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融市场优秀的投资交易做市商,兴业银行近年来积极打造“FICC银行”,目前代客FICC产品矩阵已涵盖结构性存款、汇率避险、利率避险、信用避险、代客贵金属交易、柜台债券等全产品种类。本笔“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的发行,是该行发挥绿色金融和金融市场双重优势,完善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

首页> 大气治理> 碳交易> 评论> 正文

兴业银行首发“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引发对碳金融创新产品的思考

2021-07-05 13:25 来源: 世经未来 作者: 专业银行顾问

2021年5月17日,兴业银行与上海清算所合作,面向企业客户成功发行国内首笔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进一步丰富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货架。发行当日,浙江省、福建省、湖北省内企业积极参与认购,涵盖多个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兴业银行本次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为短期存款产品,产品收益分为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两部分,其中浮动收益与观察标的波动变化情况挂钩。挂钩标的为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债券指数,该指数以募集资金用途符合国内外主要绿色债券标准指南并具备碳减排效益,符合“碳中和”目标的公开募集债券为样本券。

作为金融市场优秀的投资交易做市商,兴业银行近年来积极打造“FICC银行”,目前代客FICC产品矩阵已涵盖结构性存款、汇率避险、利率避险、信用避险、代客贵金属交易、柜台债券等全产品种类。本笔“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的发行,是该行发挥绿色金融和金融市场双重优势,完善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

一、“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推行背景

2020年9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全球主要排放国里首个限定碳中和目标期限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碳排放达峰时间和长期碳中和问题上设立了更高的目标,这就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切实履行金融使命,通过更加精准的资金投向、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更加高效的经营管理,引导和带动更多生产要素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金融支持。

目前,我国境内的碳金融交易主要依托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省市、以及福建、四川自发设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展开。根据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文件,2021年起,全国碳市场首批控排企业即2225家发电企业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此后,预计全国碳市场在“十四五”期间将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至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煤炭等重点能耗行业,届时重点排放单位预计将达近万家,碳配额发放数量达50亿吨,将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线”进入倒计时,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的重要抓手,“碳金融”的发展也成为市场关注的新热点。包括银行在内的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响应,推出一系列融资类产品如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券、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碳中和、乡村振兴”双贴标绿色债券等迅速兴起,频频呼应碳达峰、碳中和主题。

二、“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介绍

(一)“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

我国的第一只碳中和债券指数——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债券指数,是由上海清算所于2021年3月18日正式发布的,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碳中和债券市场整体价格走势和市场发展情况,为境内外金融市场提供优质的碳中和债券指数化投资标的。该指数中样本券的募集资金用途符合国内外主要绿色债券标准指南中绿色低碳产业项目要求,具备碳减排效益,符合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是一款与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债券指数相挂钩的结构型存款产品,其实质为短期存款产品,产品收益分为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两部分,其中浮动收益与观察标的波动变化情况挂钩。故该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存续期间的债券指数表现挂钩,实现清洁浮动。

立足于“十四五”规划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30·60”双碳目标,为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产品创设与衍生品交易定价优势,持续创新绿色金融,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业务模式,2021年5月14日,兴业银行与上海清算所合作,面向企业客户成功发行国内首笔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6月3日,上海银行同样也发行了“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

(二)“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

“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作为国内首次出现的一种创新型碳金融衍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迎合政策趋势,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所进行的尝试。

1、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对于企业而言,“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等一系列碳金融创新产品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可以有效地拓宽低碳项目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提升碳资产融资的灵活性。

2、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

“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的创设丰富了市场上投资标的种类,对于责任投资者而言具备一定吸引力。未来绿色金融产品的发行势不可挡,相应地,绿色债券标的规模需要不断扩张,以匹配产品端的投资需求。“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的推出,有助于投资者识别出对碳中和目标贡献最大的领域,满足投资需求。

3、增加金融市场活力

“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可能成为吸引外资的又一品种。目前已发行的“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募投项目均符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关于绿色债券的要求,或可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低碳项目,对实现区域减排目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碳金融创新产品介绍

(一)碳金融产品概述

随着近些年全球碳减排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碳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碳金融产品也得到丰富和创新。与其他金融产品一样,碳金融产品也分为基础产品和衍生产品。

1、碳金融基础产品

碳金融基础产品即平常所说的碳排放权。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碳排放权有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和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两种类型。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包括根据国际规则分配给指定国家的AAU、欧盟碳市场内交易的EAU和一些体系外自愿减排市场交易的如VER等产品;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主要是在CDM市场和JI市场下经核准产生的CER、ER等相关产品。这些碳金融基础产品是碳交易市场体系内的基本金融工具,帮助减排企业灵活完成减排任务,开辟了将资金和技术引入低碳领域的新途径。

2、碳金融衍生产品

碳金融衍生产品是碳金融基础产品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主要有期权、期货、远期和互换。在基于配额的碳金融市场体系中,主要的配额类衍生产品有欧洲气候交易所的ECX CFI(碳金融合约),EUA Futures(排放指标期货)、EUA Options(碳排放指标期权)。在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市场体系中,主要项目类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欧洲所候交易所推出的CER Futures(经核证的减排量期货),CER Options(经核证的减排量期权)等产品。碳金融衍生产品是对基础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主要功能是规避和转移投资者价格风险,满足套利需求等,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推动了节能减排项目的全面迅速开展。

