管理,严控跑冒滴漏。2025年,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加快节水器具普及与推广。重点抓好机关、宾馆、学校、医院等公共用水单位的节水型器具推广和使用,鼓励老旧居民小区自主开展用水器具改造,逐步淘汰高耗水器具。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从严控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推进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完善污水收集系统,优化再生水处理工艺,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城市园林绿化和市政清洁等应优先利用再生水。
(三)健全节水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健全囊括重点行业的指标科学、动态更新的节水标准定额体系。加强用水计量统计,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市政用水计量率,建立节水统计调查和基层用水统计管理制度。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监督管理,实行用水报告制度,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将水资源节约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水权制度,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支持对节约出的水量进行有偿转让。加强节水激励机制建设,制定节水财税政策和节水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财政贴息制度和节水财政奖励机制。推进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在大中专院校、医院等地推动合同节水管理。
(四)强化节水管理宣传
加强宣传推广。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普及节水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深入开展节水文化建设,营造节约用水的社会氛围,把节水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利用节水宣传教育基地,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和节水技能,加强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价值理念的传播。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强化社会监督,推进城市、企业和社团间的节水合作与交流。加快开展节水型企业、灌区、居民小区、公共机关等示范载体建设,形成“政府带头促节水、科技创新促节水,完善政策促节水,加大投入促节水,控污减排促节水,社会参与促节水”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强化洪涝防御手段,建立可控水灾害防御体系
聚焦防洪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补齐防洪薄弱环节短板,按照“堤、蓄、引、排”相结合的原则,以江河治理为主线,加强防洪治涝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以水库、河道和堤防为架构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进一步推进防洪治涝工程建设,从江河流域总体防洪安全和各城镇、乡村自身防洪排涝安全两个层面出发,重要河道重点河段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形成堤库结合、蓄泄兼筹、洪涝并治、智慧调控的防洪治涝减灾体系,构建“一江多河、二区十县(市)”的防洪治涝格局,全面提高百色市防洪治涝的能力。
(一)完善主要江河防洪体系
“十四五”时期,统筹研究右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结合右江航道建设和百色水库灌区建设,美化、亮化、绿化右江,构建右江河谷一体化防洪体系。右江是百色的母亲河,规划对右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城镇段及新区段进行堤防达标建设及生态化改造,推进防洪能力和沿江风貌的提升,满足右江河谷一体化建设、百东新区建设发展等对防洪安全及生态景观的需要。一是加强右江流域水质优良河湖保护,严控河流湖库周边开发建设;二是对右江干流右江段、田阳段、田东段、平果段及主要支流进行堤防达标建设及生态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区域防洪能力;三是强化两岸水生态综合整治,建设一批湿地公园、亲水岸滩和滨水生态栈道,打造都市慢行系统和公共休闲空间;四是加强沿河文化景观设施建设,打造景观平台,依托百色起义、平果铝、田东芒果等主题,塑造具有个性与魅力的文化观光走廊和主题景观节点;五是盘活两厢用地及基础设施,结合旧城改造,优化岸线格局,建设一批沿江高品质城市给合体和消费场景,植入运动、休闲、文创等新业态,推动形成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的滨江休闲带,充分发展滨水经济,打造右江活力绿廊,强化中心城区能级。
“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郁江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包括田阳区城区左岸头塘段河道整治工程、田阳区城区右岸河道整治工程、田阳区那坡镇、那满镇河段治理工程、田阳区东慕半岛防洪整治工程、右江河田东河段左右岸防洪堤治理工程(城区段)、田东县龙须河口防洪堤治理工程、平果市右江河段驮湾村、果化镇河道整治工程、主要支流郁江治理工程西林县城区河段治理工程,建成沿郁江乡镇防洪体系及百色—田阳一体化城区防洪体系,提高城区防洪能力,保障右江城镇带经济社会发展。
(二)推进中小河流防洪治理
按照系统整体性规划、全流域推进、整河流治理、分阶段实施的思路,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依托已有中小河流治理经验,从小流域层面并结合城市发展情况,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为重点,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要措施,突出河道全流域治理和生态化治理理念,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防洪、蓄水、生态并举,保持河道的自然性、蜿蜒性和断面多样性,不断提高流域和区域防洪能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中小河流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百色城镇、乡村河道行洪状况,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以河流为单元开展河流的系统治理,“十四五”重点实施《广西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的中小河流和其他城镇河段防洪不达标、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的中小河流,重点解决好中小河流在防洪中的突出短板、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提高洪水风险防范能力。
(三)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结合
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巩固提升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制定典型山洪灾害的应对措施。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从完善山洪灾害监测网络、开展山洪灾害预警预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狠抓基层宣传培训工作力度、构建群测群防体系、开展山洪沟治理工程等方面,形成重点山洪沟所在小流域相对完善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增强沿岸城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护对象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山洪沟治理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根据山洪沟沿线集镇、集中居民点河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合理布置工程设施,按照“护、通、导”的原则确定治理措施,“护”即加固或修建护岸等,“通”即对重点河段及山洪沟出口清淤疏浚、畅通山洪出路,“导”即利用截洪沟、排洪渠等设施,导排洪水,减少山洪危害。
“十四五”治理靖西市义兴村山洪沟、凌云县那留村山洪沟、西林县足别沟等重点山洪沟15条,主要建设护岸、堤防工程,进行河道清淤等。
(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加强水库安全监控及时发现并尽快完成除险加固,实施大中型水库清淤试点工作,分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工程技术对水库进行清淤,恢复和保持水库综合效益。加快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消除存量病险水库风险,在2022年前,完成水库除险加固遗留问题处理,现有超时限水库的安全鉴定,现有已鉴定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2025年前,完成新出现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配套完善重点小型水库雨水情和安全监测设施,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继续开展山塘整治工程,消除病险山塘安全隐患。继续推进闸站工程建设与改造。根据防汛抢险需要,对水库进库道路进行升级改造。
“十四五”期间,重点对列入全国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内的平果市达洪江水库、敢怀水库、右江区浪塘水库、那荷水库、田阳区惠洞水库、隆林县卡达水库等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成百色市澄碧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消除水库存在的安全隐患、恢复水库综合利用效益。
(五)健全城市防洪工程体系
以二区二市八县主要城市为重点保护对象,遵循“蓄泄兼筹、堤库联防”的总体思路,加强城市堤岸达标提质改造、水系连通、河湖清淤、地下排水系统等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健全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确保城市防洪安全。
百色水库以下通过堤库结合等防洪措施一系列措施,保障右江、田阳、田东、平果等4县(市、区)的城区防洪安全;百色水库以上西林、田林县,通过河道治理、堤防建设,完善城区防洪体系。其中,百色市城区防洪实施右江百林桥-解放路口河段达标加固工程、右江东笋—百林桥段治理工程(右岸)、右江那元至那模段防护工程(右岸)、右江小梅至四塘河口段防护工程(左岸)、右江濑测至那吉枢纽库区段防护工程(左岸)、右江那吉枢纽下游那抛至那猛段防护工程(左岸)等子项;田阳城区通过按百色水库调蓄后50年一遇洪水加高加固右江河段堤防,按百东河水库、浪塘水库调蓄后50年一遇洪水加高加固田州河段堤防,使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平果市按百色水库调蓄后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右江堤防。
规划建设那坡县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采取对县城下游的弯曲淤积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对设置在骨干河道中的不合理阻水建筑物进行拆除或改建、对局部河段进行清淤拓宽、对建成区低洼段进行堤防加高等综合措施、对规划新区段河道进行生态堤岸建设,确保那坡县防洪骨干河道顺直、堤岸平整、顺畅,城区河道满足行洪要求。
其他县域城市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采取堤防护岸建设、分洪撇洪、清障清淤、规划区场平填土加高、设置蓄滞公园绿地等措施,推动建城区防洪能力提档升级、规划新区防洪短板补齐达标。
(六)加强重点涝区排涝能力
(1)涝区成因分析
北部岩溶易涝区。百色市北部五县是典型的岩溶大石山区,整体海拔较高,地下暗河溶洞错踪复杂,而地表明流稀少。岩溶易涝区广布于峰丛峰林地区,分布星散但总面积大,暴雨时间稍长则成重涝,由于地下暗河消水不顺,排泄能力有限,强降雨产生的积水无处排泄,汛期区域内长期产生内涝,淹没水深大,持续时间长,一些涝区淹没水深高达数米,淹没时间甚至长达数月,给居民生活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沿边岩溶易涝区。百色沿边三县(那坡、靖西、德保)的北部为喀斯特高地,地表几无河流水系,降雨主要通过地下径流汇集到南部边境地区。南部边陲为岩溶峰丛和谷间洼地,地势较低,河短流急,由于北部无调蓄水库、边境地区河流堤防护岸等设施不完善、并且南部部分河流型溶洞过水能不足,造成边境带经常遭受洪涝灾害。
城镇易涝区。城镇易涝区。百色市区、那坡县城、靖西市区、平果市区部分街道市政排水管网不完善,地势低洼,加之山区城市洪水来势迅猛,极易形成城市内涝。
(2)治理对策研究
岩溶内涝灾害频繁,具有点多、面广、危害大的特点。岩溶洼地排洪能力不足,洪涝灾害频发,岩溶内涝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急需查明洪涝分布、规模、产生原因,提出洪涝灾害治理措施或方案。目前的治理工程主要是针对周边山体较为单薄、相邻河谷或沟谷标高低于洼地的岩溶内涝洼地,采用地表排洪工程进行治理。但对于周边山体厚大、相邻沟谷标高高于洼地的岩溶内涝洼地来说尚未得到整治。
岩溶涝区治理主要通过疏通拓宽内河、地下河或采取开挖排洪隧洞的方式,将洪涝水引致下游的承泄区和沟渠,及时排清岩溶地区的低洼地带街道、农田的积水。
城镇易涝区在完善市政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修建排涝渠道、排涝闸、排涝泵站等工程措施,完善水雨情、工情监测、补充排涝泵车等物资、提升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应急能力,提高易涝区防灾减灾能力。
(3)重点涝区治理
针对凌云县沙里乡、靖西市壬庄乡坡豆河、隆林县克长乡等地喀斯特谷洼内涝问题,因地制宜采用明渠疏导、新建排涝隧洞分水等方案,减轻内涝灾害。
针对右江区、平果市等地城区街道低洼地区内涝问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市政排水系统能力,采取河道疏浚、排涝渠、排涝涵闸、排涝泵站等措施,畅通涝水出路,降低城市受淹风险。
“十四五”重点对靖西壬庄乡、凌云沙里乡、乐业县甘田和逻沙、右江区城区易涝点、德保县城区易涝点、平果市城区易涝点进行治理。
(七)推进水文建设提档升级
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开展国家基本站提档升级,完善中小河流、行政区界断面、跨界河流、水生态、雨量、墒情、地下水测站建设;提升水文监测能力,重点实现流量、泥沙等要素自动化监测,实施江河湖库水质在线监测,加强测站视频监控,探索无人机、雷达、卫星遥感等监测技术应用,升级完善市县级巡测基地,建设市级水质监测中心;推进数据处理智能化,提高水文预测预警预报能力,丰富水文服务产品,提高水文服务质量。
