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发布《杭州市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详情如下:
杭州市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杭州市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千亿级产业。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厅字〔2020〕3号)、《关于印发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浙经信材料〔2021〕56号)、《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2019〕17号)等政策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杭州市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界定的化工产业范围包含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共3大类14中类。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提质态势明显。杭州市加速推进化工产业供给侧改革,做好节能降耗和去产能“减法”以及产品升级和链条攀升“加法”,规上化工产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1615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1360亿元,但行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率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持续改善,2020年实现利润总额109亿元,较2016年仅减少1亿元,转型升级态势明显。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了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杭州市化工研究院牵头组建的浙江省生物基全降解及纳米材料创新中心列入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名单。
2.企业成长步伐稳健。“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化工企业抢抓战略机遇,坚持市场运作,大力推进实施兼并联合重组,形成了一批引领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大的化工龙头企业和优势拳头产品,截至目前,全市上市化工企业数量达到16家。新安化工是亚洲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有机硅产能全国第二;新化化工有机胺产能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传化化学在功能化学和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和市场水平居于国际前列。
3.集聚发展格局形成。近年来,杭州市加快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基地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市共认定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天目医药港化工集聚区、建德高新技术产业园3个省级化工园区,并通过严格控制园区外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倒逼企业进区入园,园区企业占全市化工生产企业数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26.3%提升到2020年的38.7%,持续推动集中布局、集聚发展。
4.智造水平不断提升。数字赋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化工新智造企业梯队,荣盛控股、新安化工、中策橡胶入选市“链主工厂”培育名单,传化化学、新化化工、大洋生物、建业化工等8家企业入选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名单。积极组织化工企业和园区参与省“化工产业大脑”建设,有力提升了化工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5.安全环保持续强化。依托省危化大数据平台和杭州城市大脑,开发危化事故防控信息系统,实现危化安全监管底数清、风险清、动态清,园区内化工企业的智慧化管理水平明显增强。推进危化监管重心前移,开创性地探索出“专家常驻+监管”的专业化保障新模式。将园区主要危化品运输进出口主要道路视频数据接入系统,实现对园区电子封闭式管理。在化工企业内部开展“智能化二道门2.0版本”建设工作,实现了人员、车辆、区域、风险的实时重点管控。持续推进化工生产“密闭化、管道化、连续化、自动化”改造,累计创建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3家。
总的来说,杭州市化工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产品结构层次偏低,传统化工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不足,高端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在某些领域形成了突破,但尚处于培育阶段,供给能力还有待增强。二是化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自主开发的高水平、高效益拳头产品较少,缺乏具有较强引领带动性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硬”实力仍不突出。三是园区安全规范压力大,由于历史原因,仍有部分的化工生产企业散布在专业园区之外,产能分布散、监管难度大,现有化工园区尚未全面实现物理封闭管理,管委会实体化、专业化运作体制也还有待健全完善。四是降耗减碳亟待破题,化工产业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约为全市工业领域平均水平的四倍,是全市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低碳转型压力大、任务重。
(二)面临形势
当前世界化工产业已从资源、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转变,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传统化工强国利用科技和产业优势,逐步退出低附加值、高污染的常规工艺初级化工制品领域,转向致力于发展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绿色化的产品,能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大宗化工产品的生产加速从西欧、北美向亚太、拉美、中东和东欧地区转移。我国化工产业经过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多个领域产品的产能、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油头”大“化尾”小的“头重脚轻”问题仍然突出,在高性能、功能化和高附加值的中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特种新型专用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进口依存度依然较高。