3、我国有代表性的碳金融产品

(1)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

所谓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是指控排企业将碳排放权作为抵押物实现融资,是一种新型的绿色信贷产品和融资贷款模式。它是目前国内碳金融领域落地相对较多的产品,但因其因法律属性尚未明确,目前多以质押形式开展。

1.jpg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市场化的碳排放权定价机制、回购机制以及明确的抵(质)押率参考范围,碳排放权作为合格抵(质)押物具有一定的法律瑕疵,这一业务未在商业性金融机构大规模落地。

(2)碳金融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结构性存款是一种主动存款工具。

碳金融结构性存款是通过金融衍生交易将产品的还本付息金额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挂钩,同时引入碳配额交易作为新的支付标的,有效解决企业碳配额需求的理财产品。体现出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稳定的经济回报的同时,运用绿色金融领域专业能力为控排企业提供差异化增值服务的大胆尝试。

2.jpg

(3)附加碳收益的绿色债券

碳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低碳经济项目资金而发行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其核心特点是将低碳项目的碳减排收入与债券利率水平挂钩。

3.jpg

(4)低碳信用卡

国内商业银行在倡导个人绿色消费、绿色生活,以绿色消费方式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方面开展了大量产品创新。

4.jpg

(二)碳金融交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虽经过十多年探索,但国内碳金融仍未形成规模,主要交易品种落地尚属于试验阶段,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碳金融市场,碳金融产品推广、复制情况不理想,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问题可归纳为:

一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参与度不高。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我国政府及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战略意义、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认知不足。目前,除部分商业银行关注碳金融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二是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碳减额、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和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三是碳金融产品数量和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只有商业银行及政府推出了一些碳金融产品,而且这些产品不论从产品数量、功能还是多样性方面都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商业银行开发碳金融创新产品指引

(一)迎合控排企业需求,开发多样化的碳金融创新产品

当下,国内碳金融仍未形成规模,主要交易品种落地尚属于试验阶段,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碳金融市场,碳金融产品推广、复制情况不理想,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银行立足于现有控排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大力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等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

1、大力开展碳权质押贷款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发放贷款具有很大的空间。建立以碳权作为抵押的融资方式,对具有良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潜质和信用记录的企业以CERs(清洁发展机制减排单位)收益权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就属于权利质押的一种创新形式。但由于CERs收益权是种未来的收益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这种质押贷款时,需要高度关注企业CERs收益权实现的风险。对于已获得CERs签发的企业需要核准该企业CDM项目,CERs签发量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在联合国注册成功的CDM项目要密切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并适当上浮利率以防范风险。

2、发展基于碳权的融资租赁业务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在建设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如,化工厂需要购买污染处理设备、发电厂购买风力发电机和水力发电机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一般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购买。因此,可以开发基于CERs(清洁发展机制减排单位)的融资租赁方式,即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由商业银行或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为项目企业购买这些设备,然后将设备出租给项目企业使用,企业从出售CERs的收入中支付租金。

3、积极发展碳基金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开拓碳基金市场,既可以有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也可以有面向普通公众投资者的开放式基金管理计划。

4、发展基于碳权的保理业务

保理又称托收保付,是银行与卖方企业签署合同,卖方企业将采用赊销方式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银行对其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包括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催收和信用风险担保等。保理业务核心在于应收账款转让。商业银行也可将保理与融资租赁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5、开发信托类碳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可以为那些具有环保意识和碳金融知识的企业设立碳信托投资基金,将资金投资于具有清洁发展机制(CDM)开发潜力的项目中,企业则可以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获得相应的CERs(清洁发展机制减排单位)指标。对于CERs指标,商业银行可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来进行处理。如果一些企业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认为企业未来减排需要这些指标,那么商业银行就可根据该企业所缴纳的信托资金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换算成相应核证减排量(CER)指标配额分配给该企业以供它未来之需;如果一些企业加入该信托计划仅仅是为通过CERs指标的买卖来获取一定的收益,那么,商业银行就可将该企业可分配到的CERs指标在碳交易市场出售后支付一定的利润给该企业。

6、推进碳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业务

商业银行可以将碳权质押贷款、针对碳权的融资租赁、企业有关碳排放权的应收账款及银行保理等形成的资产组合成资产池,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碳资产的证券化提高了碳资产的流动性,并转移了风险,有利于碳金融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针对碳金融业务开展的风险控制制度

一方面,碳金融业务本身具有复杂性大、风险高等特征,另一方面,受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研发、推广碳金融产品时必须要有相应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和制度加以应对。第一,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碳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和制度来提升银行自身的相关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第二,银行自身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以抵御操作风险。

(三)对相关创新人员培训,建立和储备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建立和储备一支既要熟悉相关碳金融业务又要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是我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进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目前我国的相关业务人才不仅仅是储备不足的问题,而是使用层面就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从两方面入手加以改善:第一,通过招聘的方式吸收国内外所有可以吸收的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第二,对已有的人才进行教育培训,将一些有潜力的员工送去深造或者培训与交流;第三,开展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各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上述研究来源于:世经未来《银行同业动态与创新研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