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4月22日,安徽省司法厅发布关于征询社会公众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征集时间自4月22日至5月22日。《办法(草案)》共7章46条,与《土壤污染防治法》章节对应,主要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规划、标准、详查和

首页> 环境修复> 土壤修复> 政策> 正文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征询社会公众意见!

2022-04-25 09:37 来源: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4月22日,安徽省司法厅发布关于征询社会公众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征集时间自4月22日至5月22日。《办法(草案)》共7章46条,与《土壤污染防治法》章节对应,主要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规划、标准、详查和监测,预防和保护,风险管控和修复,保障和监督等内容。

关于征询社会公众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了提高立法透明度,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扩大政府立法的公众参与,现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期望公众和有关单位积极发表修改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征询意见的起止时间:2022年4月22日至5月22日

二、提出意见的方式:

1.在本网页直接提交修改意见;

2.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合肥市蜀山区清溪路100号省司法厅立法三处(邮政编码230031);

3.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修改意见和建议发送至:835897509@qq.com。

安徽省司法厅

2022年4月22日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土壤污染防治以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基本原则】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制定落实有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等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统筹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辖区内农业投入品及其废弃物的监督管理等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第五条【部门职责】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林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信息共享】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需要会同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卫生健康、林业等部门建立土壤环境数据库,实行数据整合、动态更新与信息共享。

第二章 规划、标准、详查和监测

第七条【防治规划】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林业等部门,根据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土地用途、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和监测结果等,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应当明确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污染防控和治理修复措施等内容。

第八条【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省人民政府对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已作规定的,可以制定严于国家规定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对土壤环境背景含量偏高的区域,可以开展土壤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基准研究。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制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等技术规范。

第九条【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在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基础上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土壤污染区域、地块分布、面积、主要污染物及其对土壤、地下水、农产品影响。

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由农业农村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实施。

重点行业企业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条【土壤环境监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农用地地块进行重点监测。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等部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建设用地地块进行重点监测。

第三章 预防和保护

第十一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下列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时,应当衔接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明确对土壤以及地下水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的规划;

(三)工业、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相关专项规划;

(四)国家和省确定的其他规划。

第十二条【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情况,制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向社会公开,并适时更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事业单位,纳入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

(一)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危险废物经营等行业中应当纳入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企业;

(二)有色金属矿采选、石油开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三)年产生危险废物100吨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

(四)运营维护生活垃圾填埋场(含已封场的垃圾填埋场)或者焚烧厂的企业事业单位;

(五)三年内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地下水环境污染事件,或者因土壤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企业事业单位;

(六)其他根据有关规定纳入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的企事业单位。

第十三条【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防治义务】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并按年度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排放情况;

(二)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保证持续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

(三)按照监测规范要求,制定、实施自行监测方案,并将监测数据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前款规定的义务应当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测数据异常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查。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

第十四条【拆除活动土壤污染防治】企业事业单位拆除设施和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渗漏、污染物收集等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拆除设施和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应当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在拆除活动前十五个工作日内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县级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备案。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应当包括被拆除设施和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本情况,残留污染物清理、安全处置以及应急措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要求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防治要求等内容。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拆除活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对残留物料、污染物、污染设备设施进行安全处理,并做好拆除活动相关记录。拆除活动相关记录应当长期保存。

第十五条【矿产企业污染防治】各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矿产企业在开采、选矿、运输、仓储等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中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废气、废水、尾矿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矿产企业应当加强对废物贮存设施和废弃矿场的管理,采取防渗漏、封场、闭库、生态修复等措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第十六条【尾矿库污染防治】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尾矿库的安全管理,采取防渗漏、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建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等措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危库、险库、病库以及其他需要重点监管的尾矿库的运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监测和定期评估。

