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山东省东营市政府印发《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旨在实现与国家水网、省级水网有机衔接,全面增强全市供水保障能力、防洪排水能力、水系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和智慧水务调控能力。规划分别明确了2025年、2035年供水保障、防洪排水、水系生态、智慧水务4大类12项指标。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

首页> 水处理> 智慧水务> 政策> 正文

山东省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2022-04-13 10:33 来源: 北极星水处理网

4月2日,山东省东营市政府印发《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旨在实现与国家水网、省级水网有机衔接,全面增强全市供水保障能力、防洪排水能力、水系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和智慧水务调控能力。

规划分别明确了2025年、2035年供水保障、防洪排水、水系生态、智慧水务4大类12项指标。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供水保障、防洪排水体系为主线,以骨干河道和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骨架,以河湖水系连通和灌排渠系为脉络,以重点调蓄水库为节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调控为手段,统筹供水保障、防洪排水、水系生态、智慧水务,形成“一轴两区、多库连通、五横七纵、河湿相融”的总体布局,打造“一网多功能”的东营市现代水网。“一网”即东营市一体化现代水网,“多功能”即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为主的供水保障功能、以完善防洪排水体系为主的防洪排水功能、以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为主的水系生态功能、以提升数字化智慧化调控能力为主的智慧水务功能等。

规划对现代水网建设的四项重点任务进行了明确。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主要是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推进重点调蓄工程建设、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推进城乡供水改造提升工程。二是完善防洪排水体系,提升防洪排水能力,主要是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防潮体系建设、城镇排水体系建设和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三是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是强化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水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下水保护与治理。四是加强智慧水务建设,提升数字化智慧化调控能力,主要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根基,以数字孪生平台为主干,以业务应用系统为核心,打造以水资源管理与调配、防洪排涝为主,集水务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河湖长制、节水管理、水行政执法、水务监督、城乡供排水、水系生态和水权交易等于一体的“2+8”智慧水务系统平台。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通知(东政字〔2022〕1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为加快推进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实现与国家水网、省级水网有机衔接,推动全市新阶段水务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全市供水保障能力、防洪排水能力、水系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和智慧水务调控能力,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近期2021-2025年,远期2026-203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以落实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作为现代水网建设的总牵引,定位东营市现代水网发展基础,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防洪排水体系、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提升数字化智慧化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东营市现代水网,为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节水优先,空间均衡。充分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坚持先节水后调水,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充分挖掘缺水地区节水潜力,全面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相协调。统筹利用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等多种水资源,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匹配。

2.民生为主,支撑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水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供水、防洪、排水、水生态等问题,不断提高现代水网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3.一网多效,统筹推进。坚持系统化、协同化、绿色化、智能化定位,突出水网在城市供水、防洪排水、水系生态、水务智慧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统筹推进,实现全市水务“一张网”。

4.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立足东营市水资源禀赋特点、水环境条件、水系生态基础,推进河湖湿地连通,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彰显国际湿地城市特色。

5.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创新现代水网建设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大力推进现代水网工程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建设,加强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相融合,提升现代水网科技和智慧化水平。

(三)规划目标。加快构建市县两级水网,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防洪排水能力显著增强,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智慧水务体系基本建立,公众满意度、幸福感逐步提升。

——供水保障。到2025年,新增雨洪水拦蓄能力2000万立方米,新增水库蓄水能力3658万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3.7亿立方米以内,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6900万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3,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85%以内。到2035年,新增雨洪水拦蓄能力3000万立方米,新增水库蓄水能力5618万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5.9亿立方米以内,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2000万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0%以内。

——防洪排水。到2025年,中心城区防潮堤防潮标准不低于50年一遇;中心城区、各县区主要河道防洪标准分别达到100年一遇、20年一遇,堤防达标率提高到93%;中心城区、各县区建成区排涝标准分别达到50年一遇、20年一遇。到2035年,中心城区防潮堤防潮标准稳定在50年一遇;中心城区、各县区主要河道防洪标准分别稳定在100年一遇、20年一遇,堤防达标率提高到95%;中心城区、各县区建成区排涝标准分别稳定在50年一遇、20年一遇。

——水系生态。实现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管理,重点河湖及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到2025年,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9.43%以上,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达到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率达到55%以上,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行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以下简称“两清零一提标”)全部完成。到2035年,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9.52%以上,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智慧水务。实现水务一张图“三维化”,建设重点河湖精细三维模型及重点工程BIM模型;各项水务基础监测设施体系建设完善,打造水务智能业务应用平台和管理平台。到2025年,重点水务工程数字化率达到90%。到2035年,重点水务工程数字化率达到95%以上。

