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碳中和”的目标不是摒弃炭,而是推动炭的高效、科学、绿色应用。
我国历来是用煤大国,虽近年来,不断改善能源结构,但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仍将煤炭定义为“兜底保障”。能源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测,到“十四五”末,全国煤炭消费量将控制在41亿吨左右,年均消费增长1%左右。一方面是“兜底”的根基需求,一方面是“低碳”的发展需要。二者该如何共存共生?
碳达峰前——煤炭的清洁利用是重点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相对丰富,到2030年碳达峰前后,煤炭作为能源的主体地位仍难以改变。从储量来看,2018年,我为煤炭查明可采储量为17085亿吨,可采年限约170年,约为石油的10倍。从使用来看,即使到2030年再下降9个百分点左右,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仍接近50%。
从经济安全角度来说,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开创高效利用技术,以支撑煤炭的主体地位。如我国煤制液体燃料已进入规模化工业生产阶段,煤制油品质量高、使用领域广。目前距离达峰还有9年时间,笔者认为,短期内应重点关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创新,以巩固做好煤炭的兜底地位。
聚焦“碳中和”——未来碳价仍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7月16日上午9点30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10点14分左右碳价上涨至52.8元/吨,触及涨停。全国碳市场开始,意味着首批纳入的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将携带超过40亿吨碳排放配额进入市场。这也意味着我国一举超过欧洲、韩国等地,建成全球覆盖碳排放权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交易取得“开门红”触及涨停,充分体现了市场参与者对于碳交易的热情和期待,以及对碳配额价值的肯定,但长期来看,在供应充足的前提下碳价将调整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长期来看,随着配额按计划削减和适时引入有偿配额,碳价提升空间巨大。目前欧洲碳价基本维持50欧元/吨以上,折合人民币380元/吨。而按照我国有关机构测算,只有碳价在300元/吨以上时,新能源才具备与传统能源竞争的成本优势。虽然随着技术进步,支撑新能源形成优势的碳价将有所降低,但可以预见未来的碳价仍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放眼未来——绿色低碳更需科技加持
《2021年商场绿色消费报告》显示,98.7%的受访者在商场消费时至少参与过一项绿色消费实践,绿色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公众的自觉选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需要集中力量加强绿色“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关,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作为智能社会重要支撑的数据中心和站点用电量将会急剧增加,随之也会出现能耗加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些数据中心和站点通过建设极简站点、极简机房、极简数据中心、引入绿电等,重新构造场景架构、温控系统、供电系统、运维系统,把能耗降下来,把用电效率提上去,让智能世界变得更加绿色。
总之,“碳中和”的目标不是摒弃炭,而是推动炭的高效、科学、绿色应用,从这一点来说,“煤炭兜底”与“绿色低碳”并不相悖,将会长期共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