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保障能源安全等多重任务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间更短、难度更大、挑战更多,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他说,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能源领域的清洁低碳发展尤为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走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我国能源低碳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绩。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达到15.9%,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了约48.4%,超额完成了下降40%-45%的对外承诺。去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作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12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示,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央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目前正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他还说,“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未来,围绕能源低碳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任务艰巨。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要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环境质量根本改善一箭双雕。要统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减污”目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谋划全国的减污降碳路径,加快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强化区域协同、任务协同、机制协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工作格局。
坚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绿色化
依靠增加森林碳汇以及碳捕集等,远远不能平衡化石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要深入贯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特别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上马,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能源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
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实践
技术创新是实现能源低碳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导向,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快智能电网、储能等前沿、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夯实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完善金融、财税等政策激励,推进能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推进节能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
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绿色低碳发展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积极开展培训宣传,加快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升全社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全面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加速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当中。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当前,落实《巴黎协定》、全球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疫情后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仍任重道远。中国将继续坚持多边主义,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推动发达国家落实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的承诺,促进《巴黎协定》全面、平衡、有效实施;积极建设性推动今年11月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积极的成果,持续为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