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宁发布《西宁市“十四五”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市环卫设施建设、环卫装备购置总投资约27.45亿元,其中大型环卫设施建设投资约26.2亿元,各型环卫作业装备购置投资约1.25亿元。详情如下:西宁市“十四五”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前言“十四五

首页> 固废处理> 垃圾处理> 餐厨垃圾> 政策> 正文

西宁市“十四五”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附项目)

2022-02-17 11:07 来源: 北极星环卫网

日前,西宁发布《西宁市“十四五”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市环卫设施建设、环卫装备购置总投资约27.45亿元,其中大型环卫设施建设投资约26.2亿元,各型环卫作业装备购置投资约1.25亿元。

详情如下:

西宁市“十四五”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是推进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和城市安全运转的基本保障。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城市环卫基础设施体系,对于确保西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共西宁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的通知》等精神,市城管局委托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研究编制了《西宁市“十四五”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在总结“十三五”时期西宁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提出“十四五”环卫基础设施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并提出规划建设任务,促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力量。

本规划适用于西宁市所属城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形势展望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西宁市持续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强环卫设施支撑能力,全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环卫设施建设与改造稳步推进,环卫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清洁西宁”广受赞誉,成为全国首个“无废城市”省会试点,继“凉爽”“夏都”之后,“干净”成为西宁又一靓丽名片。

1.环卫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十三五”期间,西宁市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日趋合理,建设数量增速较快,新(改)建公厕261座,公厕新增率为22%,公厕总数达到690座(其中直管公厕347座、社管公厕343座);新(改)建垃圾中转站72座,城区内共建有垃圾中转站106座,中转站由传统地埋式、航吊式逐步更新为水平压缩式、旋转压缩式和垂直压缩式,提升了中转站垃圾转运能力;不断推动环卫作业装备更新升级,新增生活垃圾压缩车、洗扫车、高压清洗车、扫雪车等新型环卫车辆202辆(其中新能源车辆73辆),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24辆,环卫作业车辆近910辆,环卫车辆更新率达到29%;环卫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前端收集运输能力大幅提高,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由75%提高到90%以上;结合国家建设公租房、保障房政策,为环卫职工提供416套环卫公租房(公寓),市区内共设置早(午)餐配送点36处,环卫职工休息点119个,城市环卫保障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2.垃圾分类体系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原则,紧抓体系建设、标准制定、设施完善、宣传引导等关键环节,先后制定出台《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已纳入青海省地方标准)《西宁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收集设施设置指引》等制度标准,编制《西宁市“十四五”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为生活垃圾分类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全市共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位6000余处,在12个小区开展强制干湿分离试点工作。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累计30.4万户,达标占比95%;2020年,位列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46个城市排名第二档第14名,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3.城市垃圾处理能力大幅增强

“十三五”期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95.7%提升到100%;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显著提高,每年7万余吨餐厨(厨余)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置,290万立方沼气、1000吨生物油脂被综合利用,餐厨垃圾处置“西宁模式”持续在全国领跑;建成城中区西大沟和城北区松家沟建筑垃圾消纳场、沈家沟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免烧砖生产线,年消化建筑垃圾约10万余吨,生产各类免烧砖近3000万片,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零突破”;建成日处理能力255吨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无害化处置设施,现已累计无害化处理垃圾渗滤液10万余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全省率先建成沈家沟、尹家沟、水槽沟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沼气)发电项目,累计发电9000万千瓦时,有效处置填埋气60230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量80万吨,生活垃圾填埋场实现“废气”的全收集全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启动实施建设日处理3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曹家沟(大狼沟)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建设,逐步构建“焚烧发电为主、应急填埋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4.垃圾收运模式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西宁市重塑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相继出台了《关于施行城市生活垃圾夜间收集运输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施行生活垃圾夜间无害化处置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施行餐厨垃圾夜间收运处置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自2020年6月1日起,将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时间调整为19:00至次日7:00,将餐厨垃圾收运时间、生活垃圾填埋时间调整为21:00至次日7:00,“黑白颠倒”重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每晚清运生活垃圾1300余吨,做到垃圾不过夜、不积存,有效减少蚊蝇和病菌滋生,为城市有序运行让渡空间时间。

