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已于近期在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揭晓(详情请点击:2021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发布)。50强企业是我国环境产业领军力量,对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今年,环境商会在发布榜单的基础上,联合和君咨询推出《2021中国环境企业50强分析报告》,期望通过对50强企业的整体分析,展示这一群体特征,探讨环境产业发展趋势。即日起,公众号将陆续发布报告节选,敬请关注。今天分享环境产业“十四五”发展趋势展望 ——达峰 • 拐点 • 下半场。
50强报告前几期内容请点击:
2021中国环境企业50强分析报告--引言
2021环境企业50强分析报告--营收、净利、资产等指标分析
2021环境企业50强分析报告--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分析
环境产业“十四五”发展趋势展望--达峰 • 拐点 • 下半场(上)
产业趋势:区域化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北京(北控集团、首创集团)、上海(上海环境)已经形成全国性环保集团的两个直辖市外,已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省级环保平台,而据和君咨询生态环保事业部了解,安徽省、湖南省等也正在筹划成立自己的省级平台,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将有超过半数的省份拥有自己的环境产业投资平台。
纵观这些省级环保平台,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
1.业务几乎聚焦省内,但涵盖水、固、气、土、生态修复等各个细分领域;
2.业态均覆盖投资、工程、服务等,而相对的,运营能力普遍不高;
3.很多项目与专业公司合作,省级平台主要开展投资、承揽工程,专业公司负责技术和运营。
其实这些平台公司的定位也很明确,政府主导成立地方平台,就是要统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就是要作为政府伸出去的通过市场手段解决问题的手,这样想来,上述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三类这样的“区域平台公司”——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和地市县级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无疑就是以长江经济带7省2市为区域的长江环保集团,这是国家层面成立的用于统筹协调跨省层面的资源、关系的市场化平台;省级平台如上所述,是用来统筹协调省级(跨地市)层面的资源、关系的市场化平台;区别于上两级平台,地市县平台则更多的用于解决特定的小区域环保问题,随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总体部署,这类平台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
而这些“区域平台公司”要想解决实际问题,除了要利用自身优势协调政策、资金、各利益相关主体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专业性问题,他们往往采取的手段就是“联合体投标”和并购,这在长江环保集团的动作上尤为典型。
由此,我们可以预计,未来环境产业市场中,将出现两类主要的竞争企业——掌握资源的平台公司和掌握技术的专业公司,平台公司利用自身政策、资金等资源优势作为区域内项目的“总包方”,而专业公司将作为各总包方的专业条线“分包方”,双方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互利共赢。
而我们同时也能够很简单的做出另一个推论:目前那些既非“平台”又不掌握技术的公司,未来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
企业趋势:过去看资本、现在看管理、未来看技术
从资本到运营
随着治理理念的变化、技术和模式的进步,面向未来的生态环境治理将呈现出明显的“精细化”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政府治理理念和操作层面的精细化,二是产业层面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细化。
从政府治理层面来看,回顾过往政策我们可明显看到由宏观指引到微观操作的变化路径,无论从治理/监管对象、还是从治理/监管的手段,都呈现出明显的精细化的趋势。纵观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无一不是如此,以日本为例,不难发现,日本是通过不断推进环境保护精细化治理而完成环境改善的。日本对环保的定义较为广泛,划分为“污染防治、能源结构优化、废物利用资源化、自然生态保护”四大类,每一个大类再进一步细化分解,并不断通过宏观到微观的调控,完成全产业链的优化。比如能源供给,从主要能源(核能、水力、石油、煤炭等)的供应,到能量转换/能量损失,再到最终能源消耗,都进行了详尽的统计、规划与优化,每一项能源变化可能就会引起“污染物产生量的、废弃物的利用、生态保护”的变化,日本的环保运营工作大多以政府主导为主,在大环保范畴内精细化运营,有利于进行全面、高效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落实到产业层面,一方面由于政策和监管层面的精细化,另一方面由于业内竞争逐渐白热化,市场空间逐渐见顶,业内企业纷纷从跑马圈地的资本扩张思维中慢慢转为向管理要效益的精细管理导向。
