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供热是绿色低碳、清洁经济的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但受制于政策制约,两网覆盖生物质禁入,影响和限制了生物质的发展,目前双碳目标虽然已经提及能源结构改革,但是地方政府部门仍坚持两网(供热管网、天然气管网)覆盖地区禁止新建生物质供热。建议国家鼓励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生物质供热,各地环保部门在审批清洁能源供热项目时不受区域集中供热规划范围限制。
8月25日,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联合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中国沼气学会共同举办“农村能源节能降碳公益宣传活动”。活动期间,中国农村能源行业生物质能转换技术专委会主任、吉林宏日集团董事长洪浩做《碳中和背景下生物质供热产业的热机遇与冷思考》报告,以下内容来自报告整理。
我国碳中和提出的背景
我国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日本+欧盟的总和,世界人均碳排放为4.9t,中国人均碳排放为7.5t,是世界人均碳排放的1.5倍,所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是必然选择。“我们是发现气候变化的第一代人,也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一代人。”这句话是波兰气候变化大会上的一句话,气候变化的问题必须在我们这一代解决,而且窗口期只有20年。
我国碳中和之路的主要矛盾分析
我国GDP占全球的16%,一次能源消费量世界占比23%,碳排放总量世界占比29%。欧盟全球的GDP占比22.5%,能耗占比8%,碳排放占比8.8%。我国29%的碳排放占比中,工业带来的碳排放是我国碳中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制造业是中国崛起的基石,又是中国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如何既满足制造业的能源需求又控制碳排放,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矛盾,而制造业的供热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中国要实现碳中和而言,60%的矛盾来自于工业需求,工业需求中60%来自于供热需求。
欧盟碳中和之路的启示
全球一致认为,可再生能源是取代化石能源的唯一途径,那可再生能源都包括什么呢?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这6大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是唯一的化学态能,是唯一可作为燃料的可再生能源、是唯一可全面取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而生物质能源主要来源地就是农业和农村。
欧盟碳减排做得好,他们已经实现了碳达峰,目前正在走在碳中和的道路上,而生物质能是欧洲国家第一大依托的资源品种和能源储备。整个欧盟能源领域碳中和的时间表是2050年,但是供热领域是2040年,之所以能够提前10年,生物质能功不可没,因为生物质能在可再生能源供热占比达到了90%。
生物质供热的“热”机遇
全球认定的供热有三个趋势:一是从单独供热到集中供热;二是从纯供热到热电联产;三是从化石能源到生物质。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燃煤主导供热产业,占比超过85%,燃煤工业锅炉46万台,总容量约300万MW,占总台数和总容量的75%和85%;燃油、燃气锅炉为辅,占总台数的25%、总容量的14%;电加热、余热、生物质锅炉为补充。
反观我国分布式供热,2019年,天然气消费量为3064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达8.1%,其中进口量1352亿立方米。全球天然气贸易总量1.29万亿立方米,如果国际天然气贸易总量全部使用到中国,仅可以解决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4.1%,所以能源保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国家“十三五”生物质能规划,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千瓦时。生物质成型燃料可替代燃煤进行供热,生物质全产业链空间达10000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而生物质供热产业面临三大机遇,一是能源环境主要矛盾转向减碳;二是新城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新的可再生能源;三是集中供暖南移。
生物质供热产业发展的“冷”思考
生物质能在国际上发展的这么好,为什么国内发展相差这么远呢?我认为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社会外部视角看,能源需求到底是市场主导还是行政主导?其实在欧洲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欧洲最早是德国为主的补贴论和以瑞典为主的市场论在博弈,后来全球走向以瑞典为主的市场化的道路,不论是哪一种能源,最终都是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是从行业内部视角来看,低门槛进入、高标准运营。很多人认为这个事很简单,不就是秸秆农民都能烧,其实没那么简单,高标准运营对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很多做生物质供热项目的收益不好,多是因为技术储备不够。
三是从技术视角来看,是技术选择市场还是市场选择技术?这个是一个观念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更多的应该是市场选择技术。先别说你的技术附加值多大,先要看你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有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拉动产业的发展,这是前提。
四是从资本视角来看,因为生物质能行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资本市场,有些厂家可能转型不干了,好像生物质能不行了,这个需要结合结果与本质进行思考,不能只看结果不看本质,所以我觉得不是生物质能不可为的问题,而是生物质能如何去为的问题。
原标题:碳中和背景下生物质供热产业的热机遇与冷思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