专栏3 防洪减灾工程
(1)主要江河防洪
郁江重点河段治理工程,规划新建50年一遇堤防28km、20年一遇堤防16km。
(2)中小河流治理
规划治理河长257km。
(3)山洪沟治理
治理靖西市义兴村山洪沟、凌云县那留村山洪沟、西林县足别沟等重点山洪沟15条。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完成右江区浪塘水库、田阳区惠洞水库、平果市达洪江水库和敢怀水库、隆林县卡达水库等5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到2025年年底前,完成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每年安全鉴定后新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5)城市防洪工程
重点实施百色市城区、那坡县、平果市、乐业县等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建设。
(6)重点涝区治理
重点对靖西壬庄乡、凌云沙里乡等涝区进行治理。
第三节 统筹谋划区域调配,构筑水资源保障基础支撑
紧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基于百色市情水情,以全市一盘棋的视野,打破地域界限,高水高用、优水优用,全域布局优质水源,提质升级供水设施,实现管理智慧高效,提出“一带两片,百库多点”供水安全布局。
通过建设骨干综合调蓄工程和关键性的水系连通工程,优化全市水源格局,谋划“北部干旱大石山区供水保障工程”、“中部右江河谷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南部沿边山区供水保障工程”等一批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完善城镇集中供水设施网络,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打造以重要河流上骨干调蓄水库为主、中小型水利设施为辅、水系连通工程为纽带、非常规水源为补充的供水系统,构建系统完善、丰枯调配、循环通畅、河库互济、多源保障、安全高效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全面提升百色市水资源保障能力。
(一)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
(1)需求分析
围绕全面建成左右江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广西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总目标,结合百色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机遇,预测至2025年,百色常住人口将达到390.88万人,年均增长率约9.66‰,城镇人口约213.9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6%;地区生产总值将接近1994.73亿元,年均增长率约8%,工业增加值将达72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8.6%;有效灌溉面积将达到214.12万亩。
按照定额法计算,预测2025年百色多年平均经济社会需水量为21.31亿m3,其中:城乡生活需水量3.04亿m3、工业需水量4.30亿m3、农业需水量13.77亿m3、河道外生态需水量0.2亿m3。
(2)可供水量及缺水量分析
在已建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考虑挖潜并计入在建水利工程,2025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18.46亿m3。与基准年相比,可供水量有所减少,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农业强化节水措施的实施,农业灌溉需求减少,农业可供水量随之降低,河道内生态水量增加。2025年缺水2.85亿m3,主要是农业缺水,主要原因是右江河谷地区和南部沿边地区百色灌区、陇温灌区建成,将增加约30万亩的新增灌溉需求。
现状工程条件下不同水平年各分区水资源供需分析成果表
单位:亿m3
(二)全域布局优质水源体系
立足百色市水资源禀赋,围绕建设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战略布局,聚焦人口与城镇布局,适应水资源供求态势,打破地域界限,构建以水库水为主体的优质水源供给体系,全域布局优质水源。推进“北部干旱大石山区供水保障工程”、“中部右江河谷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南部沿边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南盘江调水工程”等一批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一批供水、灌溉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对现有现有水源工程功能调整和提质扩容,构建以水库水为主体的优质水源供给体系,全面完成百色市12个县级以上城市第二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
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北部干旱大石山区供水保障工程。涉及百色市北部五县(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该区域山高坡陡、喀斯特岩溶裂隙发育、水源涵养性差、水低地高、用水困难。以已建卡达水库为核心,以新建浪平、夜屯、玉洪水库以及金钟山脉水库群为节点,以卡达水库引水工程为脉络实现水库互联,同时串联沿线河流,均衡配置、余缺互补、高水高用。远期研究“引南入新”工程,自天生桥一级库区通过约隧洞向隆林县新洲河流域补水,保障县城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工程实施将助推大石山区实现规模化集中供水,保障饮水安全;新增和改善干旱片区耕地灌溉,提振乡村活力;推进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荒山披上绿装,保护生态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试验区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先行区提供坚实支撑。
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南部沿边山区供水保障工程。涉及南部沿边那坡、靖西、德保三县(市)。1)南部沿边山区饮水保障工程以下华水库(新建)、扶平水库(已接)为核心,新建供水干线,从东西两侧向中部延伸供水线路,沿途连接多美、兰康等水库作为骨干水源,两核驱动、双向推进,重点解决那坡、靖西、德保北部以及田阳西南部高山喀斯特地区缺水问题。2)南部沿边水资源配置工程以百都河、龙邦河、黑水河等为主水源,以新建百都水库(中型)、龙邦水库(小一型)、古文水库(小一型)等为节点,通过引调水线路和干支渠连通河库,新增和改善灌溉,配套建设龙邦、平孟、弄平、岳圩、湖润等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助推边境地区实现规模化集中供水,助推水美乡村建设,打造大美边疆,促进百色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部右江河谷山区供水保障工程。涉及河谷四县(市、区)(右江、田阳、田东、平果)。河谷核心平原带以百色水库、澄碧河水库、百东河水库等为主水源,一干多支、联库成网、覆盖城乡;河谷两翼山区以灵岐河和龙须河为主水源,通过中部右江河谷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引灵岐河和龙须河之水,串联沿线水利设施,供水灌溉河谷两翼山区高地。1)灵岐河供水保障工程引水线路东行至平果,补水灌溉沿线农田果园,同时解决平果中部喀斯特乡镇缺水问题;2)龙须河供水保障工程引水线路分东西两干渠,“横绝”沿线小河,将其来水导入干渠,供水南翼山区。本工程的建设,可对区域内的规模灌面整合成片,对河谷山区坡改梯和改按种果形成良好水源条件,为发展右江河谷绿色高效特色农业提供稳定水源,对百色水库灌区进行补水,降低百色水库灌区提水需求,让河谷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充满生机,给农业产业化带来新的希望;同时还可改善城乡生活工业供水条件,对推动河谷与两翼空间一体化、推动革命老区右江河谷城乡一体化示范建设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盘江调水工程。积极融入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积极配合推进南盘江调水工程实施,借助南盘江调水工程,满足田林及右江河谷四县(市、区)乐里河—郁江沿线部分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乡镇村屯水源布局。针对“一带两片”未覆盖区域,以骨干水源为中心,通过管道输水至周边乡镇和村落,兼并“散小差”水源,联网成片,扩大供水服务范围,实现水源共享、水量互济、环线供水;对于不具备建设“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供水体系的偏远山区及高山石漠化地区,充分考虑本地水源利用与挖潜,实施小型饮水工程标准化建设,扩建并提质改造已有水厂及管网,供水自成体系。
现有水源工程功能调整和提质扩容。按照城乡生活及产业用水需求适度优先的原则,通过水源替代或等效补偿等措施优化调整一批已建水源工程的主要开发利用任务,对部分已建水源工程进行扩容增资,恢复、提升或新增供水能力。实施岜蒙、丰厚、浪塘、百东河、达洪江、兰康、念诺等水库扩容工程,推进水库山塘清淤工程,恢复水库综合效益。
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全面完成百色市12个县级以上城市第二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加强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现有水源工程的互联互通。实施右江河谷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强化乡镇骨干水源与分散水源互为备用。有条件地区,加强主干管网互联互通。
抗旱引提调水工程和小微水源建设工程。新建一批引调提水工程,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源,新建抗旱机井,解决深度缺水的喀斯特山区干旱时期应急供水和农田播种期和生长关键期最基本用水。因地制宜建设小微水源工程,增加一批小微水源点,优先利用能做水源用的原有塘坝,同时在有条件的适宜地点打井;新建村集体大水柜,配套建设集雨面、集雨沟、引水管等。
地下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从乡村振兴全局和绿水青山流域性保护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主动转换思维,摒弃单一打井抗旱模式,以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为龙头,以生态经济综合发展为模式,加强百色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查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制定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区划,综合运用抽水调节、堵洞成库、建柜蓄水和束流壅水等四种开发模式,有序推进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提高百色岩溶干旱缺水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率、促进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统筹城乡供水安全保障
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为目标,以水量水质备用三保障为核心,完善城镇集中供水设施网络,实施乡镇级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升级改造工程。以推进建设连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分片建设“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饮水网络,同时建设一批基础薄弱村屯级小型工程规范化建设,加大农村饮水水质净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居民饮水优质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管专业化、管理服务现代化”的“一带两片·百库多点”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喝上优质水、放心水。
一是在右江河谷平原地区和南部沿边地区率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依托优质骨干水源工程,逐步建立同网、同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张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水源互为备用、水量相互调剂。按照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管理、经济合理、方便管理等原则,重点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充分挖掘现有城镇水厂供水潜力,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采取管网延伸扩大供水区域。(1)右江河谷依托灵岐河供水保障工程和龙须河供水保障工程及百色水库、澄碧河水库、百东河水库、龙须河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实施大水厂建设和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将现有小型乡镇供水厂作为配水站,实现河谷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示范带建设。(2)南部沿边地区依托南部沿边水资源配置工程,以百都河、黑水河、龙邦河为主水源,以新建百都水库(中型)、古文水库(小一型)及龙邦水库(小一型)为核心枢纽,新建供水干支管网,串联乡镇生活水厂和工业园区水厂,构建试验区开放前沿丰枯调配、循环通畅、多源互济、安全高效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二是依托骨干水源和调水线路实现区域供水规模化。依托北部干旱大石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南部沿边山区饮水保障工程等骨干水源,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要求,推进大水厂、大管网建设,通过干支调水线联结周边乡镇村屯既有水源和供水设施,同时因地制宜新增受水点和规模化水厂,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以城乡供水融合发展为目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部分)和千吨万人工程建设,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周边村镇,或以人口集聚的乡镇或行政村为中心,以乡镇水厂或联村水厂建设为重点,管网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扩大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提高乡村供水保障程度,实现区域供水规模化。