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化工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域,目前分布着化工园区约250家,产值规模约占全国比重的40%,经过多年发展,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安全环保隐患多、事故频发,杭州作为沿江主要城市,“十四五”时期应坚决贯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大战略部署,深化全市化工产业整治提升,提高化工产业安全生产水平,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与此同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锚定了国内经济和产业体系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和航向,化工产业面临的要素减量与减排压力进一步凸显,“十四五”时期杭州市应进一步深化推动化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落后产能出清、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化工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内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化工产业发展系列部署要求,以“提质减量、绿色高端”为导向,按照“3+X”发展布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防控系统性安全风险为重点,以突破重点品种关键技术为核心,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着力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用精细化学产品占比,推动杭州市化工产业绿色化、集群化、数字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特色竞争优势的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注重“科技兴化”,瞄准化工产业关键技术和高端环节,加强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及深加工化工制品等重点品种的研发攻关和产业化,推动化工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产品链向高端转变、价值链向高附加值攀升。
坚持集聚发展。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三大省级化工园区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推动化工产业布局优化和入园集聚,鼓励化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能集中度,促进化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坚持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鼓励化工园区和企业采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园区辨识评估、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化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新智造企业群体。
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抓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重碳达峰碳中和与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降碳改造,着力压缩一批通用型产品产能,淘汰一批低端落后产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杭州市化工产业加快实现由粗放型规模扩张向集约型内涵提升转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优势特色领域不断拓宽,在国际化工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走出一条“小而美、专而精、特而强”的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质效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工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1-2个百分点,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新创建“链主工厂”5家、智能工厂20家、数字化车间50家,重点化工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到2025年,化工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研成果,重点产品工艺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推动化工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结构调整获得新突破。到2025年,化工产业“总量控制、存量调整、增量提升”取得明显进展,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产能过剩矛盾有效化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快速增长、占比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绿色发展达到新高度。到2025年,化工产业减污降碳按下“快进键”,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十三五”末减少1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危险废弃物处置率达到100%,化工园区全面实行封闭化管理,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
三、发展重点
(一)做精做优化工新材料
围绕满足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高抗冲、减震密封等性能需求,争取率先在有机硅、有机胺、复合树脂、橡胶及工程塑料等领域形成高端引领的市场竞争优势,积极布局和推动前沿化工材料相关产品的研发攻关及产业化,加快实现由基础通用化工材料向高端化工新材料转型升级。
专栏一:化工新材料发展重点
有机硅。加强高效单体生产工艺、新型聚合工艺、低挥发高纯度合成及精炼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关及应用,重点发展一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三甲基一氯硅烷、一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混合环体(DMC)等有机硅单体及硅氧烷系列产品,积极开发和拓展应用于半导体、新型电池、光伏、光学等领域的高性能有机硅材料。
有机胺。巩固提升国内低碳脂肪胺行业领先地位,重点突破高效精馏、快速表征催化剂特性、高效定向催化等关键技术,持续提升乙基胺、丙基胺、丁基胺等特色品种性能指标。鼓励发展醇胺类、酰胺类、脂环胺类、芳香胺类、萘系胺类等系列品种,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持续拓宽应用领域。
高性能复合树脂。聚焦推动树脂材料向高端化专用料、功能化差异品种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应用于电线电缆、复合油墨、防腐涂料等领域的氯化聚氯乙烯树脂、氯醚树脂及共混料、特种PVC树脂等产品,鼓励开发5G通信基站核心覆铜板用LCP、PI、环氧树脂等树脂新材料,以及医用、车用、高端装备用等专用高性能树脂材料。
橡胶及工程塑料。鼓励发展硅橡胶、溶聚丁苯胶、稀土顺丁胶、卤化丁基胶、氢化丁腈胶、羟基丁腈胶、羧基丁腈胶、高顺式异戊胶等合成橡胶,提升橡胶材料减振降噪、阻燃抑振、耐特殊介质、导热绝缘等性能。积极加强芳族酮聚合物、聚芳醚醚腈、液晶聚合物、聚苯硫醚、聚苯醚等特种工程塑料以及共混改性、合金化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前沿化工材料。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在前沿领域强化布局攻关,重点培育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燃料电池有机质子交换膜等新能源材料,鼓励发展全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PLA)、二氧化碳共聚物(PPC)、聚氨基酸等可降解材料,大力发展光学显示功能薄膜、聚丙烯电容膜、工业用特种气体分离膜等功能性膜材料,积极布局一批3D打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改性材料等先进材料项目,形成发展新动能。
(二)提质发展专用精细化学品
以专用化、功能化、高性能化为导向,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香料香精、功能性染(颜)料、表面活性剂、塑料助剂等特色专用化学品,加快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及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拓展精细化学产品发展空间。
专栏二:专用精细化学品发展重点
