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六安生态环境局就《六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文字解读,详情如下:
为更好宣传六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现将文件背景、起草过程、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相关事项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及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深厚氛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意识、主体意识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注环保、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日益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发展的定位要求和建设“美好安徽”的关键时期。对于六安而言,未来五年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又是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考验期。为了更好服务全市绿色发展大局,编制《六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意义重大。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2020年10月,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部署《规划》前期工作,形成六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方案。2020年12月-2021年6月,完成《规划》初稿编制并经单位内部、县区生态环境分局三次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2021年9月,经多次系统内部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各县区政府、市直相关单位意见,2021年11月,市生态环境局召开《规划》编制座谈会,从规划内容、指标体系、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并修改完善。2021年12月17日,《规划》通过司法局法治审核后,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四、工作目标
《规划》主要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成效,提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编制规划基准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总结了我市“十三五”期间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监管、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提出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更加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逐步形成“绿色、共享、高效、低耗”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根据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从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4个维度,设置了17项主要指标。
(三)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全市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三大措施。一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促进绿色转型发展。二是完善低碳管理制度,编制《六安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消费模式。强化环境管理责任,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最终形成多元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
(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五项措施。一是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做好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推动PM2.5浓度持续下降,力争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依托大气网格化监测系统,推进施工、道路、堆场扬尘污染控制。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对排放超标企业开展限期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行动,完善饮用水水源预警监测自动站建设和运行管理。实施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持续深化水污染治理。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分类管控和集中处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在重点入河排污口实现数字化自动监控,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推进城市智慧“水管家”工作,进一步推进城市涉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涉水监管水平规范化、涉水行业高效运行长效化。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管,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二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面源监测网络,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四是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环境健康和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提升环境风险防控基础能力。持续推进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风险防控工作,提升废物利用、处置和监管水平。五是协同促进长三角环境共同保护,实现生态系统协同共保、环境污染协同共治、监管机制协同共建。
(五)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本章提出了为实现《规划》各项任务所需要建立的保障机制。主要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环保投入,强化人才建设等内容。
五、修订主要内容
“十四五”时期,PM2.5和O3协同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空气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地表水劣Ⅴ类全面“清零”,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三线一单”管控作用全面发挥,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六、创新举措
《规划》的指标设置充分衔接了省“十四五”规划成果,充分考虑我市实际,注重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导向性和可监测、可考核,提出了由17项主要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规划》指标设置上,统筹考虑水、土壤、大气、固废等环境要素,更加注重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和高水平生态保护修复,围绕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四个重点领域设置17项指标。
二是突出延续性和创新性。17项指标中有部分指标是“十三五”规划沿用的指标,新增加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降低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非化石能源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放射源事故发生率、生态质量指数等指标,突出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方向和新要求。
三是突出引导和约束。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预期性重点突出引导性,指期望的发展目标;约束性指标更多反应工作刚性要求,具有强制力。《规划》设置的17项指标中,有11项是预期性指标,6项为约束性指标。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从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评估督导、落实资金保障、强化人才支撑、加强社会监督五个方面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形成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的强大合力。
原标题:文字解读:六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