三是推进农村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1)对于规模化供水难以覆盖区域,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和“建大、并中、减小”的方式,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通过以大并小、小小联合和达标改造等措施,逐步取缔千人及千人以下集中式供水工程、以地下水为水源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减少小型分散工程数量,尽可能地取缔规模较小的万人集中式供水工程。(2)推行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尽可能进行改、扩建,通过联网并网、完善水处理工艺等措施,不断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和供水保证率,作为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的补充,全面提升农村供水安全水平。(3)推进农村老旧供水设施更新改造,更新改造早期建设且管道材质较差、管网漏损率较大的老旧农村供水工程和管网,优化水处理工艺,规范净化消毒设施运行,提升供水质量;在水源水质本底较差且人口聚居较为集中的村落,发挥市场机制建设供水小站,探索实行分质供水。
四是建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长效管理机制。(1)根据优质水源布局,配置能力和受水区用水需求,制定市区水资源调配任务、目标、规程。加强市县乡三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实施立体监控。探索搭建全域水资源调配平台,全面整合水资源数据和监测信息,强化江河湖库联合调配技术,实现统一调配和精细化管理,大幅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应急处置速度,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2)完善水价形成和水费财政补贴机制,推进计量监控设备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一户一表”工程及以万人工程为重点的农村供水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建立工程维修养护财政补助机制,推行专业化和市场化管理模式,建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3)对水厂主要制水设备和输配水管网关键部位开展实施监测,实现规模化供水工程从源头到龙头自动化监测全覆盖。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水源地水污染事故等供水风险事件,加强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分类分级供水应急预案。
“十四五”期间,百色市农村供水新建规模化供水工程14处、新建小型供水工程135处、改造和维护现有工程15处,总投资141081万元,覆盖人口88.44万人。
(四)加快推进骨干灌溉设施
围绕“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目标,开展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以骨干水源工程为核心,按照灌排设施配套与水源工程同步、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同步、农艺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同步、管理设施与工程设施同步等现代化新型灌区要求,推进重点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依托百色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建设一批现代化生态灌区,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规划重点完成百色水库灌区建设、右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推进平果市凤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中型灌区建设,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率,提高耕地质量及产出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力支持百色打造区域现代农业品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十四五”重点实施右江灌区综合整治工程,一是继续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二是重点进行水库溢洪道和渠首排洪道岸坡整治。三是着力完善库区生态修复和智慧水利建设,建成百色水库灌区,推进平果市凤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专栏4 供水保障工程
(1)水资源配置工程
积极融入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南盘江调水工程。
推进实施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南部沿边山区供水保障工程—沿边水资源配置工程(龙邦水库、百都水库等),推进实施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北部干旱大石山区供水保障工程—浪平水库,推进实施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部右江河谷山区供水保障工程—那玉水库等。
推进德保县陇温水库、田阳区上练水库、右江区龙川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2)城市备用水源
推进田东县、西林县城区备用水源工程等县级以上城市第二水源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3)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在右江河谷平原地区率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建设城市供水管网延伸、万人工程等集中供水工程。
“十四五”期间,百色市农村供水新建规模化供水工程14处、新建小型供水工程135处、改造和维护现有工程15处。
(4)灌区工程建设
完成百色水库灌区建设,开展右江灌区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平果市凤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第四节 加强河库保护力度,打造美丽幸福河湖水生态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一边一带·三区多廊”格局,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突出河谷交错,峰从洼地的特点,建设生态宜居水美乡村,构建河清湖晏、亲水宜居的幸福河湖体系,提升试验区城市颜值与能级,维护桂西桂北生态屏障安全,绘就“千里八桂清水长流”之百色美篇。
“一边”指南部边境线,对南部沿边地区进行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美乡村建设,涉及百都河、龙邦河、坡豆河、鹅泉河、黑水河、下雷河等主要河流,通过污染管控、乡村风貌改善、水系连通、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等多种措施,构建沿边地区多条绿色生态走廊,打造“大美边疆”。
“一带”指右江生态保护带,研究谋划右江河谷一体化河湖生态综合整治。包括右江及百东河、福禄河、百育河、里赖河、百谷河等支流,通过水系连通、驳岸改造、生态保护修复、岸线景观打造等,优化右江河谷水生态总体格局。打造右江山水田园地带、自然生态地带、城市形象展示带,营造丰富多彩的岸线景观,打造多空间层次、丰富多样、功能完善的旅游、生活滨水空间。
“三区”指根据全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和生态环境等特点,将全市分为百色市北部山区水源涵养区、百色市南部山区生态维护区和百色市右江河谷保土蓄水区,共3个类型区。北部山区水源涵养区应对现有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地),对大于25°的陡坡耕地应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南部山区生态维护区应巩固已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维护生态现状;右江河谷保土蓄水区应预防和治理新的水土流失,必须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多廊”指百色市主要河流形成的清水廊道。针对龙须河、澄碧河、桂江、乐里河、福禄河、百东河、古溶江、黑水河、百南河、灵岐河、布柳河、达洪江、新州河等重要河流,以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明确水域岸线空间范围、功能定位和保护权责,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加强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联合调度,推进小水电绿色改造提升生态流量保障和监管能力;维护自然生态岸线,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建设生态驳岸,推进江河湖库滨水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建设;推进重要生境保护和纵向连通性修复,因地制宜建设滨河公园、郊野公园等,构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生境多样、功能复合”河流生态廊道体系。
(一)加强河湖生态综合整治
研究谋划右江河谷一体化河湖生态综合整治工程,打造“魅力两岸·大美右江”。通过实施百色市右江区东部水系生态综合整治工程、百色市百谷生态湿地公园项目、平果市新圩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等子项目,让右江成为江山水田园地带、自然生态地带、城市形象展示带,黄金水道重要通道,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展示百色精神和红色文化名城风彩,构筑以人为本、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山城水岸,打造多元文化的魅力城市名片。
建设南部沿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对百都河、龙邦河、坡豆河、鹅泉河、黑水河、下雷河等河流乡村段开展清淤疏浚和生态修复,增加亲水平台、水上栈道、跌水等景观,依托战争遗址、民族风情等主题,构建边陲小镇生态水系景观区和滨水文化展示区,打造绿色生态走廊。构建沿边水美乡村、推动打造“壮美边疆”。
开展城市水生态综合整治工程。继续推进百东新区星湖及核心区水系景观工程二期项目、右江—田阳区城区水系连通工程项目、靖东新区河湖连通工程;积极推进德保县城区水系生态综合整治、田林县乐里河县城城区蓄水改造综合整治项目;远期研究依托“引南入新”工程,引水入城,改善隆林县城市水生态,增添城市能级,提升城市活力。
重点湖库综合保护开发:整合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专项资金,对百色水库、澄碧河水库、百东河水库、万峰湖等重点湖库环湖流域进行综合整治,保护修复环湖带生态环境,提升湖库水质,营造碧波荡漾的秀美湖泊生态基底。一是进行万峰湖综合整治。二是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澄湖芒海”田园综合体。三是依托百色水库和百东河水库推进库区全域旅游,实现观光在湖区、度假在综合体、体闲在乡村。
(二)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强化重要水源地保护措施,以“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为建设目标,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消除水质安全隐患,加强水质应急保障能力,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
一是结合百色市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相关规章制度。二是提高水源地水质检测能力,建立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实现对水源地取水口及重要供水工程设施全天候自动监控。三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污染进行专项整治,对保护区的污染源,分期制定清拆、整治任务,防范污染隐患,及时控制和消除现有的污染。四是强化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应急管理和处置机制建设。
(三)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落实地方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依法严格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从严控制开发建设活动,严控水土资源流失。坚持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相结合,水源涵养、水土拦蓄和生态防护并重,打造海绵流域、清洁流域、生态流域、经济流域,进一步增强蓄水保土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四)实施水域岸线空间管控
牢固树立河湖水域严格保护意识,落实河湖生态保护空间,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全面管控“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监管。
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等划定工作,科学划定水源地、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河湖生态空间范围。全面完成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开展水流产权确权登记。
严格保护河湖生态空间,以河长制湖长制为主要抓手,加强河流源头地区生态保护,持续清理河湖“四乱”,恢复河湖行洪蓄洪空间,严格采砂总量控制,规范采砂秩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不断提升河湖生态功能。
(五)加快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一是培育节水、河湖生态绿色水文化,提炼符合新时代特色的红城水文化品牌,推动水利风景区与水美乡村、特色小镇融合发展,加大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力度。二是规划建设绿色生态走廊,以水为脉,在河流两侧划出一定范围,严格控制与生态保护建设无关的各类建筑及产业布局,通过流域综合整治和山林生态修复改造,重现江河湖库秀美的自然风貌,构建经济繁荣、水体清澈、生态平衡、人水和谐新格局。三是巩固河湖拓展功能,依托河长制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按照“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标准,因地制宜确定河湖功能,协调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四是以生态环境导向进行开发建设,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有效融合,设计实施基于自然的西南边境地区生态价值链,“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凌云县泗水滨纷田园综合体项目和右江区“澄湖芒海”田园综合体。