以威立雅为例,在多年的发展中,威立雅始终保持科技引领和精细管理两个核心策略。通过“效率计划”围绕“采购、组织、运营”三方面进行成本控制,2018年威立雅实际完成了8.02亿欧元的成本节约,这样的成绩,是威立雅持续不断、几十年追求精益求精的成果,在运营改善的过程中不仅仅追求节约成本,甚至创造新的业务收入。以法国勒芒市的垃圾焚烧厂为例,该厂于1975年投入运营,最初只有简单的垃圾处理线进行垃圾焚烧。经过改造升级之后,如今,每年为周边市镇约40万居民处理生活垃圾和有害垃圾,年处理量达14万吨。通过高效的垃圾收运,处理率高达97%,在处理过程中产生蒸汽,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发电机产生电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热交换机为居民提供廉价稳定的供热服务。2016年该厂启动新一轮改造升级,这次升级进一步节省能源、重点提升余热利用效率。项目改建完毕之后,每年为3500户家庭提供全年的用电、为18000户家庭节约100万欧元供热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每天减少8500辆汽车产生的废气。
反观近年来的业内企业发展,也可见一斑,业内企业通过科技手段、管理手段,持续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从水厂的无人值守,到环卫的智慧升级,到垃圾焚烧的智慧运营系统,都体现着业内企业提升运营水平的决心和意愿。此外,业内企业也通过各种改革和管理提升,释放体制机制活力,从而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升。
从运营到技术
近年来,科技创新与技术明显受到更多业内企业的重视,呈现如下三个现象:
一是环境企业科技投入“双升”,成果显著。以业内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我们可发现总体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均在持续提升,2017年到2019年业内上市公司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研究支出总额分别是64.51亿元、82.90亿元和114.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54%、0.61%和0.74%,呈现总额和占比双增长的明显趋势,研发总支出年增长幅度约为营业总收入两倍。以光大环境为例,自研垃圾焚烧成套设备,积累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现垃圾高效科学利用,成为亚洲最大的垃圾处理设备供应商。
二是科技型企业明显更受市场青睐,技术领先型企业估值普遍高于其他企业。从一组数据对比中可看出,业内以膜技术知名的企业碧水源为例,其市盈率水平持续保持在其他水务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1.5~2倍。而在环保产业平均市盈率14~16倍的今天,如格林美等技术领先型企业,更是拥有着45倍PE(截至到2020年12月31日)这样远超产业平均水平的估值水平。
三是环境企业正积极拥抱各类现代科技。在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的当下,国内外企业纷纷开展相关技术在自身业内的应用场景。国际巨头苏伊士搭建基于5G的物联网智能终端,包括水质传感器、水位计、流量计、雨量计等,通过现场的5G基站设备完成数据收集并上传至云端。企业服务器感知到5G网络上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供结构安全监测、水文雨情分析、土壤分析、水质分析、气象警报预报等。5G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可以实现环境与平台、平台与人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建立更多更复杂的模型,环保数据分析更加精确。国内巨头北控水务在产业内率先践行智慧化运营管理念,开发BECloud™智慧水务云平台、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等智慧化的大数据解决方案。首创环保集团与施耐德电气合作,围绕供水和污水处理中电气和自动化产品运行维护和智慧升级。(图3-5)
不难看出,科技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作为环境产业的最核心竞争力而被业内企业所重视。对业内企业而言,在竞争和经营的双重压力下,一方面将更为关注自身产业内的核心技术突破,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如分布式/小型化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渗沥液浓缩液处理技术等;另一方面,现有热点技术(5G、大数据、无人机、AI、VR/AR等)在产业内的应用将极大程度的改变业内企业的运营、管理方式,如近在咫尺的无人值守,可真正实现运营经验积累与生产运营优化的智慧管理系统等,技术与环境产业的融合将为业内企业释放广阔的变革空间。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看到,业内不同企业所处竞争梯队、自身资源能力等方面差异巨大,因而在科技研发与应用的路径上也应该有所侧重。从广义社会分工的角度上来说,专业型技术研究院与高校的研发力量更为集中,而企业的应用场景更为广阔,两者的有效融合仍然将是业内企业和研究机构持续追寻的目标。从微观企业的角度而言,立足于业内企业的不同竞争位势,一方面可通过国际、国内的并购,迅速加快技术的积累和转化,将在短时间内为自身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中长期内逐步开展合作研发与自主研发,构建自身研发体系,形成自身研发能力,从而支撑公司基业长青。另一方面,联合科技巨头企业(如华为、京东、百度等),通过新兴技术(如大数据、5G等)在自身应用场景下的应用开发,从而实现竞争梯次的逆转与升级也可作为有效的竞争策略。