电子化学品。培育发展集成电路配套用PPB和PPT级高纯试剂、5N级超净及特种气体、电子级双氧水、高纯氨、酸及腐蚀剂、清洗前掺杂剂、溶剂、电子专用粘胶剂、电子薄型塑料载带等产品,支持发展印刷线路板用特种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薄膜、导电涂料、干膜抗蚀剂、导电涂料、液态感光成像阻焊剂等产品。
香料香精。立足日化香料香精优势领域,围绕日用品、化妆品、洗涤、香皂、烟草等领域应用需求,加大近代高精分析、高效气液反应、新型分离与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应用,重点发展甲基柏木酮、甲基柏木醚、檀香、丁位突厥酮、氧化芳樟醇等生物源香料香精,特色化发展全合成香料。鼓励发展应用于饮料、烘焙、糖果、罐头、乳制品、冷冻食品、调味品等领域的食用香料香精。
功能性染(颜)料。鼓励发展高固着率、高色牢度、高提升性、高匀染性的新型高档活性染料,满足生态纺织品要求的环保型分散染料以及聚酰胺纤维、皮革和羊毛用高中档弱酸性染料。提升发展应用于中高档涂料、油墨及高分子材料着色领域的高性能有机颜料和颜料中间体。
表面活性剂。做强做优降解速度快、生物累积性少、迁移速度慢、生态相容性好的匀染剂、乳化剂、渗透剂、净洗剂以及软/硬泡聚醚、特种聚醚、玻纤剂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积极开发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等高效绿色表面活性剂。
塑料助剂。顺应复合化、规范化、环保化趋势,重点发展脂肪二羧酸酯、偏苯三酸酯、聚酯、环氧酯等增塑剂,进一步提升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氧化锑、卤代烃、磷酸酯等阻燃剂抑烟阻燃功能,鼓励发展热稳定剂、抗氧剂、发泡剂、抗静电剂、防霉剂、着色剂、增白剂、润滑剂、脱模剂等配套助剂。
(三)延伸发展下游终端化工制品
进一步延伸化工产业链,瞄准下游更加广阔的终端应用市场需求,协同发展农药、肥料、轮胎、涂料等深加工制品,通过加快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提升产品综合性能和质量稳定性,努力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增创化工产业竞争新优势。
专栏三:终端化工制品发展重点
农药。发挥我市农用化学品优势,进一步调整农药原药和制剂产量比例,支持发展果实蝇饵剂、迷向剂、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特色药剂,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适用性。鼓励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新农药剂型研制,加大对生物农药创制产品的产业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新农药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粒状化、缓释等方向发展。
肥料。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断巩固传统复合肥料优势,大力推广应用难溶性钾资源利用、新型肥料增效、高效低压合成、废水超低排放及气体深度净化等先进生产工艺,支持和推动氨化纯硫酸钾型复合肥、高塔硝硫基复合肥、氨酸法复合肥等肥料产品优化升级,鼓励开发测土配方肥、增效肥、缓(控)释肥等高效环保新型肥料。
轮胎。重点发展中高端商务车胎、面包车胎、中巴车胎、越野轮胎、轿车轮胎、载重货车胎、工程机械车胎等系列车胎,控制普通轮胎规模,鼓励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轮胎、低噪轮胎、跑气保用轮胎等高性能轮胎,支持新型环保、节能的废旧轮胎资源再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涂料。着力优化涂料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用于工业、防腐、家具、家电、餐厨具、建筑等领域的水性、高固体分、UV、粉末等绿色环境友好型涂料,支持防火阻燃、抗菌、自清洁、导电、耐高温、耐腐蚀等功能型涂料开发。
四、“3+X”发展布局
根据杭州市化工产业发展特点和未来转型升级需求,综合考虑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安全保障、产业基础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以建德高新技术产业园、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天目医药港化工集聚区三大省级化工园区为主要承接载体,以若干化工重点监控点为补充,着力构建形成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特色鲜明、有序协同的“3+X”发展布局。
(一)建德高新技术产业园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从单体合成到制品加工的有机硅材料以及有机胺材料、高性能复合树脂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多元化发展香料香精、表面活性剂、印染助剂、增塑剂等特色专用化学品以及绿色农药、涂料等化工制品,积极向超净高纯电子化学品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
发展举措:推动全市化工产业由“一园两区”分散式管理布局向“一园三区块”集中式管理布局转变,促进化工产业集聚提升发展。落实化工园区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做好红线范围内村庄搬迁安置工作,对马目区块、五马洲区块内非化工生产企业开展风险评估,按照“先易后难、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有计划、分批次推进搬迁腾退。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集中供热、双重电源供电等重点配套设施,推动“零直区排创建”提档升级。依托中科院微反应化学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促进微反应化学工程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发挥新安化工、建业化工等上市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做专做强做优高端品种,有力支撑和推动化工产业发展层次能级提升。
(二)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复合树脂材料、橡胶及工程材料等化工材料,加快培育新能源材料、可降解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前沿化工材料,改造提升无机原材料等基础化工产品,大力发展具有新化学结构和优异性能的功能性染(颜)料以及电子化学品、表面活性剂等专用精细化学品以及农药、肥料、轮胎、涂料等化工制品。
发展举措:以临江新材料产业园四化区块、临江中心区块、巴陵恒逸化区块、华东医药区块为主布局发展化工产业,建立完善外六工段化工集中区逐步退出计划,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稳妥推进益农拓展区块开发建设。合理规划化工园区内部功能分区,确保人员集中场所与生产功能区相互分离,对未集中连片的区块,加快实施腾退收储。创新园区发展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管委会与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专家团队紧密配合的“专业社会化服务+监管”新模式。深化与国内外化工领域大院名校合作,加强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工品等领域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推进产品高端化、品种结构差异化发展。推广重大节能减排工艺、技术、装置应用,打造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
(三)天目医药港化工集聚区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合成树脂材料、可降解材料、生物基纳米材料、前沿化工材料以及混凝土外加剂、涂料助剂等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积极培育拓展附加值高、技术工艺先进的精细化工产品。
