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既是中国做出的郑重承诺,更是目前中国紧锣密鼓推进的重点工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的硬约束,将深刻影响地方决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乃至我们的生活方式。未来三十多年,我国低碳投资规模将达到百万亿人民币以上,其中给机械制造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言而喻。

首页> 大气治理> 碳交易> 评论> 正文

“碳中和”对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21-11-02 08:40 来源: 北大纵横 作者: 邓军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既是中国做出的郑重承诺,更是目前中国紧锣密鼓推进的重点工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的硬约束,将深刻影响地方决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乃至我们的生活方式。未来三十多年,我国低碳投资规模将达到百万亿人民币以上,其中给机械制造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言而喻。

01

从整体工业发展的角度看,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有望在“十四五”末实现总体达峰。相较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难度更大。欧美国家的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有50-70年过渡期,而我国作为全球碳排放居首的国家,化石能源在整体能源结构中仍占80%以上,2030达峰后,仅用30年实现碳中和,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工业领域的节能减碳首先要从源头设计端开始,需要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产品的生产、流通等其他全生命周期环节,而这需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赋能。

02

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来说,钢铁行业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碳达峰、碳中和”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不亚于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大变革。在未来五年内,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两大任务: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绿色制造体系的打造。据统计,中国的粗钢产量占全球超过50%,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占全球的60%。而在国内来看,钢铁行业占整个中国碳排放约15%,是所有工业门类中排放最大的行业,无论从哪种角度看,中国实现碳排放的路径中,钢铁行业应该也必须做出最大的贡献。钢铁压减产量是我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工信部将从四方面促进钢铁产量压减。因此,去产能和压产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钢铁行业的重头戏,包括兼并重组在内,钢铁产业上下游的变革将持续发生。

03

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同步影响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电力在全部能源负荷中占比也将越来越高,在所有行业可实现的全面脱碳情景中,电力的脱碳都必须先于更大范围的整体经济脱碳。电力系统未来十年的发展,对于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在2060年或更早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给出了明确的碳中和方案,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大唐等能源央企也随后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在过去1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降幅巨大,全球光伏和陆上风电的平准化发电成本(LCOE)分别下降了85%和60%,海上风电成本如今也开始快速下降,仅过去五年就下降了60%,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可再生能源竞价甚至更低。因此,中国必须大幅度提高零碳发电资源的投资速度,尽快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

04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是机械制造领域中重要战略新兴产业,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际也为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加快向低碳、近零碳、零碳深度转型,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板,补齐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制造装备等短板弱项,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把电动汽车打造成我国先进制造和低碳制造的亮丽名片,在推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汽车行业自身的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05

综上所述,全球已形成的“碳中和”共识将有力地引导长期投资向低碳领域配置,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发达国家更多,但是实现“碳中和”是可行的并且能带来多重效益。经梳理“碳中和”背景下的八大重点领域存在重大投资机会,包括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领域。其中多个领域与机械制造行业紧密相关,如电力领域的光伏发电中硅片和电池片技术提升、交通和工业领域的电气化、新材料领域的循环利用再生、建筑领域的节能改造、农业领域的化肥和畜禽养殖排放相关减排技术、负碳排放领域的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数字化领域的智慧生活方式与健康等。

我们正在步入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十年。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也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同时,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需要经济体系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和良性互动,尤其是政府、企业、投资机构都应该在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政府层面,应该明确目标、价格信号和战略规划;在企业层面要开展碳核算,推动核心业务减碳;金融机构要创新绿色金融,大力投资绿色技术。随着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化,碳排放带来的外部性效将逐步显性化,比如碳价未来大幅上涨、碳税征收以及绿色金融激励政策的逐步到位,绿色项目有望在长期维度上体现出更高的回报等。

作者:邓军,北大纵横高级合伙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