(六)推进小水电绿色改造和水能资源有序开发
持续开展绿色小水电站创建。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短板,补齐减脱水河段生态修复短板,补齐小水电能效与安全短板,补齐信息化短板。
有序开发水能资源。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从强调水能资源充分利用向有限、有序开发水能资源转变,从强调水电站发电功能向更加重视发挥水电站的综合利用、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转变。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和“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要求,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和妥善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中小水电水能资源,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保障能力,又发挥水电站的综合效益,保护好河流生态环境,确保中小水电站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专栏5 河湖生态工程
(1)河湖生态综合整治
积极推进右江河谷一体化河湖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平果市新圩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子项,开展南部沿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继续推进百东新区星湖及核心区水系景观工程二期项目、右江—田阳区城区水系连通工程项目、靖东新区河湖连通工程;积极推进德保县城区水系生态综合整治、田林县乐里河县城城区蓄水改造综合整治项目;加强重点湖库综合保护开发,保护修复、对百色水库、澄碧河水库、百东河水库、万峰湖等重点湖库环湖流域进行综合整治。
(2)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以县级以上城市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55km2,以水土流失、岩溶石漠化、崩岗严重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第五节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创新水利信息化数字驱动
按照广西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紧扣“六个一”的发展目标,坚持全市“顶层规划、统筹建设”、“基础共建、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根据“整合全市数据资源,整合全市服务能力,整合全市及周边区域资金力量”的工作方针,在充分衔接《广西水文“十四五”建设规划》有关百色市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充分融合遥感、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云计算、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符合百色特色的智慧水利智能感知、基础设施、水利大数据中心(依托“壮美广西.百色云”)、智慧应用四个层次及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两大体系。
智能感知层实现对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时、全面、准确、稳定的监测、监视和监控。基础设施包括云平台、网络、实体环境等内容,为智慧水利提供整体的运行基础环境和互联通道。水利大数据中心是通过构建智慧水利综合数据库,为智慧水利应用提供各类大数据分析模型。智慧应用主要包括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水库安全监管平台、智慧水利一体化管控平台等。
(一)综合立体的智能感知体系建设
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窄带物联网、4G/5G移动物联网、无人机、三维测绘等智能感知新技术,以地面站网为基础,以水循环为线索,以新装备、新产品、新途径为牵引,开展大坝安全、水资源、水旱灾害、水环境、重点工程建设运行监测的智能感知体系建设,提升重要江河湖库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和远程监管能力,加强水库水闸及堤防安全监测、水资源监控、河湖采砂监控、水土保持监测等信息采集设备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综合立体水利智能感知体系。
(二)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数字百色”平台建设要求,统一在市政务云进行建设,结合百色市水利局自身网络、前端感知、工程项目等多种网络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体系和机房存储环境、网络安全环境等,根据规划需求完善数据存储设施、视频监控网络需求、数据接收设施、网络安全设施等,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和网络应用安全。
(三)助力决策分析的水利大数据中心建设
在“数字百色”平台的基础上,对已建数据库进行内容扩充,依托“壮美广西.百色云”,构建水利大数据中心。主要应用物联网接入平台、智慧水利“一张图”、统一应用支撑、BIM服务平台、水利模型、算法知识库、水利大数据专题应用等技术手段,对水利数据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市水利局及相关单位数据,建立顺畅高效的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和协同更新机制,充分共享社会经济、气象、国土、农业、公安、城管等信息,避免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建立智慧水利综合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模型,为各街镇、各部门提供统一、实时、准确的水利基础数据和实时监测服务。
(四)业务协同的智慧应用开发
基于水利大数据建设,采取“大平台”+“微服务”技术架构,推进用于决策分析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构建围绕水利业务监管的综合决策指挥中心,实现感知监测、预报预警、视频会议、应急指挥和决策管理为一体的监管。重点流域防洪与调度系统、推进水资源现代化监督管理平台、河道采砂信息化监管平台、河(湖)长制管理系统、农村饮水安全自动化监管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利建设监管平台。
第六节 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实现治水兴水能力现代化
围绕水行政事务、江河湖泊生态空间、水资源、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水旱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按照“建机制、强能力”的思路,针对涉水事务监管薄弱环节,着力加强水行政管理、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持续推进河湖生态空间管控,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创新,强化全过程、全要素监管,提升涉水事务管理水平,加快创造规范有序、管理严格、监督有效、良性运行的水利行业管理新环境。
(一)深化水利改革创新
聚集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破障碍、激活力”的思路,立足水的公共产品属性和自然资源属性,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保持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研究推出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突破性的重大水利改革举措,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1)推进水权水价改革
围绕增强水利发展内生动力,以水权确权登记和水工程空间管控为主导,推进水资源和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水权交易,严控水工程保护和管理范围。
探索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水价形成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抓住工程建设有利时机,协同推进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精准补贴和及时奖励机制、终端用水管理机制建立。在完善农业节水工程体系、落实农田工程管护主体、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供水计量体系,多渠道筹集计量设施建设资金,逐步建立反映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成本的农业供水水价。
(2)深化水利工程建设机制改革
一是创新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积极推进FEPC、PMC、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模式,实行专业、社会化、法人主体多元化建设管理。二是筹划成立百色市水利投融资平台,从事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与运营,河湖岸线资源整合和环境保护,承担重大水利项目的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三是探索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化。选择部分项目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化尝试,推进建设监管、项目法人管理和施工管理标准化,努力提升百色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3)推动水利工程运管体制改革
建立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落实管护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在确保工程安全、公益属性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和委托管理等方式,搞活经营,搞好管护,支持条件允许的地方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将工程维修养护和河湖管护逐步交给市场和社会力量承担。
(4)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
建立完善专业化水利投融资和建管运营平台,推动成立市级水利投资平台企业,探索水利投资基金等新型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拓宽企业债券等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综合开发模式,运用“水库+康养文旅”、“灌溉+产业”、供水+能源、EOD”等模式在水利国计民生项目中引入社会资本,用社会资本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发掘水库效益。统筹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维护,积极盘活水利工程存量资产水资产,扩大水利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金融手段创新支持水利,用好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等优惠政策。
(5)提升水利行业管理能力
推进人才强水。紧紧围绕百色水利发展需要,强化教育引导、管理激励,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机制,推进水利队伍专职化,使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其职责任务相适应。加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面向基层水利行业的水利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基层水利“订单式”人才培养。
强化科技支撑。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水利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机制,加大水利科技投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开展水利改革发展以及工程建设管理重大问题、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应用,加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BIM技术、遥感技术等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力度,推动信息化与水利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二)强化水利行业监管
(1)加强水利法治建设
完善水利规章制度体系。以依法行政为抓手,按照实现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和“法规制度定规矩,监督执法作保障”的思路,健全覆盖全面、结构合理、规定严密、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水法宣传和普法教育,推动树立全社会水法制意识。
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依法惩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完善水事纠纷预防处理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加强专业执法人员配备和执法装备系列化配置,加大执法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水行政执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优化和改进执法方式,全面提升执法效能。推进“互联网+执法”,突出水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水行政执法信息化、数字化和科技化水平。
为提高执法反应速度、提升执法效能,百色市规划建设水行政执法二级基地,建设费用不少于1200万元,执法基地房屋建筑面积不少于500m2。规划到2025年,以每3位监察员为一固定执法单元,市支队配备2个执法单元,县(市、区)大队配备12个执法单元,执法单元数量达到62个;到2035年,全市执法单元数量达到83个。按照《广西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规划报告》的要求配套调查取证设备、交通设备等执法装备。
(2)加强规划协调准入