1.png

2.png

注:1.新增雨洪水拦蓄能力是指河道拦河闸(坝)拦蓄能力。

2.新增水库蓄水能力是指新建水库、扩建水库后的新增水库库容量。

3.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山东省批准下达目标为准。

4.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是指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V类,满足河道生态景观用水比例。

5.非常规水利用量是指再生水、海水淡化的年用水量。

6.城乡供水一体化率是指城镇和农村实现“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供水体系所占比例。

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田间农作物净用水量与引水口取水量的比值。

8.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是指城乡供水水厂至用水户之间的管网输水损失比例。

9.堤防达标率是指5级及以上堤防长度中达标堤防长度占比。

10.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水量)保障重点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水量)保障目标实现比例。

11.水土保持率是指全市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12.重点水务工程数字化率是指南水北调工程、15座大中型水库、26个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中小河流、大中型灌区和城市供排水工程等重点水务工程实现数字化的比例。

13.指标带[]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累计数。

二、总体布局

东营市现代水网是国家骨干水网和山东省级水网的延伸,根据全市自然河湖分布、水资源禀赋、国民经济布局、现有水务工程等情况,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供水保障、防洪排水体系为主线,以骨干河道和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骨架,以河湖水系连通和灌排渠系为脉络,以重点调蓄水库为节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调控为手段,统筹供水保障、防洪排水、水系生态、智慧水务,形成“一轴两区、多库连通、五横七纵、河湿相融”的市级水网总体布局。

“一轴两区”是指依托南水北调、引黄济青、黄水东调等重大引调水工程,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城乡供水等工程建设,形成以黄河为供水主轴、以输水干渠为大动脉的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两个城乡供水和灌区农业供水格局,是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骨架。

“多库连通”是指通过“广南水库-广北水库-纯化水库-耿井水库-辛安水库、孤东水库-孤北水库、高店水库-淄河水库-南堤水库”等多座水库的联合调度,实现区域水源调蓄节点的互连互通、互济互补。

“五横七纵”是指通过对黄河以南小岛河、永丰河、广利河、支脉河、小清河等5条东西向,黄河以北潮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挑河、刁口河、神仙沟等7条南北向独流入海河道及其支流的治理,构建全市防洪排水的主动脉。

“河湿相融”是指依托现有河道湿地,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湿地河流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两清零一提标”等工程,构建河湿相融、人水和谐的东营特色水系生态体系。

通过以上总体布局,打造“一网多功能”的东营市现代水网。“一网”即东营市一体化现代水网,“多功能”即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为主的供水保障功能、以完善防洪排水体系为主的防洪排水功能、以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为主的水系生态功能、以提升数字化智慧化调控能力为主的智慧水务功能等。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针对全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点,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的原则,积极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调蓄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和城乡供水提升工程,以输水干渠为大动脉,以“一轴两区、多库连通”为总体布局,构建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五水联调”的多源互通互济供水保障体系。

(一)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坚持先节水后调水,谋划实施南水北调中心城区供水单元北分水口提水泵站等工程,高店水库、淄河水库及南堤水库连通等南部重点水源工程及东水源二线等北部供水工程,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加快形成战略性输水通道,增强区域间水资源调配能力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促进人口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优化调整。

1.南水北调工程。

(1)实施南水北调中心城区供水单元北分水口提水泵站工程,拆除现有北分水口自流闸,重建闸泵结合式提水泵站,设计流量13立方米/秒;在南水北调干渠群众沟处建设1处引水闸,提高长江水引水能力。

(2)推进实施南水北调向北延伸工程,以广南水库作为调蓄水库,向北延伸长江水供水路线,向广北、胜利、永镇水库进行供水,实现黄河以南区域长江水全覆盖。

(3)论证实施长江水北调工程,在南水北调南分水口北侧新建提水泵站,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改造支沟12.0千米,实现闫家泵站调用长江水,进行长江水与黄河水水源置换,满足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4)论证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根据国家、省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论证实施,适时开展市内配套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利用全市南水北调一期2.0亿立方米、二期新增1.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指标,保障区域用水需求。

2.南部重点水源工程。

(1)实施广南水库与两管线连通工程(泵站部分),建设广南水库泵站1座,设计规模20万立方米/天,实现广南水库与两管线连通,提高中心城区供水保障能力。

(2)实施高店水库、淄河水库及南堤水库连通工程,通过提水泵站、输水管线等项目建设,将高店水库、淄河水库及南堤水库等3座水库连通,实现广饶县境内水源工程整体串联和互济互补,提高重点工业用水保证率。