发展举措:优化调整化工园区产业布局,多措并举压减园区内非化工生产企业数量,破解园区产业布局混杂问题,为优质化工企业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建立完善化工项目入园标准和程序,遵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耦合发展的原则,大力招引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的精细化工项目。全力推进园区安全管理、危险源监控、人流物流管控、应急救援和社会化服务“五个一体化”建设,增强化园区配套和保障功能,提升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支持杭州市化工研究院牵头创建国家生物基功能性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加强生物基纳米纤维素、淀粉基功能性新材料、高值化功能性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及产业化。
(四)化工重点监控点
对于化工园区外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突出、安全环保措施完善的化工生产企业,根据浙江省化工重点监控点认定条件、申报程序等要求,组织开展认定工作,构建形成若干重点监控点与化工园区点面结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严格控制化工重点监测点数量,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加强对化工重点监测点企业的日常指导、监督和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企业完成整改。进一步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遵守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向化工园区迁移。
五、主要任务
(一)深化创新驱动,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1.建设高能级化工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共建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化工产业硬核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推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杭州分所、浙江省生物基全降解及纳米材料创新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按照市场方式确定科研方向、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强化科技精准合作,积极与国内外精细化工领域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研究部署建设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柔性引进优秀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开展科研工作。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推动化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重点围绕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及下游终端制品等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切实提升高端化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实施企业创新载体培育计划,加快完善提升由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创新载体体系,鼓励有条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十四五”期间实现大中型化工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知识产权联盟等,积极承担化工产业重大科技项目,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3.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瞄准生物化工、新型分离催化、绿色合成、高效节能降耗及去碳减碳等国内外化工科技重点领域,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攻关模式,加快突破和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核心技术及战略性产品。积极培育化工领域专业化研发服务外包、研发中介等新业态。引导和支持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精细化工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定期举办行业论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优质科技资源、最新科技成果与本地企业技术需求进行精准对接和转化应用。
(二)强化入园集聚,推动安全规范发展
1.加快推进企业入园发展。认真抓好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关停、转型、搬迁、升级”产业政策,加快推进现有化工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迁建入园。严格化工园区项目准入标准和准入程序,在源头上从严把握化工项目准入门槛,避免造成低端产能简单平移。除涉及安全环保节能和公共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外,化工园区内不得新上与主导产业发展无关的项目。禁止在化工园区外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
2.全面实施园区封闭管理。按照“因园施策、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一园一策”封闭化建设管理方案,明确化工园区封闭化建设目标、建设范围、建设要求、建设流程等内容,加快推进实施,逐步实现化工园区物理隔离方式的整体封闭化管理。在充分利用园区现有封闭资源的基础上,强化软硬件改造升级,完善封闭化管理功能,构建形成物理防护、技术防控、人为管控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全封闭管理体系。
专栏四:化工园区封闭化建设行动
逐步由核心区域封闭管理向整体完全封闭管理升级,强化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等物料、人员、车辆进出全过程监管,防止外来输入风险,提高园区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能力。
确定化工园区分类控制区。深入调研园区内重大危险源、重点管控危险化学品和路网、道路、厂房等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园区周边的居民区、医院、学校等敏感设施的数量分布情况,形成安全风险辨识与影响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确定园区核心控制区、关键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并制定分类管控措施。
开展园区封闭化建设规划设计。根据园区分类控制区域、分级管控举措,在充分利用园区现有封闭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封闭模式、封闭周界、卡口、停车场、路线规划以及封闭化数字管理系统,并完善投资预算、资金安排等内容。
推进基础设施及封闭化管理系统建设。强化门禁/卡口、监测监控设备、运输车辆停车场等硬件以及电子巡查系统、园区出入管理系统、危险物品运输车辆管理系统公共区域监测系统等软件投入,建设封闭园区数字化管理调度中心。
园区封闭化运维保障。建立封闭化管理系统运维管理体系,规定运维系统的职责、内容、流程、监控和运维文档的规范,并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定期对软硬件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
3.完善提升园区配套设施。合理布置化工园区功能分区,确保园区内行政办公、生活服务等人员集中场所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区相互分离。加强和完善园区内道路、水电、气热、通讯、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鼓励园区企业联建共享公共管廊、仓储货运、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处置设施等公用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鼓励园区在生产区外统一建设企业办公、营销、研发和生活用房,为园区内企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推动园区环境整治“靓颜”,改善园区整体形象和环境面貌。