本规划编制过程中,在谋划工程项目方案时尽量避开了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项目方案基本确定后,及时将规划工程初步用地范围提交至自然资源部门进行了用地协调,确保了规划项目用地范围与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红线等无重大交叉重叠。
下一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林业等行业的信息对接,确保各类水安全保障项目在建设用地上有保障、空间管控上有依据、智慧化管理上有精度,促进市级层面多规合一。
(3)强化江河湖库监管
全面贯彻落实《百色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强化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及动态监管,严厉打击河湖违法行为,推进综合执法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落实“三线一单”约束,建立健全水生态空间管控的规章政策,建立严格的涉水生态红线制度、涉水生态空间准入制度。推进河湖确权划界工作,建立河湖管理、河道采砂、河道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等河湖规划约束体系。
(4)强化水资源管理
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加强需求侧管理,合理确定水资源开发总量,核算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5)强化水土保持监管
健全系统完整、责任明确、严格高效、规范有序的监管体系,建立水土保持监管长效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展监测,开展水土流失监测。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及时掌握并发布全市及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成效,及时发现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6)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监管
压实项目法人、参建各方和项目主管部门责任,强化前期工作、设计变更、“四制”执行、质量管理、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和安全责任制,完善水利项目稽察、后评价和绩效评价制度,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水利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目标考核和责任落实,加强水利安全监督队伍、执法装备设施和执法能力建设,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监管、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建设,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水利行业安全发展。进一步健全水利市场监管机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动态化监管模式,推行水利工程电子招标,实行招投标透明化管理,开发水利工程评标专家管理系统,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创新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引导水利建设市场良性发展。
(7)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完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健全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全面开展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开展水库水闸堤防检查评估、核实及注册登记管理,做好水库大坝安全鉴定(认定),摸清工程运行现状,及早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并依法依规逐步确定管理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属,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通过推进乡镇水利站办公房、水库值班房提升改造、水库进库道路提升改造及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水库输电线路及通讯线路、灌溉试验站等基层管理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水管单位能力水平。加强水利工程联合调度管理,建立水利工程统一调度平台,建立健全调度规程,稳妥做好防洪应急调度,统筹安排水库群蓄水调度,做好供水与生态调度。加强对工程管护主体、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落实情况的监管。持续加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监管,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强化问题整改跟踪指导及追责问责落实。突出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监管,全面落实小型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点环节”,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加强灌区末端运行管理。
第四章 重点工程
坚持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凸显特色、现实可行,聚焦热点区域,谋划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补齐水利发展短板。充分考虑百色市的区域特点、自然特征、人文特色,构建具百色特色、现实可行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防洪减灾重点工程
(一)百色市城区防洪工程
至2035年,百色市城区防洪排涝拟实施右江百林桥—解放路口河段达标加固工程、右江东笋—百林桥段治理工程(右岸)、右江那元至那模段防护工程(右岸)、右江小梅至四塘河口段防护工程(左岸)、右江濑测至那吉枢纽库区段防护工程(左岸)、右江那吉枢纽下游那抛至那猛段防护工程(左岸)、右江大和至拉烈段防护工程(左岸)等7个子项工程,其中达标加固1个,新建6个,总投资约3.75亿元。其中十四五拟实施右江百林桥—解放路口河段达标加固工程、右江东笋—百林桥段治理工程(右岸)、右江那元至那模段防护工程(右岸)、右江小梅至四塘河口段防护工程(左岸)、右江濑测至那吉枢纽库区段防护工程(左岸)、右江那吉枢纽下游那抛至那猛段防护工程(左岸)等子项,总投资约2.65亿元。
(二)郁江重点河段治理工程(百色)
统筹研究右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结合右江航道建设和百色水库灌区建设,美化、亮化、绿化右江,构建右江河谷一体化防洪体系。“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郁江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包括田阳区城区左岸头塘段河道整治工程、田阳区城区右岸河道整治工程、田阳区那坡镇、那满镇河段治理工程、田阳区东慕半岛防洪整治工程、右江河田东河段左右岸防洪堤治理工程(城区段)、田东县龙须河口防洪堤治理工程、平果市右江河段驮湾村、果化镇河道整治工程、西林县城区河段治理工程等。项目总投资17.94亿元,“十四五”拟投资8.14亿元。
(三)凌云县沙里瑶族乡防洪排涝治理工程
“十四五”重点实施凌云县沙里瑶族乡防洪排涝治理工程,包括新建沙里瑶族乡-浩坤水库排涝隧洞和排水渠,隧洞长约9.8km,保护耕地约5000亩,受益人口约7000人。投资估算2.66亿元。
(四)靖西市壬庄乡防洪排涝工程
“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靖西市壬庄乡防洪排涝工程,通过5km排涝隧洞将涝水排入黑水河,保护壬庄乡边境带农田3000亩,保护人口2万人。“十四五”项目投资匡算为2.0亿元。
(五)那坡县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规划建设那坡县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采取对县城下游的弯曲淤积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对设置在骨干河道中的不合理阻水建筑物进行拆除或改建、对局部河段进行清淤拓宽、对建成区低洼段进行堤防加高等综合措施、对规划新区段河道进行生态堤岸建设,确保那坡县防洪骨干河道顺直、堤岸平整、顺畅,城区河道满足行洪要求。项目匡算总投资3亿元。
“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河段裁弯取直、对设置在骨干河道中的不合理阻水建筑物进行拆除或改建、对局部河段进行清淤拓宽、对建成区低洼段进行堤防加高等,匡算总投资1.0亿元。
第二节 供水保障重点工程
(一)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北部干旱大石山区供水保障工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大石山区振兴发展、让革命老区人民喝上优质水、放心水,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为根本目标,推进北部干旱大石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建设。
(1)建设地点
工程范围包括隆林、田林、乐业、凌云、西林等5县,是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地区海拔大部分在800m~1500m之间,属桂西北干旱片区大石山区核心区,山区面积占比95%以上。
(2)建设必要性
百色市北部片区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由于缺乏调控性水利工程,造成无雨成旱、下雨成涝,工程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
北部五县与云贵接壤,地处云贵高原余脉,整体海拔高,虽然过境水量大,但由于河床切割深,水低地高,取水困难,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薄弱,常造成“水在谷底流,人在山腰愁”的局面。大石山区水源涵养性差,缺少地表水系,农村人饮和灌溉大多依靠水柜望天集水,水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制约着百色市北部大石山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受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北部五县现有耕地面积204万亩,而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四分之一,乡镇及农村生活用水大部分依靠山溪水和地下水,枯水季节缺水严重,水质水量缺乏基本保障,解决缺水难题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3)建设任务
本工程以已建卡达水库为核心,以新建浪平、夜屯、玉洪水库为重点,通过新建卡达供水工程实现水库互联,并串联沿线河流水库,均衡配置,高水高用,优水优用,达到水量余缺互补和联合运用的目的,助推大石山区实现规模化集中供水,保障饮水安全,新增和改善干旱片区灌溉面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北部五县乡村振兴和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水源保障。
(4)规模效益
本工程设计供水人口63.5万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1.0万亩,投资匡算为60亿元。
(5)子项目附表
(六)田林县浪平水库简介
1. 项目概况
浪平水库位于广西田林县浪平镇委贵村的田坝屯及巴薯屯附近,坝址位于南盘江支流百乐河上游。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30km2,总库容3000万m3,正常蓄水位800.0m。供水范围包括田林县浪平镇、利周乡、百乐乡、潞城乡、乐里镇及右江区汪甸乡等6个乡镇,设计供水人口12万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年供水量4000万m3,最大坝高约60m,坝顶长度约260m。投资匡算约6亿元。
2. 建设必要性
一是实现规模化供水、提高供水保障率,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近年来田林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日趋紧张,极端时候需送水抗旱;乡村居民饮水仍然采用引取山溪水、水柜蓄水等分散方式,季节性缺水较严重,干旱季节水源断水情况仍时有发生,农村饮水安全还不够牢固。为提高田林县及周边乡镇及村屯的供水保障率,彻底解决水源单一、水量不足、水质不好等问题,实现规模化、一体化城乡集中供水,兴建一座来水量大、水质好、高程高、取水方便的中型水库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改善灌溉种植条件,增加灌溉面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浪平水库的兴建可以改善百乐河及其支流的灌溉水源条件,同时通过隧洞向乐里河流域补水,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提高粮食产量,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改善水生态、延伸水产业,发挥水源工程综合效益的需要。浪平水库建成后,将形成1.5km2的库面,依托水库周边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田林丰饶的地方特色物产,坚持生态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库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发挥水源工程综合效益。
3. 建设条件
一是成库建坝条件好。库盆大、封闭性好,坝址处狭窄,基岩出露,坝体工程量小。
二是征地移民少。库区基本无民房和成片耕地,也无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等级公路。
三是水量大、水质好。河流水量大,水质清澈,含泥含沙量极少。
四是地区条件好,水库汇水区未见泥石流,坝址上游河段两岸少见大的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
五是交通条件好,现状已有乡道通往库区。
六是高程高,取用方便。浪平水库正常蓄水位800m,通过10km引水隧洞进入潞城乡东侧高地,建设规模化供水厂,沿路铺管,并联接现有乡镇水厂,同时还可给丰厚水库和启文水库补水,供水范围涵盖百乐、浪平、潞城、乐里、利周、右江区汪甸等6个乡镇。
4. 问题及建议
当水库蓄水后,库区回水范围与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边缘实验区重叠约0.05km2,建议与自然资源部门协调。
浪平水库下游14km建有百乐河水电站,装机21000kW,浪平供水灌溉所用水量对百乐河电站效益造成影响。
(二)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南部沿边山区供水保障工程