3.北部供水工程。

(1)实施利津县南部水源连通工程,铺设庄科水库至利津水厂、滨南水厂原水管线,完善城区工业用水专用管线,提高黄河以北西南部供水保障能力。

(2)推进实施黄河刁口河治理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通过引黄闸改建、河道疏浚、建筑物配套等措施,提高刁口河输水能力,优化黄河以北东北部水资源配置格局。

(3)依托刁口河,论证实施河口东水源二线工程、东水西调工程、北水源工程,疏挖、建设输水渠道44.91千米,建设20立方米/秒引黄泵站1座,配套建筑物24座,解决黄河以北中西部引水困难问题。

(二)推进重点调蓄工程建设。充分挖掘现有调蓄工程供水潜力,在实施重点中小型水库改造提升、除险加固的基础上,新建小型水源、河道拦河闸(坝)、再生水厂和海水淡化厂,新增水源工程调蓄能力,提高雨洪水、再生水、海水淡化等水源利用能力,全面提高全市供水保障能力。

1.重点水库改造提升工程。

(1)推进实施孤北、广北、广南、永镇、胜利、耿井等6座重点水库改造提升工程,新增水库蓄水能力1900万立方米。

(2)实施孤东、孤河、汀罗、一村等4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消除水库安全隐患。

2.小型水源建设工程。

(1)实施海星、东方等8处小型水源建设工程。

(2)实施陈北、南堤等8处小型水源改造提升工程。

(3)实施南郊、南楼等1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新增水库蓄水能力3718万立方米。

3.雨洪水拦蓄工程。

(1)实施淄河下游拦河闸(坝)、沾利河奇古拦河闸等13座中小河流拦河闸坝工程,新增雨洪水拦蓄能力2000万立方米。

(2)实施黄三角农高区支脉河拦蓄闸建设工程,新增雨洪水拦蓄能力1000万立方米。

4.非常规水水源工程。

(1)实施东营市海水淡化试点工程,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依托大唐东营水岛海水淡化项目、蓝岛海水淡化项目等工程,近期海水淡化规模11万吨/天,远期20万吨/天。

(2)实施东营市再生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再生水厂,配套供水管线等设施,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三)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改善区域灌排体系,提升干、支渠衬砌率,降低输水沿途损耗,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和节水能力。2025年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43,2035年提高至0.65。

1.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对王庄、麻湾、胜利、东水源等9处大中型灌区进行灌溉水源、渠系工程、灌排泵站等现代化改造,衬砌渠道260.78千米,清淤改造排沟、渠道264.72千米,配套改造相关设施,加强计量监测设施与信息化建设,构建现代化灌区。

2.实施黄河南展宽区灌溉工程。通过实施输配水工程、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信息化工程,改善灌溉面积14.35万亩,提升区域灌排体系,建设高效一体的现代化灌溉片区。

(四)加快推进城乡供水改造提升工程。实施城乡供水改造提升工程,2025年全市饮用水“深度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供水集中率稳定在10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至7.85%以下,2035年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0%以内。

1.实施城乡供水改造提升工程。新建中心城东城北部水厂、耿井工业水厂、利津县南部水厂、黄三角农高区水厂等4座水厂,提升改造南郊、河口等16座水厂,维修改造城乡供水管网506.79千米,2025年新增供水能力4015万立方米/年,2035年新增供水能力12410万立方米/年。

2.实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改造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和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配套智能水表、阀门、自动化监控及控制系统,更新改造管网2117.0千米,补齐供水工程老化及跑冒滴漏短板。

3.png

四、完善防洪排水体系,提升防洪排水能力

以防洪安全、防潮安全、排水安全为目标,坚持防汛抗旱并举、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防灾与减灾相结合,推进防洪排涝防潮体系建设,构建“五横七纵”的防洪排水体系。按照“上分、中疏、下排”的原则,持续推进各县区建成区、重点乡镇、重点工业园区排水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政排水设施源头分流作用、水系湿地中部疏通能力和河流末端排水能力,构建上下通畅的城镇排水体系。

(一)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1.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对广利河、溢洪河等23条河流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改造配套建筑物,减轻河道淤积萎缩,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恢复河道行洪、排涝能力,解决洪水出路不畅问题。

2.论证实施溢洪河分洪工程。自六干排汇入后进行分流,经德州路水系、东八路湿地与永丰河交汇后入海,缓解中心城区防洪压力。

3.实施农田涝洼地治理工程。新建支脉河、小清河等河道农田强排泵站,实施潮河、草桥沟东干流等涝洼地治理工程,提升区域排涝能力。

4.积极推进刁口河2000立方米/秒过流能力方案研究论证,争取纳入国家《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构建“清水沟、刁口河”一主一辅双流路入海格局。

