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现在一个月可以把之前一年的事情都给干了,”一家从事碳金融、碳交易等业务企业的董事长这样说自己最近的状态。自从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她明显感觉到了市场的快速发展,“感觉自己每天一直在讲话,太忙了,每分钟都是排满的感觉。”

首页> 大气治理> 碳交易> 评论> 正文

揭秘碳市场里的碳商们:“现在一个月能干以前一年的事”

2021-08-03 15:55 来源: 能见派 作者: 刘丽丽

“感觉现在一个月可以把之前一年的事情都给干了,”一家从事碳金融、碳交易等业务企业的董事长这样说自己最近的状态。

自从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她明显感觉到了市场的快速发展,“感觉自己每天一直在讲话,太忙了,每分钟都是排满的感觉。”

上述人士表示,现在明显感觉和以前不一样,客户的需求非常大,“不管是双碳的需求,还是碳交易的需求、碳金融的需求,都特别大,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碳市场中提供撮合、金融等服务的企业,被称为碳商。碳商是碳市场里一股活跃的力量,搅动一池春水。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碳商们都忙起来了。

从“一手托两家”到“下场参赛”

“我们不是控排企业,所以直接参与肯定是参与不了的,但我们现在也跟一些电厂签远期合约,因为有的电厂排放权是多的,有的是少的,有的有卖的意愿,有的有买的意愿,所以我们就先帮他们把远期约定好。”这位人士透露,他们现在主要在做的就是远期协议约定。

她举了这样的例子,“跟企业谈好,比如说有60万缺口,我们可以约定好,今年年底12月份,假设是控排企业能够交割的话,到时候按照约定的价格,给到他这么多货,这都是对未来市场的判断。”

她表示,作为碳商,目前主要就是协助企业做远期,“如果到时候还没有对机构开放,那我们就等于是让企业直接交易,从中抽取一部分佣金就可以。”

“现在全国碳市场不对机构开户,我们没办法直接参与,只有控排企业自己可以交易,”但上述人士对前景表示了信心,她认为对机构开放已经为时不远,大概率今年下半年全国碳市场应该能够对机构开户,“现在能做的就是先把协议约定好。”

作为服务机构,他们也为下场参赛做了准备。“自己也有资金,如果机构可以开户了,那肯定是自己去直接参与交易,如果不行,那我们就只能做撮合服务。”

她表示,所在的企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入市准备,而且手上有大量的控排企业,“我们能够找到买方,也能找到卖方,都已经提前跟他们约定好了,我们其实也愿意先付一部分定金,我们是真的想要持有。”

中间商进了碳市场,玩法到底是什么样的?

上述人士透露了他们入市后大致的运作流程。“不同的客户需要不一样,如果有的客户有多的想要卖,那我们先跟他协议约定好,第一步就是谈好到什么时候按照什么价格来进行资产交割。第二步是看客户的情况,有的客户觉得到时候如果碳价暴跌或者暴涨,有一方违约需要定金等等,我们也愿意支付的,也是可以谈的。第三步就是,等到什么时候能够正式开户了,我们有自己的账户了,就可以对它进行交割,把它拿进来就好了。”

她透露,目前公司已经签了买卖需求达到500万吨以上,接近千万吨规模。

碳商们也更希望长期稳定的订单。“大家都是第一年刚刚接触,可能只能算出来今年大概缺多少富余多少,明年还要根据生产经营计划等等进行盘算,所以我们跟他们签的话,都是今年先约定好,但希望合同都是5年、7年的长期服务,”上述人士表示,长期服务会有一定的优先权。

她介绍,目前全国碳市场交易的资产分为几类。首先就是全国市场的配额,也就是控排企业的配额,参与方主要是控排企业。另外就是跟机构的合作,“因为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也不一定非要用来履约,很多人是看未来的趋势,作为投资,所以也会有很多金融机构,包括一些碳商做交易对手方都有,产品不局限于全国的配额,现在其实还是有很多地方也在做地方配额。”

她还谈到了另一个主流产品CCER。CCER是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的缩写,也就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缩写。它是指对我国境内特定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CCER项目是指能够产出CCER减排量的项目,常见的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因为CCER以更为经济的方式,构建了使用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效益突出的项目所产生的减排信用额度抵消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的通道,所以作为一种抵消机制,它是碳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CCER端的交易就很宽泛了,有控排企业的需要,也有投资机构的投资,甚至有一些个人也想参与进来,”上述碳商人士表示,有现货的需要,也有期货的需要,因为目前没有对期货开放,就是对一些远期产品的需要,都有。

碳价有没有反映真实成本?

