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数据,碳排放配额开盘价为每吨48元,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撮合成功,成交价格为每吨52.78元、成交16万吨、交易额790万元;开盘首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为4,103,953吨,成交额210,230,053.25元,收盘价为每吨51.23元,较开盘价上涨6.73%。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企业超过2200家,据测算,首批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量将超过40亿吨。那么,碳交易是什么?碳市场将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碳排放权怎么交易?
简单来说,碳排放权交易就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据生态环境部介绍,目前全国碳市场试点的两种碳交易产品有两种,一是碳排放配额,二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在交易过程中,“配额”是国家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期内的碳排放的额度,是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经核证的碳排放量,通过第三方核证以后所产生的减排量。
在实际交易中,假设碳交易市场上有甲乙两个控排企业,它们的碳排放配额均为10万吨,甲企业实际排放了12万吨二氧化碳,那它就需要去市场上购买超出自身配额的2万吨碳配额,按照50元/吨的碳价计算,它就需要额外支付100万元;另一边乙企业实际只排放了8万吨,那它就可以到碳交易市场上出售富裕的2万吨,获利100万元;同时,不控排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减排项目,获得国家机构认可后得到CCER额度,也可以出售获利。
那么,与交易直接相关的碳价是如何定价的,碳配额又是如何分配的呢?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碳价是由市场的供需情况决定的,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重点排放单位对排放数据核查结果乃至分到的配额还可以进行复核申诉。
记者了解到,全国碳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统一开展交易,在此机构成立前,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交易主体为首批纳入企业,其他机构和个人暂不能参加交易;交易方式分为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交易时间方面则与A股相同。
碳市场如何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
日前,记者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他告诉记者,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在于碳价,正是这根“指挥棒”,发挥了引导企业减碳降排的作用。
芮萌介绍,碳市场一方面可以引导高排放的企业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还能给节能企业带来直接的获利机会,还可以通过市场吸引绿色投融资,“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企业节能减排,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实际上,碳价背后还蕴含着“绿色溢价”概念。所谓绿色溢价,就是指使用零排放的燃料(或技术)的成本会比现在使用的化石能源(或技术)的成本高多少。而这个“绿色溢价”,就是企业愿意为购买碳排放量支付的金额的上限。通常情况下,减排成本低的企业会率先减排,而成本高者则不愿意减排,这时碳交易市场就用碳价来做“指挥棒”,减排不达标的企业去市场上购买碳排放的配额,一旦购买的费用超过了技术改造费用,也就是超出了“绿色溢价”的额度,那么这时企业就会倾向于进行绿色转型,通过改进技术来降低碳排放量。
之所以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芮萌认为,是因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全国的目标,不是要所有行业和所有区域都“一刀切”式的达到零排放,而是排放量经正负相抵达到中和目标,“全国碳交易市场规则统一,公开透明,可对地方市场定价差异进行调和”。
据赵英民介绍,现阶段,全国统一市场还将与地域性市场并存,未来将逐步过渡融合为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现在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企业将不再参与地方碳市场的交易,而其他行业则继续在地方碳交易市场交易,“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之中,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