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三周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将于7月16日开市。
多位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确认了上述消息。本周五上午,全国碳市场将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开市启动仪式,随后开始第一批交易。
业内预计,全国碳市场初期交易价格约为30元—50元/吨,略高于试点地区的平均水平。由于全国碳市场第一年的供需较为均衡,预计初期市场交易量不会很高。
全国碳市场的详细交易细则预计将于开市后发布。运营全国碳市场交易系统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于6月22日发布了《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披露了全国碳市场的部分交易规则,但详细的交易细则尚未发布。
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配额管理的是发电行业,总计2225家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年。这些企业将成为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主体,其他机构和个人暂不能参与全国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曾定于6月25日开市,但临近开市之前被主管部门叫停,具体原因不明。《财经》记者综合各方信息看,叫停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行政流程尚未完成,二是相关政策法规仍需完善,三是碳市场相关数据的核查暴露出问题。
如今,第一个问题已得到解决。7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7月8日,生态环境部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完成启动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将于7月择时启动上线交易。
第二个问题——相关法规的完善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但近期明显加快了建设的步伐。据《财经》记者了解,生态环境部和司法部等部委近期开展了相关调研,征求各方对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顶层设计——《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暂行条例)的修改意见。
暂行条例是全国碳市场的基本纲领。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3月30日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暂行条例的意见通知”。暂行条例已列入国务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预计今年内将完成制定该条例。
第三个问题则是全国碳市场开市之后重点需要解决的。7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报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这是全国首例公开披露的碳排放报告造假案件。业内人士认为,该案引起了监管层对碳排放数据准确性的关注,监管部门将加强对碳排放相关数据的核查。
碳市场的框架体系可分为三项:碳排放配额分配、清缴;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碳排放数据的测量、报告与核查( Monitoring,Reporting,Verfication,下称MRV) 。在全国碳市场开市之后,前两项内容可谓完成了基本建设,第三项内容的建设和完善则成为重点。
碳市场是一个建立在碳排放数据基础上的虚拟市场,严格的MRV机制才能保障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因此,MRV机制可谓碳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石。
碳排放量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核算,二是基于连续监测。中国目前仅采用基于核算的方法采集监测排放量。而连续监测的方法可避免核算过程人为因素干扰造成的数据失真。近期生态环境部已选择个别火电机组试点连续监测法。未来可能将以连续监测的方法,验证核算数据。
核算方法方面,中国在2013年—2015年发布过多个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指南,各区域试点碳市场的MRV差异较大,监管机制以及违约处罚等存在差异。目前,各地的核查机构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全国碳市场开市之后预计将会完善更新核算指南。
但多位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除了技术规范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监管的力度,建立更严格的惩罚机制。目前对碳排放相关数据的造假行为惩罚太轻,不足以威慑造假行为。
在上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中,该公司将2019年排放报告的部分编号、样品标识号、送检日期、验讫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内容进行了篡改,并删除了防伪二维码。而对该司的查处结果仅为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正在征求意见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在MRV方面做出了更严格的监管,增加了追责情形、加大了处罚力度。例如,对违法操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最高可在没收违法所得的同时,并处一千万元的罚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