(二)防潮体系建设。结合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推进实施沿海防潮体系生态防护工程,建设沿海生态海堤103.3千米,其中新建沿海海堤52.88千米,回水堤50.42千米,配套挡潮闸4座、引水闸4座、排水闸8座、桥梁1座。推进现有防潮堤提标改造,加大沿海明海闸、明港闸等挡潮闸常态化隐患排查力度,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沿海防潮能力。

(三)城镇排水体系建设。通过积水点改造、雨水管网及泵站改造、设置雨水直排口、水系贯通等措施,巩固提升中心城无内涝城市建设成果,持续开展县区建成区、重点乡镇、重点工业园区排水体系建设,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成灾、暴雨保安全”的目标。

1.巩固提升中心城无内涝城市建设成果。建设完善新建小区、道路排水体系,对已完成的无内涝体系建设工程及城区防洪排涝河道水位、流量等信息进行监测,通过系统化、信息化管理,实现排涝体系联合调度运行,中心城区排涝标准稳定达到50年一遇。

2.推进实施县区排涝能力工程建设。通过实施县区建成区排水管网综合提升改造、排水泵站综合提升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积水点改造、水系贯通等工程,提高区域排涝能力,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3.逐步开展重点乡镇、工业园区排涝能力建设工程。逐步推进史口、胜坨、大王等重点乡镇,河口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工业园区排涝能力建设,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四)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结合现有防御预案方案,落实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巡查、防护、隐患排查制度和安全操作技术规范,建立全城区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等水体“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根据气象预警信息科学合理做好河湖、水库、排水管网、调蓄设施的防洪调度工作。完善城市防汛应急预案,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在城市防洪排涝特别是超标准降雨应对中的工作任务、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从实战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防汛应急演练,做到“拉得出、用得上、战得胜”。强化城市防汛应急物资储备,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的水旱灾害物资仓库,配备消防、温控等设备。

1.png2.png

五、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突出保护优先、节水优先,充分利用雨洪水、中水、灌溉尾水补充生态水源,实施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水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下水保护与治理等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构建水系连通、河湿相融、人水和谐的东营特色水系生态体系。

(一)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实施黄河刁口河故道生态修复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实施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东营市槐林、柽柳林灌溉补水工程,河流生态修复及绿色廊道建设工程,进一步保护与修复现有生态环境。推进东八路生态湿地、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等10处湿地建设工程,加快湿地涵养修复。实施五六干合排、新广蒲河、溢洪河等14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纵深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力争2023年完成全域92条(处)美丽幸福河湖创建总目标。对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主要渠道持续开展绿化林带与生态护岸建设,近期完成永丰河、太平河等10条河道建设任务,远期对10条河渠进行生态廊道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二)城乡水生态修复治理。实施中心城河湖湿地连通及入海河流水质提升工程,2023年基本实现河湖湿地连通,中心城入海河流水质逐步提升至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标准,提高湿地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实施县区建成区水系连通工程,提升河流水系水质。实施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近期重点完成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广饶县建设任务,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综合治水示范样板。持续开展县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改造、修复村内现状污水收集系统,通过纳入市政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站及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拉运等方式,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率达到55%以上。推进“两清零一提标”工程,东营区、垦利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河口区、广饶县、利津县2024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不断提升监督管理和综合防治效果。采取造林种草、蓄水保土等措施,实施河口区马新河、义和镇黄河故道、孤岛片等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推进实施东营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十四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千米,远期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千米。

(四)地下水保护与治理。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行为,配合国家、省部署安排,适时开展地下水超采区重新划定工作,及时调整制定地下水超采综合整治方案,采取封停超采区地下水取水井、水源置换、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措施,完成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任务。

六、加强智慧水务建设,提升数字化智慧化调控能力

在现有智慧水务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水务一张图“三维化”,建设重点河湖精细三维模型以及重点工程BIM模型,持续推进各项水务基础监测设施体系工程建设,打造水务智能业务应用平台和管理平台,逐步完成各项子系统分步建设,构建“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智慧水务体系。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根基,以数字孪生平台为主干,以业务应用系统为核心,打造以水资源管理与调配、防洪排涝为主,集水务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河湖长制、节水管理、水行政执法、水务监督、城乡供排水、水系生态和水权交易等于一体的“2+8”智慧水务系统平台。基于数字孪生提供的算据、算法、算力“三算”支撑,在供水保障、防洪排水、水系生态等涉水重点工作领域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