5.清扫保洁质量显著提高

“十三五”期间,对2417.36万平方米城市主次干道建立了道路清洗作业机制,持续推进“路见本色”行动,对照精细化作业标准加强机械化清(洗)扫作业,城市主城区(不含湟中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以上;结合季节气候特点,发起“全城清洗”行动,采用“人工+机冲+机吸+机洗”模式,对重点路段、人行道和交通护栏、果皮箱、雨(污)水井口、公交站亭(牌)、花坛座椅等城市家具进行循环清洗,年均清洗道路752.8万平方米、店招标牌3000余处,人行道、车行道护栏10万余米,清理雨(污)水井2600余次(处),公交站亭(牌)500余次(处),电力通讯设施800余个,花坛座椅800余个,标识标牌500余个,对垃圾收集容器、环卫车辆、垃圾转运站等环卫基础设施实施不间断清洗,确保环卫作业无死角。

6.环卫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

“十三五”期间,积极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营和垃圾处理运营管理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管干分离,提升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坚持以市场化促进专业化、以专业化促进精细化,指导成立西宁市环境卫生行业协会,城市道路环卫作业市场化率达到43.8%;启动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改革,遵循“谁产出、谁付费”和“应收尽收”原则,对全市生活垃圾收费标准、收费成本进行测定,通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方式改革,吸引更多社会资源进入环卫作业和生活垃圾处理领域,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卫作业、垃圾收运处置精细化水平。

7.环卫作业技术标准更加健全

“十三五”期间,以市容环境卫生提质升级为目标,立足实情,相继制定《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西宁市城市容貌标准》《西宁市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质量标准》(上述三项标准已纳入青海省地方标准)《西宁市城市道路环卫机械化作业标准》《西宁市城市道路扫雪除冰作业技术规定》等标准规范,为推进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奠定了基础;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第一时间出台《西宁市环卫行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性消毒工作指引》《西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厕所消毒规范化操作指引》(第一、二版)《西宁市环卫行业废弃口罩收运消杀作业九步法》等操作规范(指引);出台《西宁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监督管理规定》等5项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气”无害化处置地方监管标准及相关问责机制,为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监管提供规范标准和科学依据,填补了生活垃圾处理监管领域的空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西宁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环卫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环卫设施建设依然存在短板

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环卫工人休息室、环卫停车场等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选址难、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不均衡,服务功能不完善,建设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距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垃圾焚烧发电处理技术、高温热解、低温焖烧等中小型焚烧处理技术受处理规模、排放标准等技术限制,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条件;全市垃圾分拣中心仍是空白。现阶段垃圾运输处理仍以传统车辆运输、卫生填埋为主,缺乏技术先进的中段运输、终端处理设施;随着垃圾直运与梯次转运相结合的生活垃圾运输模式的逐步推行,现有小吨位垃圾转运车辆和小型垃圾中转站将不能满足未来需求;未来环卫作业服务保障范围的逐步拓展,大件垃圾收运车辆等特种环卫作业保障车辆不足问题将日益凸显;受采购价格、全周期使用成本及车辆动力系统等固有条件的制约影响,环卫作业车辆仍以传统能源车型为主,新能源车辆占比较低。

2.环卫保障精细化作业水平仍需加强

受区域发展水平制约,各区对道路清扫保洁投入差异较大,造成道路清扫作业能力不均衡,使得清扫保洁作业质量存在差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差异明显,环境卫生管理存在死角、盲区,作业不及时、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环卫车辆停车场、环卫机械化清扫作业等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不能满足环卫事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3.环卫作业管理智慧化水平有待加强

全市环卫基础设施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问题日益显现。由于缺乏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服务质量、成本控制难以向更高水平发展,设施效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环卫基础设施(设备)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三、“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1.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卫设施规划布局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强调“要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抉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把保护‘地球第三极’作为最大担当,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西宁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实践中,建设‘三生’共融、水城共融、蓝绿共融的美丽西宁”。中央和省市的总体战略部署,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研究、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环卫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总量不足、标准偏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未来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坚持以突出“为人民高质量管理城市、为人民服务高品质生活”为引领,加强推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扩能提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城乡融合发展。

