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低碳转型导致化石能源投资和供给能力不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不意味着近期不发展化石能源”“电力系统安全降碳也不等于简单地去煤电”。这是记者在12月4日国网能源研究院主办的“2021年能源转型发展论坛暨国网能源研究院成果发布会”听到的专家声音。
在业内专家看来,能源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电力保供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谋划能源电力保供与降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需深入探究能源发展趋势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带动能源电力需求较快增长,能源低碳转型导致化石能源投资和供给能力不足,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高但出力不稳定,在各种因素交织影响下,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能源电力短缺的局面,并逐步扩散演变为全球能源危机。今年煤、油、气、电价格全面大幅上涨,近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
“反思今年全球能源危机,统筹谋划能源电力保供与降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有必要针对化石能源和煤电的定位、新能源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究,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供需两侧多元化发展路径。”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运洲在发布会上表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在张运洲看来,此次全球能源危机启示我们,传统能源发电仍是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主体,新能源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但其随机性、间歇性特征给电力可靠供应带来风险,应对能源紧缺,世界各国处置这类危机具有相通性,需要市场与行政手段并用,能源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国情力求自主可控。“我国电力系统未来供需平衡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需稳妥推进煤电减量化发展路径。”
电力降碳不等于简单去煤电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之上。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快速激进退出化石能源,将带来能源供应风险,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不意味着不产生碳排放,也不意味着在较短时间内急速减排。”张运洲表示,我国能源消费规模巨大,从未来保障能源供应的视角来看,既要考虑增量能源需求更多地以非化石能源来满足,又要在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采取综合举措,优先推动庞大的存量化石能源安全有序地清洁化利用,再平稳渐进地过渡到存量替代的阶段。
“十四五”需储备一批常规电源
《中国电源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现有的11亿千瓦煤电机组多处于“青壮年”时期,约9亿多千瓦为高参数、大容量煤电机组。相比新能源,煤电能量密度大、出力可调节,具有保电力、保电量、保调节的“三保”兜底保障作用,在电力保供中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耀华说,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带来的电力、电量平衡与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问题,更加需要各类电源协调发展。受固有的随机性、间歇性影响,新能源出力波动大,与负荷特性匹配程度较差,低出力与负荷高峰叠加将导致电力平衡困难。据研究测算,按照已确定的各类电源新增规模,2025年国网经营区电力电量均有一定缺口,因此还需要安排一批煤电。
“电力系统安全降碳不等于简单地去煤电 。”张运洲表示,未来十年,全国口径电力和电量两方面缺口并存且逐步扩大。按“十四五”年均新增新能源约1亿千瓦考虑,经研究测算,2025年全国电力缺口仍有6000万千瓦,年均电量缺口达到约500亿千瓦时。“应对新能源长时段大幅度波动给电力可靠供应带来的风险,必须储备一批常规电源,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时无备。”
在业内专家看来,碳达峰、碳中和不等于不发展煤电,煤电机组经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改造后即可成为“近零脱碳机组”,也相当于“清洁能源”。“十四五”期间,在用好存量煤电、实施灵活性改造的基础上,优化新增一批煤电,特别在负荷中心地区宜就地就近安排一定规模,发挥支撑作用。中远期,统筹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与电煤消费占比,继续发挥煤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托底保障作用。
原标题:电力降碳=去煤电?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