4.提高安全应急处置水平。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进一步完善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智慧化管理平台,确保重大危险源企业重点部位视频和储罐液位、压力、温度等风险参数数据实时采集接入,加强园区重点防控面的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测和智能预警,提升全流程、全过程精密智控水平。制定完善园区总体应急预案及专项预案,加强针对性应急救援装备、应急物资的配置储备,推进园区消防站提档升级,强化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实施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指数管理,加强对园区系统性安全风险的排查和整治,消除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化工园区。强化“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企业监管,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三)加强数字赋能,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1.加快打造新智造梯队。支持化工企业加快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先进过程控制系统(APC)、实时优化系统(RTO)、智能计量系统、装置能源优化等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推动企业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跨越,全面提升企业全流程的泛在感知、柔性制造、监测分析和控制优化能力,示范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支持新安化工、中策橡胶等“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加快试点建设,力争率先实现创建突破,挖掘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和经验做法。
专栏五:化工产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行动
数字化研发。建立高端化工品研发和生产制造数字化协同模式,推动流程模拟、智能控制、数据分析等化工业软件应用;采用检化验基础建模、样品检验管理、材料试剂管理、审计追踪、数据采集等技术手段,提升实验室工作效率。
智能化生产。强化流程模拟技术攻关,持续开展PID智能诊断与整定、先进过程控制(APC)技术、实时在线优化(RTO)等研究应用,推动装置控制智能化;融合AI、5G等新技术,在工艺参数优化、装置操作规范化、回路评估与优化等典型场景、环节的应用;采用逆向建模技术,实现产线/工厂运营可视化。
智慧供应链。融合应用信息集成、计划优化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发面向企业原料采购、进厂安排、生产加工、产品出厂的供应链协同优化应用系统,实现供应链协同集成和资源优化。
全周期质量控制。大力发展标识解析技术、边缘采集端在线检/化验分析技术等,提高检/化验设备数字化水平和联网率,建立从产品配方、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及售后等全过程的数字化质量控制和产品追溯体系,提高产品合格率。
安环智能监测。综合利用电子标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等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开展能源产供耗实时监控和统计分析,实现能源管理可视化和在线优化;对废气、废水、废渣等排放实时监测预警,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工艺设备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
经营决策支持。建立以订单业务为主线的产业协同体系,开展从销售订单到资源计划、生产配方、批量管理、过程控制、风险管控、质量追溯等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打通各环节数据流,实现生产经营全流程可视化、智能化闭环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2.推进化工产业大脑建设。以入选省化工产业大脑试点园区为契机,统筹推进智慧园区数字化平台接入化工产业大脑,健全完善运行分析、产业地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消费、应急物资联储联备等场景模块,积极探索若干具有杭州辨识度、能够被省化工产业大脑集成的应用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大“5G+工业互联网”建设部署力度,围绕大容量数据采集传输、AI视觉巡检、智能监控预警、公用工程调度等领域,积极探索模块化、低成本、快部署的整体解决方案。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加强企业主机、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安全接入和防护。
3.培育数字化服务体系。以我市化工企业数字化应用需求为导向,积极引进培育智能化工装备生产服务商、系统集成(软件)服务商、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服务商等,在改造诊断、方案设计、软件开发、装备改造、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和资源能力,面向行业提供生产管理优化、设备健康管理、智能运维升级、智慧供应链改造等增值服务。组织化工企业走出去开展智能制造观摩学习交流活动,对标学习国内先进企业的优秀经验。
(四)加快整治提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1.调整优化产能结构。按照调存量、控增量的原则,建立落后产能淘汰与存量调整机制,依法运用安全、环保等措施,加快推动传统化学品领域过剩产能转移和低端产能退出,坚决关停生产技术落后、布局不合理、安全环保难以达标且治理无望的落后产能和装置,持续推动存量化工企业实施优化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化工产业准入门槛,从安全、环保、技术、投资等方面严格准入条件,高标准发展市场前景好、工艺技术水平高、安全环保先进、产业带动力强的高端化工项目,坚决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2.培育化工龙头企业。以“雄鹰行动”“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为引领,支持优势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以技术、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通过整合、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化工产业链关键资源,加快培育若干掌握国际领先水平的自主研发技术、具有较强产业链控制力的链主型企业和高市值上市企业。鼓励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能源资源依赖性强的化工企业“走出去”,向“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转移部分产能。鼓励全球先进化工科技成果“引进来”,积极争取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外资地区总部、区域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3.实施优质名品行动。加强化工产品质量基础工艺技术研究应用,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不断优化提升精细化工产品质量档次、丰富牌号品种。组织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分析,主动与国际领先产品对比研究,找准短板、加快突破。引导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着力打响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区域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化+”,支持化工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制(修)订,推动企业主体由“采标者”向“制标者”转变。