2.新发展阶段对环卫设施建设提出更高标准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需要建设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绿色、智能、舒适的基础设施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基础设施建设应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环卫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按需进行精准布局,加强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标准,提升服务效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3.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对环卫设施提出新要求

按照西宁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市更美丽,高原“绿谷”“洁净”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旧有环卫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环卫作业保障的需求,生活垃圾处理“焚烧为主、生化处理为辅和卫生填埋为应急”的处理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健全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已成为最现实的需要。

4.行业发展新形势对能力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期间,城市建设速度将不断加快、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道路里程不断增加,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活动日趋频繁,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任务更加繁重;环卫基础设施用地与城市土地资源矛盾更为突出;垃圾清运量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设施处理能力不足与快速增长的垃圾产生量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随着垃圾分类和“智慧环卫”系统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与之配套的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和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投产运营,焚烧炉渣和飞灰产生量将逐年增加,环卫作业管理将面临新的课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备的垃圾处理体系,完善功能性环卫设施建设,提升运行管理水平,突破垃圾处理困局,实现环卫事业科学发展。

第二章“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三个最大”省情,深入推进“一优两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高原“洁净”城市建设,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

二、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

立足当前,着眼于打造现代环卫设施体系的长远目标,将解决当前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强化底线思维,系统谋划城市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任务,解决当前环卫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以问题为牵引,弥补短板与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系统规划与突出重点相协调

着力实现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全领域系统推进和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突破相结合,做好城市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系统协调工作,按照统筹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的总目标,构建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强化区域间共建共享,提高设施利用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

3.绿色低碳与智能高效相并重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新时期城市环卫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加快推进环卫设施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提高环卫设施建设运营智能化管控水平,提升环卫设施供给质量与运行效率。

4.政府主导与机制创新相结合

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力度;出台和完善有效的支持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深化环卫设施的供给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质量。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城市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应以建设先进现代、节约高效、绿色宜居、低碳循环、智慧韧性的环卫设施体系为目标,完善环境卫生行业管理、服务、法规、标准四个体系,推动环卫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品质化、绿色化、智慧化不断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一)总体目标

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卫精细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快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无废城市”。抓好塑料垃圾全周期管理,力争加入全球“净塑城市”。持续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水平,建立完善环境卫生清洁指数、极端天气联动协作机制,高水平建设“清洁西宁”。

到2025年,环卫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建立更加统一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提升环卫作业管理水平;实现清扫保洁机械化,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收运压缩化、直运化,垃圾处理资源化,设施建设现代化,质量管理精细化;统筹谋划做好城市公厕规划建设,推动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构建完善高效的环卫作业体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智慧环卫建设取得新进展,环卫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城市环卫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与管理体系,环卫基础设施整体质量、服务功能和运行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二)具体目标

1.加快推进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

将市场化改革覆盖全市环卫保洁、收运、监管等各环节,做好改革的配套保障,从法治、经费、体制、队伍和科技等方面,逐项制定配套政策,为市场化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到2025年,全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率不低于50%,环卫作业市场化率不低于40%。

2.全面提升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

坚持高位对标,完善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不断提升环卫作业管理精细化成果。到2025年,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不低于95%,车行道推行“冲洗+洗扫”联合作业模式,达到深度保洁标准。

3.加大环卫设施建设配置力度

进一步巩固“厕所革命”成果,推进环保节能公厕、艺术公厕和第三卫生间等特色公厕建设,2025年城市公厕布局更加合理、公厕设置密度不低于3座/km2。加大环卫职工休息室、环卫停车场、垃圾转运站(收集点)、垃圾分类投放点等环卫设施建设和配置力度,使其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提升环卫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2025年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40%以上。

第三章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以打造高原“洁净”城市为目标,推进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扩能提标,升级改造”。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力推进“补短板、强弱项”行动;坚持垃圾治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理念,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和收运体系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推动现有设施升级改造,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打下坚实基础。

