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背景
整体而言,全国碳排放市场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采取先参与国际碳交易体系,后开展国内区域试点,进而推进全国碳排放市场体系建设。2013年以前,我国参与碳排放交易的唯一方式为参与国际CDM项目;2012年起,北京、上海等八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先后启动,CCER在试点地区参与交易;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文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
2012年9月11日,广东碳排放交易所率先启动,控排企业涉及电力行业、水泥、钢铁、陶瓷、石化、纺织、有色、塑料、造纸九大高耗能行业共827家企业;
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深圳市有635家工业企业和200家大型公共建筑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3年11月26日,上海碳排放试点交易正式启动,试点阶段,钢铁、化工、宾馆等191家企业可参与交易;
2013年11月28日,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北京强制纳入碳排放交易的履约企业有400多家;
2013年12月26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将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油气开采等5个行业的114家企业单位纳入初期试点范围;
2014年4月2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共有138家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涉及电力、热力、钢铁等12个行业;
2014年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确定了254家年碳排放超过2万吨二氧化碳的工业企业进行试点交易,配额总量约1.3万吨;
2016年12月22日,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启动,初期试点企业涵盖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陶瓷9个行业,共计277家。
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今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达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于7月16日开市,同时由上海环交所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注册登记系统设在湖北,北京做自愿减排(CCER)。全国碳市场交易以配额(CEA)交易为主,尚未开启CCER交易。同时由于发电行业直接烧煤,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且该行业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因此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企业2162家,覆盖4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交易首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为410.40万吨,总成交额超过21000万元。未来,全国碳市场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行业。
2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开市以来,全国碳交易市场运行平稳。开市首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约410.39万吨,成交额约2.10亿元,收盘价51.23元/吨。
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运行已有一个半月的时间,总体运行平稳。截止到8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最新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23吨,成交额1,043.10元,开盘价45.16元/吨,最高价45.50元/吨,最低价45.16元/吨,收盘价45.35元/吨。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8,440,429吨,累计成交额416,136,314.66元。
全国市场碳价对比八个地方试点碳市场价格
3全国碳市场定价发展趋势
预计未来碳价仍将保持相对稳定运营状态,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短期来看,碳价将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短期内碳价出现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无论过高还是过低都不利于碳市场长期稳定运行。碳价过低将使企业丧失减排的动力和积极性,而碳价过高将导致高碳企业负担过重。预计国家将会积极采取政策措施,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引导市场预期,维持合理、稳定的碳价。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