(五)推进增绿降碳,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1.实施化工产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围绕落实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加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碳减排潜力统筹协调,编制出台《杭州市化工行业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摸清本地排放历史、分析排放趋势、研判峰值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加强能源“双控”和用能低碳化,深入挖掘在建、存量项目节能减排降碳潜力,推动实施煤改电、煤改气。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应用高效节能技术装备。鼓励企业建设智慧化工能源管理中心,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精准用能控碳。
专栏六:化工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行动
生产过程节能清洁化改造。支持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化学工艺,鼓励应用新型催化剂分离技术,大力推广高效分馏塔、节能锅炉、变频电机、高效空压机、换热器等传质、换热、旋转等节能设备及智能化控制技术,淘汰污染重、排放高、能耗大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
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针对化工企业流程能源绩效改进需求,采用能源平衡优化调度建模、能源指标体系建模、数据图形化展示、工作流引擎等技术手段,实现能源调度模型化、装置操作最优化、能源统计自动化、能源监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能源管理能力;鼓励在有条件的工厂、园区建设光伏、光热、热泵和智能微电网,提高生产过程中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以控制工业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为目标,实施干式蒸馏、含硫废水汽提净化回用、凝液回收、尿素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聚合母液处理及回用、真空滤碱机洗水添加剂、动态膜过滤等技术改造。
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化工企业按产品链及产业网络关系有机组合,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推动原料互供、多产品联产、资源共享和“三废”集中治理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2.建立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化工园区建设,加快园区能源、资源、基础设施、产业技术、生态环境和运行管理绿色化改造升级,积极推动园区企业间和企业内循环链条培育,大力探索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企业按照用地集约化、物料输送管道化、危险工艺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推行绿色采购,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进审核模式创新,健全完善技术与服务支撑体系。积极在化工园区和企业推行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
3.严格环境监测管控。督促化工园区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依法依规开展园区规划环评,严格把好入园项目环境准入关。开展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气体、液体、固体等多种形态以及温度、压力、成分、浓度等多项指标的实时监测,建设完善全方位的环境监测网络,提升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水平。推进化工企业生产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深化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回头看”检查。切实加强企业废气收集和治理,建立健全异味评价体系,实现异味问题可评价、可溯源、可预警。规范危险废物收集、包装、贮存、转移、处置。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杭州市化工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规划资源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能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协调推进规划的实施、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负总责,化工园区管委会进一步健全完善实体化运作、有效化运行机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细化工作措施,提升专业化管理服务能力,保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政策引导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化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本规划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等政策有机衔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大对化工产业关改搬转、兼并重组、高端产品研发、重大深精加工、数智化改造、绿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和低端产能。创新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机制,加大对龙头化工企业及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实施境内外兼并重组和挂牌上市。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三)强化人才引育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鼓励化工企业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企校合作、协同育人,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根植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依托企业、高校、院所、重大科技设施等创新载体,支持引进和聚集高端化工科研人才团队。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理念,以项目、课题、情感等为纽带,加大国内外精细化工领域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引进力度。研究成立杭州市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建立常态化咨询问诊机制,为推动全市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四)做好推进实施
建立以本规划为依据的年度计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任务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加强对化工产业主要发展指标的运行监测和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及时掌握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做好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与协调。做好对化工园区管理和运行情况的考核,加强分类指导。发挥行业协会、安全生产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增强专业服务支撑能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