一、加快提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能力

一是进一步增强生活垃圾收集能力。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50337-2018)、《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提高公共区域垃圾收集设施设置密度,提升生活垃圾收集能力。人流密集的核心功能区、大型公共设施周边、活动聚集区以及城市主干路、人流量较大的次干路、人流活动密集的支路等区域,垃圾收集设施的设置间隔宜为30m-100m;广场(公园)的设置密度不大于300m。对公共区域已有的较为陈旧、破损、缺失的垃圾收集容器进行更换、补充。逐步取消市区内现有的883处、1182个垃圾斗,新增地埋式垃圾收集设施,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能力。

二是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转运能力。对照《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T47-2016),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模式、运输距离、垃圾分类等因素,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升级改造12座生活垃圾中转站。重点升级改造不具备压缩能力的中转站,升级扩能改造用地较为宽裕的中转站,有针对性的更新改造中转站内部排水设施和抽排风/除臭系统。新建大(中)型生活垃圾中转站,逐步形成“直运+转运”相结合的生活垃圾运输模式。

三是生活垃圾收运服务提档升级。推进收运服务保障工作提档升级,推广生活垃圾直运模式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夜间收运覆盖面,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桶装化”和公交式、预约式、上门式收运服务,提高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效率,减少生活垃圾收运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专栏1:提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能力建设工程

依据运送距离,合理确定垃圾转运模式。城北区、城中区、城西区采用压缩直运为主,一次转运为辅的转运模式;城东区、湟中区、东川工业园区、南川工业园区采用二次转运;生物科技园区、多巴镇采用压缩直运模式。

二、全面推行“五废共治”新模式

一是加快构建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十四五”期间,建成“焚烧发电为主,应急填埋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建成处理规模3000吨/日的西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探索开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试点,在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不足300吨的地区,开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试点;积极推广小型焚烧+填埋相结合的方式,在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小型焚烧设施,有效延长填埋场使用年限。全面摸清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剩余库容,结合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情况,合理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十四五”期间,建成曹家沟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思路对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封场。“十四五”期间,对库容已满,需要封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有序开展规范化封场整治和改造,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和残渣处置,继续按照打造“山谷型林业生态景观园”的思路,对刘家沟、尹家沟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封场。

三是继续提升餐厨垃圾规范化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专业化收运、处理全过程体系建设。持续巩固创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成果,稳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采取集中处理为主、就地分散资源化回收为辅的方式,布局建设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资源化处理设施。继续开展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规范化收运体系建设,建立餐饮单位基础管理台账,落实餐饮单位排放主体责任,明确餐厨垃圾排放流向。统一运输车辆标识,强化社会监督。继续跟踪关注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使用。鼓励餐厨垃圾与厨余、果蔬等有机垃圾设施共享、协同处置。逐步推行“车载桶装、换桶直运”等密闭、高效的厨余垃圾运输系统,减少装车运输过程中的“抛洒滴漏”。

四是加强城市粪便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城镇新建区域以直接纳管为主,污水管网尚未覆盖的区域,应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输作业规范管理。“十四五”期间在张家湾水槽沟新建一座粪便无害化处理厂,用地面积约25亩,处理规模为200 吨/日,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五是健全建筑垃圾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制度,实现工程渣土(弃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等不同类别的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落实现行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明确建筑垃圾排放量和种类、运输单位、运输时间和路线等。加强建筑垃圾产生、转运、调配、消纳处置以及资源化利用全过程管理,推进综合利用。落实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落实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的主体责任,编制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有效落实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集与存放、就地处置、排放控制等方面的相应措施。加强工地管理,科学组织施工,引导建筑垃圾就地利用,将建筑垃圾源头管理纳入文明施工内容。加快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根据建筑垃圾产生量,合理确定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填埋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布局和规模。

专栏2:全面推进“五废共治”新模式工程

1.“十四五”期间建成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服务范围包括西宁市下辖五区二县。

2.在城东区曹家沟新建一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容为210万立方米,日处理规模284吨。

3.“十四五”期间结合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一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处理能力为400吨/日,用地面积为64.5亩,主要负责西宁市餐厨垃圾的处理。

4.“十四五”期间在张家湾水槽沟新建一座粪便无害化处理厂,用地面积约25亩,处理规模为200 吨/日,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三、进一步提升公共厕所服务水平