以支撑和保障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开放引领区畅通循环、产业发展和品质生活为根本目标,推进南部沿边山区供水保障工程,统筹解决边境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问题。构建丰枯调配、循环通畅、多源互济、安全高效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促进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
(1)建设地点
工程范围包括那坡县、靖西市、德保县等3县(市),地势北高南低,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度超200km,是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区域。
(2)建设必要性
那坡县、靖西市、德保县北部及田阳区南部为喀斯特高地,海拔在800m~1150m之间,岩溶发育明显,地表几无河流水系,缺水非常严重,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非常困难,大多依靠水柜望天集水和提取地下水,最高提水扬程达600m,总耕地面积现有157万亩,而实际灌溉面积仅为43万亩。
那坡靖西市、德保县南部为岩溶峰丛和谷间洼地,拥有龙邦国际性口岸和平孟等国家级口岸,是对外经济中心,工业产业发达,人口相对稠密。虽河流水系较多,但源短流急,河流两侧地势相对平坦,村屯和农田广布,加之山体峰丛林立,开发利用条件差,故南部水量利用效率不高,反而雨季常常遭受洪涝灾害。供水保障能力欠缺严重制约了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边境地区内外经济双循环的畅通。
本工程规划有南部沿边山区饮水保障工程、南部沿边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通对以点带面、双核驱动,河库连通,提升百色南部沿边三县供水保障程度,特别是保障以口岸为核心的外向型产业集群的供水,确保试验区窗口供水安全;通过水系连通和跨流域调水,实现互为调剂,进一步增大灌溉面积、提升灌溉效率,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大旱涝保收基本口粮田范围,增加优质粮食有效供给,保证粮食安全;进一步加强内引外联,助推南部沿边水系整治和水美乡村建设,为构建稳边安边兴边模范区,打造最美边疆提供水安全保障,促进兴边富民,保证生态安全。
(3)建设内容
1)南部沿边山区饮水保障工程
利用新建的那坡下华水库(小一型)、已建的德保扶平水库为核心,新建供水干线,从东西两侧向中部延伸供水线路,沿途连接念毕、多美、兰康(扩建)、友谊(修复)等水库作为骨干水源,两核驱动、双向推进,多源共济,重点解决那坡、靖西、德保北部以及田阳西南部高山喀斯特地区供水问题。设计供水人口解决40万人,年供水量2400万m3。
2)南部沿边水资源配置工程
工程以百都河、龙邦河、黑水河等为主水源,以新建百都水库(中型)、龙邦水库(小一型)、古文水库(小一型)等为节点,新建黑水河向念诺水库(扩容)调水工程,实现左右江互连,通过引调水线路和干支渠连通河库,新增和改善灌溉,配套建设龙邦、平孟、弄平、岳圩、湖润等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助推边境地区实现规模化集中供水,助推水美乡村建设,打造大美边疆,促进百色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4)投资匡算
南部沿边山区饮水保障工程投资35亿元,南部沿边水资源配置工程投资40亿元,总投资匡算为75亿元。
(5)子项目附表
(三)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部右江河谷山区供水保障工程
(1)建设地点
工程范围包括右江区、田阳区、田东县、平果市等4县(市、区),人口和耕地均占百色市40%,GDP占比63%,是百色人口最集中、耕地最连片、土地最肥沃的区域,也是百色市产业聚集和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2)建设必要性
百色市右江河谷地区高程大多在100m~500m之间,南北为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平地,光热条件优越,特色农业附加值高,降水相对较少但蒸发量大,适合种植特色热带蔬果,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芒果产出基地。
百色水利灌区工程于2018年底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实施,灌区对300m以下范围的河谷中心片提供用水保障,设计灌溉面积为59.2万亩,其中提水灌溉面积29.8万亩。
右江河谷两翼山区坡缓地多,人口广布,具备良好的坡改梯和改桉种果条件,但灌区工程和水利设施主要集中在左岸、右岸灌区和水库少,且由于地处丘陵山区,沿江田高水低,在百色水利灌区南北干管以上228m~500m高程范围的山区仍缺乏灌溉供水水利设施,水量利用难度大,现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不到30%,农村饮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南北两翼山区季节性及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灵岐河为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红水河段一级支流,流经巴马县、田阳区、田东县等县,全长168km,流域面积1709km2,多年平均径流量8.1亿m3。灵岐河在百色境内河长125.2km,河谷地形开阔,河道两岸村屯和良田广泛分布,未建大中型水库。
龙须河为右江一级支流,流经靖西市、德保县,于田东县汇入右江,流域总面积为2854km2,干流河长180km,年平均径流总量14.7亿m3。龙须河流域点居民点密集,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流域内现有的水利工程有岜蒙、龙须河2座中型水库,建有谷隆、多罗二级、三级、四级、五级、方明二级等27座水电站,装机容量93.12MW。
兴建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部右江河谷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在灵岐河和龙须河修建骨干水源工程,对水量进行合理利用,通过隧洞和输水管线,分别向右江河谷两翼山区进行输水。其中灵岐河供水保障工程解决右江河谷北翼山区供水问题,龙须河供水保障工程解决右江河谷南翼山区供水问题。
本工程的建设,可对区域内的规模灌面整合成片,对河谷山区坡改梯和改按种果形成良好水源条件,为发展右江河谷高效特色农业提供优质稳定水源,对百色水库灌区进行补水,降低百色水库灌区提水需求,提高河谷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果、蔬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改善城乡生活工业供水条件,对推动河谷与两翼空间一体化和推动革命老区右江河谷城乡一体化示范建设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建设任务
本项目开发任务一是充分利用灵岐河丰富水量,解决右江河谷北岸山区供水短缺问题,二是充分利用龙须河丰富水量,解决右江河谷南岸山区供水短缺问题。
1)灵岐河供水保障工程
在灵岐河上游修建拦水坝,在灵岐河右岸山区背面修建那玉水库(中型)作为配水枢纽,通过隧洞引灵岐河水至那玉水库存蓄,再通过输水管线往田阳区、田东县、平果市的右江河谷北翼山区输水,在平果市修建百谭水库(中型)作为受水枢纽,满足片区旱改水等农业灌溉用水增长需求,连贯区域沿线现有水源工程;在灵岐河干流修建那拔河水库(小型)。
2)龙须河供水保障工程
在龙须河干流多罗梯级电站处新建多乐(凌屯)大型水库,通过引水线路分左右两干线向德保县、平果市、田东县、田阳区等地输水,充分利用当地水利设施,连片成网,覆盖城乡。同时还可发挥水库潜力向崇左市天等县域外调水。
(4)规模效益
本工程设计供水人口40.0万人,设计灌溉面积45.5万亩,投资匡算为82.0亿元。
(5)子项目附表
(四)右江灌区综合整治工程
百色市右江灌区是广西11个大型灌区之一,灌区内现有6个乡镇60个村,覆盖土地面积467km2,设计灌溉面积32.56万亩,灌区受益人口33.42万多人。右江灌区是由百东河、磺桑江、龙须河三大灌片组成的大型灌区。灌区灌溉水源是百东河水库为龙头,龙须河水库、磺桑江引水工程和28座小型水库以及6座电力提水补水站为辅。灌区有百东河、磺桑江、龙须河3条干渠,总长82.04km,主要支渠共有47条,总长241.4km,主要排涝渠有15条,总长75.4km。灌区的龙头水源水库百东河水库总库容1.01亿m3,大坝位于广西田阳区头塘镇百沙村那爷屯沿百东河上游2km的北部丘陵土山区与河谷平原的交汇处,距田阳区头塘镇7km、距离南昆铁路2km,保护人口约10万人、保护耕地约9.74万亩,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和田阳区右江河谷乡镇人饮供水为主,兼防洪、发电、种养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库,是田阳区重要的人饮供水水源地。
右江灌区和百东河水库运行多年,虽进行了多年的续建配套和除险加固,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的任务依然艰巨,灌区续建配套骨干以下部分还在实施,使得已完成的骨干部分工程的效益和作用难以全面发挥,灌区智能计量设施与自动化控制设备仍不完善。二是水库溢洪道和渠首排洪道年久失修、崩塌严重、生态破坏、影响防洪。百东河水库近年来多次泄洪,最大泄洪流量825m3/s,最大泄洪总量6912万m3/d,由于水库溢洪道及渠首排洪道自1958年竣工至今一直没能加固护坡,加之受河道坡降大、泄洪时水流湍急等因素影响,经过63年的运行,溢洪道及渠首排洪道两岸岸坡侵蚀剧烈,造成两岸山体崩塌滑坡、河道淤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和芒果等产业造成了破坏性影响,泄洪道的破坏更是直接影响了下游10万群众和铁路、高速等交通要道及重要工业园区的防洪安全。三是库区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水源地保护任重道远。百东河水库作为重要水源地,库区上游农业相对发达,百东河、新忻河、百里河等主要汇入支流水质呈恶化趋势,作为重要人饮供水水源地,水库库尾支流汇入处、进水口、水厂等关键部位缺少水质监测设施和视频监控设施。
规划对右江灌区进行综合整治。一是继续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对百东河干渠、龙须河干渠、黄桑江干渠、防渗加固78.9km、支渠防渗加固240km及配套附属建筑物,“十四五”重点实施骨干渠道和重要支流,推进智能计量设施和闸站自动化控制,打造智慧灌区。二是重点进行水库溢洪道和渠首排洪道岸坡整治,对溢洪道从出口至下游与磺桑江交汇处约2.5km的河段进行岸坡生态整治和清淤,稳固岸坡,防止泄洪时侵蚀河岸,防治水土流失和淤塞;对水库灌溉干渠的排洪道下游约0.2km河段进行岸坡生态整治和清淤、修建砌石台阶跌水消能,稳固岸坡,防止泄洪时侵蚀河岸。三是着力完善库区生态修复和智慧水利建设,对百东河、新忻河、百里河等入库支要河流进行截污和清淤,完善流域污水治理,入库段进行生态湿地建设,环库进行消落带生态修复和植被缓冲带建设,配套建设环湖绿道,对库区主要河流汇入口、重要节点以及进水口等关键部位进行水源水质监测体系、视频站网监控体系建设。规划总投资5亿元,“十四五”拟投资3亿元。
(五)重点水源工程
(1)德保县陇温水库
陇温水库位于广西德保县那甲镇中屯村境内,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顾灌溉的中型水库,水库水源主要由陇温地下河补给。项目已列入西南五省(区)重点水源建设规划的新建水源工程,是《国务院关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国函〔2015〕2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通知》(发改西部〔2015〕388号)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是自治区《广西贯彻落实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和《德保县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加快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工作要点》重点建设水利项目。陇温水库建成后,可为足荣工业园提供工业用水,年供水量约1149万m3;向足荣工业园、足荣镇及水库周边区域提供和人畜生活用水,年均提供供水约150万m3。可向邻近水库下游的那甲镇中屯村、那甲村部分农田提供灌溉与林渔用水,总面积约0.27万亩,灌溉供水保证率达到80%以上。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坝、1#副坝、2#副坝、输水洞、念溪与小陇温连接隧洞、大小陇温连接渠道、水库渗漏带处理、输水管线、上坝公路和陇温大桥等。水库设计总库容1864万m3,有效库容1468万m3,水库规模为中型。主要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包括大坝、输水洞和连接隧洞。
项目估算总投资52461万元。
(2)田阳区上练水库
目前田阳区城区主要供水水源为那音水库(中型)和百东河水库(大二型),但这两个水库同时兼顾着右江河谷大片灌区的灌溉供水任务和发电任务,以及保障城区周边的部分工业供水需求。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张以及居民用水量需求增加,田阳区河谷一带出现用水紧张情况,旱季居民用水与灌溉用水矛盾凸显,7-8月份以及春耕时段河谷片区因灌溉用水得不到满足引发群众上访事件频发,在田阳区城区周边河谷一带规划新建补充性水源十分必要。
规划的上练水库为拟新建中型水库,坝址位于田阳区头塘镇上练西北侧约1.3km的地区。项目距头塘镇约9.1km,距新山村约1.9km,距百色市约36km,距田阳区城区约13km。
田阳练水库是一座以农村人饮、工业园生活生产用水为主,兼顾灌溉及生态补水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正常蓄水位135.00m,正常蓄水位对应库容1055万m3;死水位126.00m,死库容349万m3。工程按Ⅲ等级别,工程规模为中型,拦河坝
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消能防冲等次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1座,总长169.8m,最大坝高43.2m,坝顶宽度为6m;新建混凝土重力坝副坝一座,总长153.2m,最大坝高38.2m,坝顶宽度为6m;新建引水建筑物、上坝道路、新建管理房等附属建筑物。
工程已完成编制项目建议书,工程估算总投资为41283.89万元。
(3)右江区龙川水库
龙川水库位于右江区龙川镇练乡村的那逻屯附近,坝址位于右江二级支流磺桑江中游,下距浪塘水库库尾14km。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3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1500万m3,总库容1000万m3,正常蓄水位335.0m,最大坝高约45m,坝顶长度约180m。
龙川水库任务以供水、灌溉为主,供水范围包括龙川镇练乡村和四塘镇百兰、新忻、那伏等3个村共19个屯,设计供水人口约0.5万人,新增灌溉面积约3.0万亩,改善水库下游磺桑江两岸的台阶耕地1万亩,助力四塘镇百兰片区芒果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供水量为1500万m3。此外,龙川水库可和浪塘水库联合运行,进一步改善浪塘水库供水条件。
龙川水库成库建坝条件好,库盆大、非岩溶地区、封闭性好,坝址处狭窄,坝体工程量小。水库施工交通条件较好,现状已有乡道通往库区,且库区无重大基础设施和民房淹没,水库淹没损失小。初步匡算,工程投资共约5亿元,其中龙川水库投资3亿元,输水隧洞投资1亿元,灌溉配套设施约1亿元。
第三节 河湖生态重点工程
