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科技局印发《金华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首页> 大气治理> 碳交易> 政策> 正文

浙江金华市印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2021-11-03 09:33 来源: 北极星大气网

浙江省金华市科技局印发《金华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聚焦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主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技术产业协同发展、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深化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引领支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详情如下: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省科领〔2021〕1号),统筹推进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现将《金华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金华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11月1日

金华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统筹推进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聚焦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主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技术产业协同发展、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深化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助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高质量引领支撑我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紧紧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重点领域,全力做好科创赋能,打造“6+1”金华样板,初步构建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

——建立平台体系。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方向,建设省级创新载体1家以上,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家以上,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50家以上,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初步建成省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

——突破关键技术。瞄准国内外技术前沿,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强化零碳、低碳、负碳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碳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10项以上。

——汇聚人才团队。实施领军人才引育专项行动,力争引育50名以上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20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一批“专、精、特、尖”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团队。

——优化双创生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支持5家高新区绿色低碳升级,新增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工程。

1.加强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围绕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重点在可再生能源、电化学储能、催化制氢、CO2化学与生物转化利用等方向开展新材料、新方法、新机理研究。

2.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聚焦绿色低碳技术与信息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支持义乌等地推进高效率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鼓励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与六大领域的企业合作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

3.加快电力技术创新。围绕能源供给转型和脱碳降碳需求,重点突破煤电低碳清洁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储能等关键技术。支持实施“光伏倍增”行动计划,提高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占比,支持全球光伏联合创新中心开展光电转化率、储能系统等光伏关键技术突破及前沿技术研究。

4.推动非电能源技术发展。围绕非电能源绿色发展重大需求,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构建全链条氢能技术体系,推动非电用能氢能替代。谋划建设氢能与燃料电池工程创新研究院。

5.推进工业流程重塑。聚焦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钢铁)五大重点行业,强化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压高效利用等技术研究,持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加快推进行业绿色转型。

6.加快技术集成与优化。聚焦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需求,着力发展电气化、智能交通、燃料替代技术。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技术、碳标签认证,促进各行业技术耦合优化,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7.强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生态碳汇技术。聚焦碳捕集与利用,加快研发碳捕集先进材料、CO2化学与生物转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生态碳储量核算、碳汇能力提升潜力评估等方法,鼓励探索符合金华特色的碳汇方法学开发,在磐安、武义等地开展森林绿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攻关。

(三)实施技术成果转化工程。

8.加强新能源技术转化。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重点领域,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和生物质能,积极推动储能、氢能等技术迭代应用。

9.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聚焦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重点行业,以减污降碳需求为导向,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转化应用电能替代、水泥产品重构、装配式建筑等一批变革性技术,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

(四)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工程。

10.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与“双碳”相关的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聚焦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依托浙中科创走廊“一廊六城”主平台,建设一批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省、市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11.构建技术应用转化平台。聚焦太阳能利用、氢能和智慧综合能源供应等先进技术,融合能源、环境、材料、系统控制和信息技术等多领域力量,积极争创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横店东磁、华灿光电、爱旭太阳能、凤登环保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碳中和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12.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领作用,加快金华新能源汽车、义乌信息光电、金东现代花卉苗木、兰溪棉纺织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围绕低碳技术加大专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

(五)实施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工程。

13.加快企业绿色创新。围绕“2+4+X”(传统优势产业的纺织服装、五金制造,现代新兴产业的芯光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前沿未来产业的量子通信、新材料等)现代制造业体系,推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梯次培育机制,推进绿色低碳技术领域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培育绿色低碳创新型领军企业。

14.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围绕绿色低碳技术方向,鼓励头部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金义新区开展企业协同创新先行先试,大中小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合同研发、订单生产等合作方式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构建创新生态圈。

(六)实施创新人才团队引育工程。

15.加快海内外领军人才引育。结合“揭榜挂帅”“双龙引才”等引才引智工程,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引进一批推动和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力争引育50名以上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20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提供高端人才保障。

16.加强本土高层次人才培养。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需求,坚持市场导向,支持在金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绿色低碳专门人才;鼓励高校积极与海外大学合作,培养国际化、能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加大海外碳金融、碳管理优秀人才引进力度。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引领工程

17.推进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婺城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创建,围绕“坚持双碳目标,发展低碳经济”主题,做优汽摩配产业、壮大新材料产业、培育大健康产业,打造“都市经济创新城、美好生活幸福城”。加快推进金东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升级,支持武义县、磐安县等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

18.引领高新区、农高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金华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引导高新区完善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度,搭建核心技术攻关交流平台,健全绿色产业金融体系。支持全市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绿色低碳升级、建设10个低碳产业园区,建立30个低碳技术示范单位,打造区域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样板。

(八)实施技术开放合作工程。

19.坚持开放合作。聚焦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开展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机制创新。支持绿色低碳国际化发展,依托工科会,举办“双碳”专场活动、高端论坛等。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建立区域间政府、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中的供需互动机制,围绕低碳前沿技术开展联合研究,合力打造区域绿色产业体系,加速人才、技术、金融等创新要素跨区域开放、共享和流动,推动建立绿色发展区域合作联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科技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部门、地区间的统筹协调,统筹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组建金华市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组织实施行动计划提供咨询和建议,支撑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

(二)创新管理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谋划金华市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攻关体系,推动“项目、平台、人才、资金、数据”五位一体化配置。采用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建立适应颠覆性创新的研发组织模式。

(三)强化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创新引导基金支持作用,依据“引导性、间接性、非营利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不断优化投入方式、扩大政府有效投入规模,更好发挥引导撬动作用。

(四)开展考核激励。加强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安排,层层压实责任,构建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根据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特点,结合组织实施效果、技术发展新动向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研究,迭代完善技术攻关清单。

261.png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