一是推动城镇公厕服务保障扩面升级。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全市公厕新(改)建工作,以小空间形象提升促进文明进步。按照省级指导意见,在充分考虑人流量、公厕使用频率、公厕管护标准等因素的前提下,全市新增延时至零时开放公厕不少于30座。

二是提高公共厕所管养服务标准。按照《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公共厕所运维管护的指导意见》要求,对标国家及省级标准规范,制定公共厕所保洁质量、安全管理、清运作业、防疫消杀等操作规程,编制《西宁市公共厕所管理服务标准》,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升公共厕所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是公共厕所实行“五化”建设。按照“建设市场化、设置景观化、功能集成化、运行科技化和管理人文化”的要求进行公厕建设和管理,对全市公厕布局明显不足的区域加强补建力度,保证已拆公厕原址新建或选址另建;优化公共厕所布局,依据居住区每平方公里公厕数量不少于3座,商业区和公共设施区每平方公里公厕数量不少于4座,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每平方公里公厕数量不少于1座的设置要求,推进环保节能公厕、艺术公厕和第三卫生间建设。增强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呼叫系统等人性化功能设计,充分体现公厕的公益属性。全市新建(改)公厕90座,继续推动社会公厕对外开放。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用地规划布局,解决公厕选址落地难问题。

专栏3:提升公共厕所管理服务能力

1.构建城市公厕云平台。为市民群众提供查询公厕分布、问题投诉等精细化服务,实现一键找公厕、用公厕、评公厕,解决广大市民群众“如厕难、难如厕”的问题。

2.提高城市公厕管养水平。建立公厕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和公厕管养质量评价标准,全面提升公厕作业、服务管理水平,组织编制《西宁市公共厕所管理服务标准》,实现公厕管理服务品质的提升。

四、逐步提升环卫休息场所服务水平

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综合体”建设为目标,推动环卫驿站向城市驿站转型,加强对现有环卫职工休息室升级改造。加大交通枢纽,人流量较大路段标准型环卫职工休息场所建设力度;优化环卫职工休息室布局,提高环卫职工休息室供热、水电、设备等各类设施配置水平;与公厕、垃圾中转站、环卫停车场等配套建设的环卫职工休息场所,应具备小型环卫机具停放场地。

专栏4:推进环卫职工驿站建设

优化环卫职工休息室布局,按照服务半径1公里的标准,以装配式集装房为主实施环卫职工驿站建设,应具备标准化门窗、集成吊顶、集成墙板等基础设施,并配置必要生活设施。至2025年,全市范围内建设装配式环卫职工驿站50套。

五、加大环卫停车场建设力度

按照50㎡/辆-120㎡/辆设置标准加强服务范围内环卫停车场建设力度,避开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区域;以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基础,鼓励环卫停车场与基层环卫机构、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合建,并充分考虑利用地下和立面空间。“十四五”期间新增环卫停车场面积35000平方米。

六、加大环卫作业车辆更新力度

顺应环卫装备多样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构建集洗扫车、清扫车、吸尘车、洒水车和护栏清洗车为一体的全套道路机械化保洁设备系统为目标,推进环卫车辆升级换代。重点对喷雾(洒水)车辆、洗扫车辆、生活垃圾运输车辆、扫雪除冰等专用车辆及配套设备、小型垃圾转运车、高压冲洗车等逐步进行更新换代。按作业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新能源车辆特别是纯电动车辆的购置力度,新增和更新环卫车辆中新能源、清洁能源车比例不低于80%。

专栏5:加快环卫作业装备升级换代项目

至2025年,新增和更新大型垃圾运输车辆约50辆;机扫作业车辆50余辆;小型电动保洁车200余辆;城市家具清洗车、除雪车等特种作业车辆20辆。

七、全面推行环卫发展新模式

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经营方式市场化”为发展方向,研究制定环卫作业市场化指导价格。深化城区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2025年实现公共区域环卫作业市场化率达到40%以上。加强环卫产业政策研究,切实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行业指导作用,推动环卫行业迈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全面启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高效便民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体系。