(一)右江河谷一体化河湖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右江河谷是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重点发展区,是百色的城市门户、会客走廊,为推进右江河谷生态环境整体改善提升,率先实现河谷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建设水美乡村,谋划实施右江河谷一体化河湖生态综合整治工程,本工程包含四个子项工程。(1)百色市右江区东部水系生态综合整治工程,规划从那荷水库引水至右江区东部右江支流平安路段,增加城市水动力,配套进行生态岸坡建设和景观打造。(2)百色市百谷生态湿地公园项目。对田东县百谷河和十里莲塘南北侧分别进行连通,构成一个闭环,增强对东北侧工业区排水的自净能力,同时在闭环内部依托十里莲塘及部分原地貌建设人工湿地。(3)平果市新圩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堰坝闸泵等水利设施,支持沿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完善两岸污水处理设施。从古沙水库引水至平果市城区新圩河,增加城市水动力;对新圩河河岸线及河段进行改造,对河床进行梳理,修复水生态。因地制宜设置跌水、瀑布、景观平台等城市水景观,打造绿色生态走廊。(4)右江风光带绿道网络建设。加快建设集城市绿地、开敞空间、郊野公园和区域性生态廊道为一体的区域绿道网络,串联上述生态景观节点,打造“魅力两岸·美丽右江”。项目匡算总投资3.0亿元。
“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平果市新圩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匡算投资1.0亿元。
(二)南部沿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深入实施南部沿边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美乡村建设。结合试验区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以构建中越边境多彩生态长廊为落脚点,对百都河、龙邦河、坡豆河、鹅泉河、黑水河、下雷河等河流乡村段开展清淤疏浚和生态修复,增加亲水平台、水上栈道、跌水等景观,依托战争遗址、民族风情等主题,打造边陲小镇生态水系景观区和滨水文化展示区,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和沿边水美乡村,助力打造“大美边疆”。项目匡算总投资3亿元。
“十四五”重点推进黑水河及鹅泉河风光带和水美乡村建设。一是结合瀑布等景区建设,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二是结合中越战争古迹,进行沿河文化驿道、健身徒步道建设。三是结合靖西大糯等地方特色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四是结合边境旅游和贸易,进行乡村风貌改善,打造水美乡村。“十四五”项目匡算总投资1亿元。
第五章 投资规模
第一节 规划投资
综合考虑项目成熟度和实施效果、经济基础、国家有关专项引导方向和中央财政投资可能规模,统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顺序,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系统治理,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考虑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优先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优先安排条件成熟的重点工程,优先实施效果显著的项目。
按照全市“十四五”水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已开展的前期工作,在分析预测未来五年中央和地方投入可能的基础上,综合平衡,对全市“十四五”水利发展项目投资规模进行了初步测算。
百色“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项目总投资779.9亿元,“十四五”规划总投资260.2亿元。其中防洪治涝安全保障55.0亿元,占总投资的21.1%;供水安全保障147.1亿元,占总投资的56.5%;河湖生态安全保障48.2亿元,占总投资的18.5%;智慧水利建设7.0亿元,占总投资的2.7%;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行业监管)3.0亿元,占总投资的1.2%。
专栏6 项目投资规模
第二节 资金筹措
“十四五”期间水利建设任务重,计划投资较大,因此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一是不断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二是积极向水利部、自治区水利厅等上级部门争取水利建设资金补助,用好水利建设基金等政策,依法征收水资源费等水利规费,确保规范使用。三是通过PPP等新型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四是落实水利金融支持政策,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
第三节 实施意见
2025年前,优先实施补短板、强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和基本民生保障项目。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方面,配合推进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子项—南盘江调水工程、推进建设南部沿边水资源配置工程,同时推动北部干旱大石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及右江河谷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前期工作。保水保障方面,在右江河谷平原地区和南部沿边地区率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陇温、龙马扩容、上练等中型水库,推进右江灌区综合整治、建成百色灌区、建设凤圩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防洪治涝方面。推进右江重点河段治理工程、治理中小河流城镇河段防洪不达标、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的堤段、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实施那坡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工程、有效解决凌云沙里等喀斯特谷洼内涝问题。河湖生态方面,建设南部沿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推进百色市龙景片区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百东新区星湖及核心区水系景观工程二期项目、右江—田阳区城区水系连通工程项目、靖东新区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推进进德保县城区水系生态综合整治。智慧水利方面,进一步补齐监测感知基础建设短板,推进重点流域防洪与调度系统、水资源现代化监督管理平台、河道采砂信息化监管平台、河(湖)长制管理系统、农村饮水安全自动化监管系统等应用先建先用。
到2035年,在补齐水安全保障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的原则积极推进列入规划的其他项目;积极推进右江河谷山区供水保障工程、右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及南部沿边水美乡村建设,全面建成余缺互济、生态高效的百色水网,全面推进百色水利智慧化、现代化建设。
第四节 实施效果
(一)社会经济效益
规划实施后,全市“洪涝无虞、保障有力、河清湖晏、生态优良、智慧高效”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1)防洪减灾方面
进一步提升右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能力,解决中小河流治理及山洪防治建设薄弱、病险水库等问题,解决部分喀斯特谷洼地区岩溶内涝问题,将有效提高城市重点区域防洪能力,县级及以上城市防洪能力全部达标,治涝能力基本达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供水保障方面
通过“十四五”期间水资源保障的建设,包括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优质饮水水源比例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以上,城镇双(多)水源或应急备用水源格局基本建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全面建成,百色水库灌区全面建成,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75%以上。
(3)河湖生态方面
“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水利建设各个方面,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水土保持率提升到84.7%以上。全市水生态系统将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水生态建设将再上新台阶。
(4)智慧水利方面
智慧水利全面实施后,将构建水利网络服务、信息安全和业务应用“水利云”,实现全市及各乡镇的基础数据和服务及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水利工程在规划、建设、质量监督、验收全过程信息和后续运行维护信息的管理,推进水利管理现代化,高效赋能的智慧化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二)生态环境效益
本规划实施后,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防洪治涝减灾建设措施的实施,可减少洪涝水灾害,降低灾害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冲击破坏,确保江湖安澜、社会秩序正常和稳定发展。二是通过水资源保障工程的实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有效配置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百色城市、农村的供水保障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助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恢复河湖水生态基底。三是通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百色生态旅游业发展。
到2035年,全市山青、水净、鱼跃、人和的河湖生态安全体系将全面建成,江河湖库泥沙淤积进一步削减,有效减轻洪涝、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危害;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高,主要河湖生态水量保障率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河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全面推进,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河清湖晏、亲水宜居的“千里八桂清水长流”美卷之百色篇基本绘就。
第六章 规划协调性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规划协调性分析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广西水安全总体布局和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完善防洪治涝、供水保障、河湖生态和智慧水利体系,全面提升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水安全保障能力。规划实施可全面提高全市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增强城乡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有效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
与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符合性。规划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规划项目实施可能涉及到区内的生态敏感区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守禁止类活动规定以及相应的管理要求。
与“三线一单”的协调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有可能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为防洪、供水或生态修复类项目,不属于生态保护红线负面清单项目,规划项目方案已尽量避开生态红线,项目实施应尽量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严守管控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环境质量底线,规划目标中包括河湖重要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程度等河湖生态安全约束指标,规划目标指标设定有利于修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上线,规划项目有利于优化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推进重点领域高效节水,有利于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合理保障百色用水增长需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划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水生态环境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规划方案总体符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与相关规划协调性。规划围绕建成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对百色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等进行总体谋划,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十六字”治水思路。规划布局和主要任务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郁江流域综合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广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百色市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性成果)》《百色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百色市水功能区划》《百色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百色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百色市右江河谷地区城乡一体化规划(2014—2030)》《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规划的要求总体符合。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符合已批复的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等要求,符合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第二节 环境影响分析