第十七条【特殊行业活动中土壤污染预防】输油管、储油罐、加油站的设计、建设和使用应当符合防腐蚀、防渗漏、防挥发等要求,设施的所有者、运营者应当对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新、改、扩建项目涉及地下储罐储存有毒有害物质的,应当在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将地下储罐的信息报设区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第十八条【废物回收利用土壤污染预防】从事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电池、车船、轮胎、塑料等回收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预防土壤污染的措施,不得采用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回收利用技术、工艺和有毒有害物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按照各自分工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站)污泥贮存和转运的监督管理。产生、运输、贮存、处理污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相关处理标准及技术规范对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禁止丢弃、遗撒污泥或者擅自倾倒、堆放污泥。

第十九条【塑料防尘网使用】施工工地使用塑料防尘网应当符合土壤污染防治要求,塑料防尘网使用结束后应当及时回收,不得在工地土壤中残留。鼓励使用有机环保、使用年限长的塑料防尘网。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工地塑料防尘网的使用和回收工作。

第二十条【农业投入品使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控制农药、兽药、化肥等的使用量。

第二十一条【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应当按照“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履行相应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义务。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可以协商确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义务的具体履行方式。农药经营者应当在其经营场所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不得拒收其销售农药的包装废弃物。农药使用者应当及时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并交回农药经营者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不得随意丢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对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活动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费用由相应的农药生产者和经营者承担;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不明确的,处理费用由县级人民政府财政列支。

第二十二条【畜禽养殖】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指导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防止畜禽养殖活动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从事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确定废物无害化处理方式和消纳场地。

第四章 风险管控和修复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三条【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包括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

经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需要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活动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制定风险管控和修复方案,明确管控标准、防治措施、修复目标,不得对土壤、地下水和周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污染地块的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方案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治理修复方案和治理修复效果评估报告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平台。报告主要内容应当通过当地政府网站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其中效果评估报告公开时间不少于两个月。

第二十四条【防范措施】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在实施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前,应当按照规定采取移除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等措施。

修复施工期间,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立公告牌,公开主要污染物、修复目标、施工时间等相关情况和环境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专业技术服务规范】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受委托从事前款活动的单位对其出具的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并按照约定对风险管控、修复、后期管理等活动结果负责。

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编制的单位及其隶属单位,不得参与同一地块的风险管控、修复项目施工;从事风险管控、修复项目的施工单位及其隶属单位,不得参与同一地块的风险管控、修复效果评估。

从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工作的单位及其隶属单位,不得参与同一地块的风险管控、修复效果评估工作。

第二十六条【修复工程污染防范】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确需转运污染土壤的,修复施工单位应当制定转运清单,将运输时间、运输方式、运输路线、运输数量、运输去向及最终处置措施等经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签字确认后,向所在地和接收地设区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跨省转运的按有关规定办理。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要对转运清单留存备查。污染土壤接收单位,应当如实记录污染土壤的数量、处理方式,做到处理过程可追溯,避免二次污染。

转运的污染土壤属于危险废物的,修复施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处理。

第二十七条【土壤污染责任人义务】土壤污染责任人负有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义务。土壤污染责任人无法认定的,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第二十八条【风险管控、修复费用承担】因实施或者组织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所支出的费用,由土壤污染责任人承担。

土壤污染责任人变更的,由变更后承继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履行相关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义务并承担相关费用。

第二节 农用地

第二十九条【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落实国家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部门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部门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农产品质量情况和相关标准,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划分结果逐级报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部门,并由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部门报省人民政府审定。

第三十条【优先保护类农用地管控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已经建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责令限期关闭拆除。

第三十一条【安全利用类农用地管控措施】对安全利用类农用地地块,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部门应当结合主要作物品种、水资源条件和种植习惯等情况,制定并实施安全利用方案。

安全利用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农艺调控、替代种植、轮作、间作;

(二)按照规定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

(三)调整优化相关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四)阻断或者减少相关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作物可食部分;