八、加快推动环卫数字平台建设

立足城市环卫管理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卫”的思维模式,通过成熟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集空间遥感、数据实时传输以及人、车、设施、设备的感知、调度与监测一体化的智慧环卫信息化平台,推动建立环卫基础设施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物联网(IoT)等多项技术统一集成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将整个环卫行业的管理节点,如垃圾产生、保洁作业、垃圾收运、设施设备、终端处置、环卫监管等环节,通过互联和物联的方式组合起来,建立分工明确、市区联动、各方参与、协作高效的环境卫生管理决策系统。加快城市环卫作业、环卫设施、环卫装备管理主题数据库建设,建立面向环卫作业管理应用的数据治理体系,实现各类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推进数字管理流程再造,实现管理要求、技术运用和处置流程的紧耦合,逐步形成动态感知敏锐、任务生成智能、指令派发扁平、承接处置高效、评估考核科学的管理闭环。

九、全面提高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

一是加强城市环卫薄弱环节治理。制定《主城区背街小巷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提升导则》,统筹建设管理背街小巷的市容环卫设施,加强背街小巷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健全完善长效管控机制。针对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等区域存在的环卫设施不配套、垃圾乱堆乱倒、清扫保洁不到位等问题,下足城市环境卫生细部美化“绣花功夫”,进一步规范细化垃圾贮存、收集、转运、处置工作,清除垃圾死角。

二是设立西宁市环境卫生指数。结合西宁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际,参考相关规章制度,制定西宁市环境卫生指数评价标准和办法。综合城市管理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环境卫生清洁程度、群众满意度等因素,测定形成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环境卫生清洁指数,以“清洁指数”反映“民生指数”,换取“发展指数”。

三是实施“路见本色”行动。按照主城区、城市外围、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四个层次,严格按标准组织机械化清(洗)扫除尘、洒水(喷雾)抑尘,全面清除城市道路污渍、积尘、积水,保持道路清洁,路见本色。

四是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完善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动态调整,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完善疫情防控机制,建立环境卫生应急保障机制,修订完善公共区域、公共设施消杀标准,制定突发疫情期间环卫作业及固废处置基础设施运行预案;制定一线环卫作业人员安全防护规范;强化环卫作业和固废处置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建立标准化应对策略和战略储备。强化疫情防控环卫行业科技赋能,通过科技手段、自动化、机械化工具完成现场作业和管理。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区域发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级层面的区域统筹引领作用。加强责任主体统筹,形成联动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市、区两级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市区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规划执行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全力推进规划实施。加强空间布局统筹,统筹老城与新城建设,解决好老城区的安全运行和新城区的发展问题。

二、协调空间布局,强化规划引领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城市规划,结合在编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或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实建设项目,制定投资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保障环卫设施的用地需求,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禁止以城市开发或其他理由侵占环卫设施规划用地,禁止随意更改环卫设施用地性质,设施建设用地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节约和集约用地的要求。

三、完善法规体系,落实配套政策

确定“十四五”期间西宁市环卫行业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章范围及类别,为加快环卫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生活垃圾收费体系,对目前的收费制度进行政策配套,在保障全面、合理地对“污染者”收费的原则下,确定收取方式及政策,以切实实现垃圾收费“扩面提标”。

四、加强技术支撑,促进规划实施

采用先进成熟技术,鼓励技术创新。积极推动高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环卫设施科技含量,增强设施功能,降低建设成本。加强环卫设施规划建设、投资运营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环卫职工待遇,保障环卫职工权益,稳定专业人才队伍。

五、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建设资金

加大对环卫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研究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实施“以奖代补”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政策,充分用好相关省市基金及专项资金,为环卫设施项目的启动、建设和运营提供支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合力。

六、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

制定市场准入条件、质量和服务标准等,对环卫设施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加强监管,重视环卫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和工艺设计,对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及工程经济性加强研究、评估和审查。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领导责任,行业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同时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明确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建立安全事故追责问责制,统筹好安全建设工作。

第五章项目投资计划

“十四五”期间全市环卫设施建设、环卫装备购置总投资约27.45亿元,其中大型环卫设施建设投资约26.2亿元,各型环卫作业装备购置投资约1.25亿元。

其中中小型环卫设施设备由政府或市场化作业单位投资,大型环卫设施设备以争取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为主要渠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