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指在尽最大可能采取减排措施后,对于少量难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与二氧化碳吸收实现等量平衡;净零排放指一个组织一年内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与人为吸收之间达到平衡;气候中性指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不造成净影响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碳中和仅考虑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涵盖所有温室气体,气候中性除了考虑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还考虑辐射效应等其他影响,三者有依次递进关系。
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发展阶段、能源结构、减排雄心、自然禀赋等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减排概念。中国、哈萨克斯坦、哥伦比亚等国家采用“碳中和”的提法;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家采用“净零排放”的概念;而欧盟、巴西等国家和地区采用“气候中性”的概念。此外,不同地区的时间节点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提出2050年后实现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尼泊尔、南非等国家提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德国、瑞典等国家则将相关目标时间提前至2050年前。当然,各国减排目标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提升的。
目前,中国并未明确碳中和的具体边界。《巴黎协定》第四条提出“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因此,也有国内专家认为中国提的碳中和是广义的概念,衔接国际条约,涵盖所有温室气体。
发达国家转型经验表明,实现二氧化碳甚至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是一个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而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我加压的主动行为,是在碳排放自然规律基础上施加政策产生的效应,挑战可谓不小。
实现碳中和,需理清误区
一是碳中和严重冲击经济?碳中和会对冶金、建材、煤电等传统高碳行业将带来不利影响,但碳中和是一个长期转型过程,高碳行业拥有缓冲时间,且并非所有的高碳行业都消失,通过实施绿色低碳技术,部分高碳产业可以实现减碳并持续生存。同时也要看到,碳中和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带来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新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去向。
二是碳中和是气候危机的终点?二氧化碳等长寿命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较长,即使实现全球碳中和或净零排放,历史累计排放也将造成持续几十年甚至数个世纪的气候变化。实现温室气体净负排放将是更为长远的目标。
三是碳汇靠不靠谱?森林、草原、湿地、土壤等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一环,既可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固碳,但气候变暖改变湿地环境、加剧森林草原火灾也会释放碳排放。因此,在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时,需密切监测生态系统碳汇变化。
四是负排技术是“杀手锏”?生物能源加碳捕获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获与封存等温室气体负排技术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在成本、性能、安全等方面存在挑战,短期内难以大规模部署和商业化推广。如近期过于强调负排技术可能在促使高碳产业发展,进而将减排压力延后叠加,可能给实现碳中和带来更大成本和压力。但负排技术在碳达峰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撑实现净零排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