环境产业的国际化之路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环境产业的需求种类和总量有限,且环境产业中的各细分领域多为属地性业务,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跨区域的发展往往是业内企业,尤其是专注细分领域的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反观国内市场,国内巨头跑马圈地,国内各地竞争日趋激烈,此时,国际化就成为了企业发展战略中不得不涉及的重要话题。
从国际化市场空间来看,发达国家自不必说,在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图景下,沿线65个国家拥有着33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3.4%)的海量市场基础,且环境基础设施普遍欠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环境管理基础薄弱。GDP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按照环保投入占GDP的1%~3%计算,环保市场拥有过万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
在万亿量级市场吸引下,部分国内环境企业已经迈出国际化的步伐。以北控水务而言,2013 年在欧洲市场完成威立雅葡萄牙水务 100% 股权收购项目,成为中资北京企业成功并购海外水务资产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是中国水务企业跨国收购国家大型水务集团资产的第一单,具有十分重要的海外战略布局意义。随后,北控水务不断推进海外市场拓展,先后拿下马来西亚潘岱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新加坡樟宜第二新生水厂项目。
在固废领域,具备自主设备制造能力的三峰环境、光大国际、中国天楹等企业也已经成功迈出国际化的坚实一步。以三峰环境为例,2013年走出国门,投资并运营多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理厂、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厂以及生活垃圾发电厂。同年,隆企集团赢得印度首批垃圾发电项目,确定与三峰环境合作,并采用三峰环境提供的设备和技术方案。目前三峰环境的技术设备已应用到美国、印度、埃塞俄比亚、泰国、斯里兰卡、越南、巴西等七个国家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战略合作伙伴之一的光大国际,于2016年6月23日签署初步买卖协议收购NOVAGO,是中国在东中欧环保市场中最大的一个收购项目。同年12月,光大国际与越南签署芹苴垃圾发电投资协议,项目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400吨。同年,中国电建所属水电顾问集团在深圳与越南UDIC投资公司、光大国际有限公司,越南河内市环卫公司举行会谈并签署了越南河内南山垃圾发电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处理能力为2000吨/天,为越南最大垃圾发电项目。
由此,不难看出,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海外市场的逐步释放,我国环境企业“走出去”将成为重要的战略路径选择之一。一方面,可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积极承接沿线环保项目;另一方面,充分运用资本手段进行国际并购,用好海内外的资金利差与估值倍数的差距,有效、迅速的拓展及占领国际市场,积极整合技术和市场。整合而来的技术,除在国内的海量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外,更可作为进一步拓展其他海外市场的有效助力。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企业在国际化的区域、时机、策略、模式等方面的选择需要做出系列的审慎考量。通过研究国际巨头威立雅、苏伊士等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我们为国内企业得出如下两个值得借鉴的关键点:
一是在国际化的区域和时机选择上,要充分考虑需求释放的周期,其中人均GDP、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此外,要重点研究该地区政府治理思路与市场化程度,这也是最为重要的选择条件。以威立雅为例,70年进入美国市场即是抓住了《清洁水法案》颁布这一契机,瞄准美国水务市场结构分散、设备老化、财政赤字等问题,以运营管理为起点,撬动美国市场。
二是在国际化的业务选择和切入策略上,威立雅、苏伊士普遍通过自身的优势领域—水务进行切入,以技术优势撬开市场,而后以当地项目为原点,逐步铺开其他业务。在市场切入中,值得一提的是,技术优势和标杆项目永远是打开局面的不二利器。
【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