全国碳市场的意义之一是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碳价信号,引导低碳转型、加强资源合理配置并促进投资。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80多万吨,总成交额近2.5亿元;7月23日收盘价涨至56.97元/吨,较开市首日上涨11.20%。在经历了“六连阳”走势后,7月2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迎来首次回调,收盘价较前一交易日下跌4.41%。

对于后市行情,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接下来碳价将维持50元/吨至60元/吨的区间振荡。

这家从事碳金融、碳交易等业务企业的董事长认为,碳市场刚开始的价格还是挺合理的,“确实也没有给高排放企业太大压力,如果一上来开盘就是几百块钱,他们肯定会压力非常大,给了一定的慢慢发展的时间窗口。”

但她也表示,目前的交易价格离真实减排成本其实还有很大距离,并没有完全体现成本。“因为在中国节约1吨二氧化碳平均的成本,其实是在260块钱左右,258元,其实还有很大距离。”

“长期来看,还是会慢慢往成本贴近的,因为对于控排企业来说,要完成每年的履约,只有两个办法,那么去技改,把排放降下来,要么去买指标完成任务。”她认为,“如果碳价只是50块钱,大部分决策者可能会优选买指标,如果碳价高到三四百、五六百,估计也没啥人去买指标了,就研究怎么技改降低排放了,在200-300元的价格区间,企业可能会权衡到底是技改还是买指标。”

上述人士表示,其实碳市场的一个作用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让市场把钱慢慢流入到新能源项目发展中,让他们可以获得市场的“补贴”。

她表示,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肯定需要大量民间资金,通过碳市场,一方面是给他们补助,另外也是发展绿色金融。“所谓绿色金融,说穿了就是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低碳产业,通过这样的手段,其实钱就可以慢慢流向绿色产业了。”“有了碳市场,因为排放额度是标准化产品,可以拿去银行抵押贷款,钢厂也好,电厂也好,拿了这个配额去抵押贷款就有钱了,就可以投入节能减排中去,就是银行变相的把钱也投入到绿色产业。”

其实,不单配额可以抵押贷款,CCER也可以抵押贷款。上述人士表示,因为“它太标准金融化产品了,理论上来说就是碳金融市场,金融属性一下子发挥的很厉害。”

她希望,可以让更多机构也参与碳市场,“绿色资产也不单单只是配合CCER,是不是可以多元化,可以多一些绿色资产进场。”

上述人士还谈到,中国毕竟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全球碳定价的权利其实也很重要,要掌握碳定价,肯定要有一些衍生品工具和对冲工具出现,否则也没有办法帮企业做价格对冲、防风险,“所以也希望尽快发展碳的衍生品市场、碳的期货市场。”

碳商的黄金时代有多久?

如果碳市场的发展方向是像股市一样,最终实现足够公开透明,交易方足够多,是否未来就不再需要中间机构参与其中?碳商们的黄金时代有多久?

某碳商董事长认为,交易所的交易规则也很明确,少量的可以挂牌交易,大单也是可以走协议转让的,目前碳市场还是比较早期的市场,其实信息并没有那么对称,所以是需要专业机构来做支撑和服务的。

“碳市场将来实现流动性很强,像股票一样,不需要撮合直接挂单,是需要一定过程的,”但她也表示,等到碳市场流动性很强的时候,肯定是可以对机构开户了,“因为没有机构也不可能有流动性强,那个时候我们就直接在线上做交易,就看大家的交易水平了。”

八大行业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都要进场交易,发电企业是第一批,其实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数据也已经比较完善,大概率明年会进场,之后八大行业陆续都进场。

某碳商的高管认为,“碳市场第一批交易的都是电力企业,很多会惜售,因为没有其他的买卖者,只能电厂和电厂之间,交易量不会太大,但如果有水泥、电解铝企业入场,水泥的配额也能卖给电厂,交易量肯定会变大,市场主体多了,量也会上来。”

而体量的意义很重大。“体量太少,金融机构看不上,参与积极度也不高。”上述人士表示,全国统一市场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会有1万多家企业进场,8大行业,总的排放体量达到1亿吨,这才符合金融机构的投资价值,随着法律法规健全,管理办法、交易规则也出来了,将来流动性一定会强,而且是万亿级别的市场,足够大。

虽然公司已经在碳交易碳金融领域积累多年,但全国碳市场的上线,还是带来了超出预期的巨大流量。上述碳商行业人士坦言,“市场太大了,我们肯定是跑马圈地,各地去发展,现在在很多地区都在设立子公司、合资公司,让当地的资源方去发展渠道,我们做好中台的技术支持。”

“现在天天在招人,太忙了。很多金融机构也找我们,我们也一直在发产品,客户都要开发CCER,然后就是一堆项目要开发。”上述人士表示,现在跟银行谈合作也比较多,一些券商也在谈绿色金融创新业务,“保险机构也来找我们,因为他们也想参与做一些绿色保险业务”,“一些碳指标,要买未来收益权,保险公司参与会降低双方的风险,他们要做新的保险产品来参与市场。”

“最近我没有下班时间,”某家碳商的董事长说,他们在做培训。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