(一)主要有利影响
防洪减灾提升工程建设可进一步完善重要江河和中小河流防洪减灾体系,解决防洪突出薄弱环节,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提高山洪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可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水护水惜水意识,完善全市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形成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布局,可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改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
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可进一步提升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改善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和重点城市、重点河湖的水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大石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助力建设革命老区水美乡村。
(二)主要不利影响
规划水利项目实施可能对局部带来一些不利环境影响。整治河道、加固堤防、筑坝建库和大规模引调水等水利工程建设可能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和水动力条件,对土地利用、自然景观、水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利影响。水库工程蓄水可能产生滑坡塌岸,诱发水库地震,并可能对自然景观和文物、水生生物栖息繁衍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影响。水库建设具有淹没及占地多、移民数量大等特点,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农业节水工程建成运行后,会减少沿程和田间的渗漏,可能对输水渠沿途的植物生长和地下水的补给带来不利影响。灌区扩建和取水可能导致河流和地下水循环状况的改变,产生土壤潜育化和次生盐碱化,并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项目施工时,会产生废污水、噪声、扬尘等污染,短期内可能对人群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局部区域带来一些不利环境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期造成水土流失等不利影响。
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免规划实施的不利影响,依法加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前期工作,强化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监管。
第三节 环境保护措施
坚持节水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上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优先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要求,维护河湖健康需要的合理生态流量和水位。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立全社会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落实“三先三后”原则,结合规划或新建引调水和水源工程,同步完成节水评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水源地保护,针对受水区新增废污水制定污染治理对策和具体方案。加强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管理,完善点源、面源和内源等污染源治理措施,整治入河排污口,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重点保护供水水源地水质。尽量并避开饮用水源保护区,无法避让的需加强施工期水质保护措施,保障饮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工作,控制区内污染源,实施综合整治。加强水生生物保护,采取措施保护水生生物生境和生态系统。滨河、滨湖地带堤围建设应尽可能采取生态堤围形式,保持滨河、滨湖湿地横向水力联系,维持滨河、滨湖湿地的水源补给,减少对滨河、滨湖湿地的不利影响。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坚持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促进生态恢复。
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规划环评与环评项目联动管理,重点关注规划实施对流域、区域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敏感目标造成的长期累积性影响。重点是识别生态保护红线和流域生态空间,确定环境质量底线、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线,识别项目实施的主要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认真落实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生态的工程理念,注重人水关系的和谐性。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各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与管理。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针对评价范围内重点工程涉及的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水生生物生境等开展水生态监测。建立完善水质监测网络,随时掌握水质的变化动态,在发生水质超过保护目标时,能及时发现并向环保部门通报情况,由环保部门监督污染的治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建议建立跨区域城市协调建设机制,充分考虑不同行政区对项目建设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解决之间的分歧,确保规划对行政区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根据规划的实施情况,适时进行后评价和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价,评价重点为规划实施对水文情势、水质及水生生态产生的影响。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坚持和加强党对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水安全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水安全保障系统复杂,综合性强,是多领域、多部门的共同责任,需分工负责,共同推进。水利部门重点负责规划制定、工程建设和水事管理。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及政策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财政、水利部门研究落实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环保、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分别负责工业节水、城镇节水及中水回用、水污染防治、农艺节水、水源涵养及湿地建设、水价改革等相关工作。
市政府要把水安全放在百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成立领导小组,依据本规划,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措施,明确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的责任分工、完成时限。建立发展和改革、水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应急管理、林业、物价等市直部门参与的经常化调度机制和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逐级落实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处理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好本区域内的水安全保障规划,为增强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坚强保证。
第二节 落实项目,配套政策
加大项目规划管理力度,尽快把规划变成可操作的工程项目,做到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扎实做好各项工程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同时,加大前期投入力度,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增强规划科学性,促进“多规合一”,依托“多规合一”和“一张图”,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沟通联动,确保水安全保障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红线等相关规划合理衔接。协调争取将规划重点水利项目用地划出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为项目建设预留空间,进一步加强水利项目用地等要素保障。
通过完善计量设施、确定初始水权、加强过程控制、鼓励水权流转等措施,夯实农村水价改革基础,统筹推进农村水价改革,完善农业用水奖励和补贴机制。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村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水价形成机制。
第三节 加大扶持,保障资金
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力度,及早筹划安排项目储备,加强前期工作质量管理,合理配置勘测设计资源,加快推进水利前期工作。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着力构建规划与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项目建设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保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优先把各项要素资源匹配给重点项目,精准化解项目前期审批、资金短缺、征地拆迁等主要矛盾,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民生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坚持多渠道筹措落实水利建设资金,用好政府债券资金,积极争取专项建设基金。盘活水利资源和资产,筹划成立水利投融资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用足用活水利发展金融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以参股控股、委托运营、整合改制、PPP、EOD等多种形式投入水利建设和运营管理。
第四节 健全机制,监督考核
强化目标指标监督考核,建立项目监督考核和行政问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稽察的力量,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考核力度,保障规划实施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建立规划刚性约束和目标考核制度,规划提出的重点指标、重要任务与重大项目应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规划实施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机制,对规划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实行跟踪监测分析,加强水安全有关指标统计与监测,强化相关重点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执行过程中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按规定程序对规划进行调整或修订,及时完善和调整相关目标任务和措施,提升规划的适应性。全面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和总结评估,将规划实施进展和绩效考核纳入各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河(湖)长制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五节 扩大宣传,公众参与
积极推进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进程,创新水利建设各个环节的公众参与方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引导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治水兴水合力,开展节水、爱水、护水志愿者专项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将百色水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充分运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微博、微信、微视以及客户端“三微一端”等传统和新媒体渠道手段,定期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开展百色水利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护水意识和水生态文明意识。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重大水污染事件等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制度,增强全社会应对水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附表1 “十四五”项目投资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