近期重点打造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河湖长制及河湖管理、水行政执法管理等4项系统,完成配套监测设备改造及智慧模拟中台系统化全方位提升,配套建设县区综合管理平台;2035年以前逐步完善提升其他子系统,全面构建全市智慧水务体系。

3.png

七、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严格审批取水许可管理,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强度控制,细化计划用水管理。实施城镇节水降损、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加强各行业各领域节水。强化监督考核,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持续培育节水示范载体,健全节水长效机制。

(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1.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单位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具体责任,健全完善市、县用水总量和效率管控指标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经济社会用水总量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2.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建立全市取水许可管理系统,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户统一登记在册,并进行分区分级管理,实施取水许可动态核查。

(二)严格用水强度控制。

1.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严格指标管控、过程管控,强化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行业发展规划,必须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2.细化计划用水管理。逐步完善全市用水户名录,严格计划用水量的核定和审批,到2025年,实现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非居民用水户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年用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全部纳入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

(三)加强各行业各领域节水。

1.实施城镇节水降损。实行供水分区计量管理,制定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和技术方案,进一步降低管网漏损率。持续推进节水型器具普及,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推广使用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优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

2.实施工业节水减排。建立工业增量用水准入制度,明确行业准入定额,严控新上高耗水工业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低耗水、高效益产业发展。倒逼存量高耗水行业转型升级,制定高耗水工业企业重点监控清单,明确新鲜用水消减计划。对重点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推进园区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开展零排放示范工程建设,建立企业节水评价与信用制度。

3.实施农业节水增效。结合农业抗旱节水工程建设,推进骨干渠道衬砌及配套建筑节水改造。加快实施田间灌排工程配套改造,适宜地区发展低压管道灌溉,其他具备沉沙条件的区域推广喷灌、微喷灌及滴灌技术,大力发展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

(四)健全节水长效机制。

1.强化监督考核。将节水评价开展情况作为市对县区及功能区监督检查重要内容,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

2.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贯彻落实《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充分发挥市节约用水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召开节水联席会议,强化部门间沟通协作,合力推动节约用水年度重点任务落实。

3.持续培育节水示范载体。持续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东营区、利津县2022年完成创建并通过验收;支持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节水标杆园区,曹店灌区建成省级节水标杆灌区;开展节水标杆培育遴选工作,在全市灌区、企业、工业园区、公共机构培育遴选一批节水标杆单位,示范带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

4.建立水权水市场交易平台。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水权交易流转方式,允许通过水权交易满足新增合理用水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增量水权交易制度,增量用水户以长江水价利用黄河水,水权出让方以黄河水价等量转换利用长江水,解决调水工程成本高、现有用户承受能力弱等问题。选择典型供水企业,配套建设长江水处理工艺,作为示范试点先行实施。

八、推进东营市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需求,结合省级骨干水网布局,统筹规划市县水网建设,推动水网安全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东营市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推进安全发展。以供水保障、防洪排水、水系生态、智慧水务等风险防控为重点,在水网体系建设过程中,统一安全策略、管理与防御标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在水网运行维护体系建设方面,健全运行维护机构,落实运行维护经费,完善运行维护技术手段。在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共享相关标准规范编制、修编。提升水网监测、监控及预警能力,加强区域水网监督与保护,推进水网安全发展。

(二)推动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采取生态友好型建设方案、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因地制宜对已建设水网工程实施生态化改造,加强水网生态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水生生物多样性。

(三)统筹融合发展。推动不同层级水网协同共享,强化市县水网与省级骨干水网互联互通,有序推进市县水网协同融合。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内河航运、交通、城市发展、能源产业布局等协同共享。

(四)完善体制机制。探索整合现状各供水公司,组建市水务集团,将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和再生水纳入水务集团统一管理。建立“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检测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监管、专业机构(专家)指导评估”有机融合的“五级”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系统构建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标准体系。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水务发展工作的领导,统筹推动全市水网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协调督导,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各县区(市属开发区)党委、政府(党工委、管委会)对本辖区水网建设工作负总责,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合力推进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

(二)突出规划引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发挥市级规划引领约束作用,指导各县区、市属开发区编制区域水网规划,注重与市级水网规划有机衔接,确保发展方向、目标指标、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统一、有序推进。

(三)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现代水网建设项目土地、资金、环境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各级水网建设规划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预留水务基础设施发展空间,保障现代水网建设顺利实施。

(四)加强科技支撑。科学开展水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运用系统论、网络技术等理论方法,提高水网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设施工、联合调度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加快水务科技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务科研机构科研能力,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提高重大水务工程智能化管理和决策水平。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