(五)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六)对需要采取治理与修复工程措施的安全利用类耕地,应当优先采取不影响农业生产、不降低土壤生产功能的生物修复措施,或辅助采取物理、化学治理与修复措施;

(七)其他风险管控措施。

第三十二条【严格管控类农用地管控措施】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部门应当采取下列风险管控措施:

(一)提出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

(三)阻断相关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块;

(四)对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五)对需要采取治理与修复工程措施的严格管控类耕地,应当优先采取不影响农业生产、不降低土壤生产功能的生物修复措施,或者辅助采取物理、化学治理与修复措施;

(六)其他风险管控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采取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退耕还湿、轮作休耕等风险管控措施,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第三节 建设用地

第三十三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由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部门制定,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并根据风险管控、修复情况适时更新。

第三十四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设用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规定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一)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监测和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

(二)用途拟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

(三)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的用途变更或者其土地使用权拟收回、转让的。

建设用地涉及拆除活动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原则上应在拆除活动之后进行;确需保留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设备的,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当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组织评审。

第三十五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表明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并将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报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部门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组织评审,及时将需要实施风险管控、修复的地块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并定期向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

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第三十六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的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及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方案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修复措施。风险管控、修复措施应当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内容。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部门对风险管控、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组织评审。

第三十七条【后期管理】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需要实施后期管理的,效果评估报告应当提出管理要求,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要求实施后期管理,编制后期管理计划,并报送设区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后期管理计划应当包含实施主体、环境监测计划、运行与维护措施、制度控制措施、应急预案、资金保障计划等内容。

第三十八条【风险管控、修复不达标地块管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修复不达标的,自然资源部门不得办理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用地出让和转让、建设工程规划手续;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手续;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

第三十九条【建设区域污染土壤处理场所】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部门根据需要规划设立区域污染土壤处理场所,集中处理全省污染土壤。区域污染土壤处理场所由规划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组织建设。

第五章 保障和监督

第四十条【保障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有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经济政策和措施。

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

省人民政府设立省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主要用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无法认定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以及其他事项。

第四十一条【约谈】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土壤污染问题突出、防治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约谈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求其采取措施及时整改。约谈整改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二条【环境损害责任认定】造成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并对受到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赔偿;拒不修复或者生态环境不能修复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或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或者符合条件的组织可以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污染土壤环境、破坏土壤生态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磋商,磋商未达成一致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法律责任一】各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普查、详查、调查的;

(二)未依法制定、公开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的;

(三)违法办理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用地出让和转让、建设工程规划、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

(四)在组织评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效果评估报告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

第四十四条【法律责任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五条【法律责任三】污染土壤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关于《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一、立法必要性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相继出台或修订,我省也相应先后修订了《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实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办法》等,对土壤污染防治法工作作出新的、具体要求。我省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省份之一,既是国家产粮大省,又是铜等有色金属主要产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尤其重要和迫切。特别是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存在着机制不健全、部门联动机制不够、配套政策不完善、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信息公开不充分等问题。为此,结合实际,制定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对于解决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改善,非常必要。

二、主要内容

《办法(草案)》共7章46条,与《土壤污染防治法》章节对应,主要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规划、标准、详查和监测,预防和保护,风险管控和修复,保障和监督等内容。

(一)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以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职责。

(二)关于防治规划、标准与技术规范、详查和监测。对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土壤污染状况开展详查、土壤环境开展监测作出规定。

(三)关于土壤污染的预防和保护。对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单位、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如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生产经营,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活动,企业事业单位搬迁拆除活动,矿产资源开发、尾矿库经营管理,输油管、储油罐、加油站建设使用等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污染预防作出规定。

(四)关于土壤污染的风险管控和修复。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作出规定。农用地实行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制度,细化了管控措施。对建设用地实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细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等规定。对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及责任承担进行了细化。

(五)关于保障和监督。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有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经济政策和措施,省人民政府设立省土壤污染防治基金,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规定了约谈制度,由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等约谈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如何承担责任作出规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