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Horizon)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的科学纪录片栏目,首播于1964年,一直致力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新奇观点和发现引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知识中。它每集约50分钟,是BBC连续播放时间最长的纪录片栏目。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报道> 正文

污水处理的记录片怎么拍?BBC团队手把手教你

2021-06-10 09:04 来源: JIEI创新实验室 作者: 瓦村农夫

《地平线》(Horizon)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的科学纪录片栏目,首播于1964年,一直致力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新奇观点和发现引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知识中。它每集约50分钟,是BBC连续播放时间最长的纪录片栏目。

也许因为新冠疫情让科学家和医生们了解到污水处理厂预测新冠病毒爆发的潜力,所以《地平线》也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冷门角落。

小编第一时间通过英国的小伙伴获得了观看影片的渠道。如果要我写一句话观后感,大概就像本文的标题那样:“BBC团队教你怎么拍污水厂”。难得有专业团队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拍一部关于污水处理的科普片,小编当然要和各位分享一下其中的内容。

BBC教你讲污水厂的故事

为了拍好这部纪录片,BBC请来了著名的科普达人George McGavin博士和Zoe Laughlin博士担任主持。前者是动物学领域的专家,豆瓣高分纪录片《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 》(After Life: The Strange Science of Decay)就是他主持的;后者是另一部优秀纪录片《現代材料的秘密》(The Secret Story of Stuff Materials of the Modern Age)的主持。

1.jpg

在这50多分钟的节目里,两位博士带我们去到英国伯明翰附近的Minworth污水厂,用别开生面的方式,让普通大众领略污水处理的魅力。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小编非常鼓励水业同行看一下这片,学习一下他们是如何讲好一座污水厂的故事的。

如何介绍污水的组成

一开场,导演首先来几段航拍镜头,从多个角度带观众感受污水厂的建筑之美。

营造好逼格,就直奔正题。只见两位主持人站在在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里,眼前有一个鱼缸。

他们要干嘛呢?

Laughlin博士说这缸水约140升,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天产生的污水量。刚说完她就将一大杯苹果汁倒入缸中,她说这是我们一天排出的尿液量。她接着拿起一碗深褐色的糊状物,舀了几勺扔进缸中。不要担心,她放进去的不是真人粪,只是一些大豆糊。她用这糊状物类比我们每天排出的米田共。

当然市政污水不止我们的尿粪,Laughlin博士接着将洗发水、沐浴露、洗洁精、油、厕纸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相继扔到鱼缸里。

两位主持人没有用高深的COD、BOD、悬浮固体之类的专业名词,只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用品就讲清楚了污水的组成,让人拍手称赞。小编心想:如果每个大学环境系的老师都能用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上《污水处理》这门课,估计大家不会觉得无趣了,甚至可以轻松成为该校的精品课程。

如何讲清处理流程

在工艺流程方面,他们使用了精美的3D模型图来还原污水厂的布局。在讲解某个工序时,他们都会先展示该部分的模型,说明水流的去向,然后再切换到实景中。3D模型能帮助观众更好地从整体把握污水厂的单元组成,而且每次展示模型都会加强观众对污水厂的整体印象。

到了一些重点单元,例如沉淀池和厌氧发酵池,他们还制作了精美的横截面动画,帮助观众理解池内流体组成和运动轨迹。

1.jpg

比较遗憾的是,对于生物曝气池这个最核心的部分,本片没有展开详说,所以未能看到这些电视制作人是如何理解微生物的降解过程的。尽管如此,小编依然要对格栅和初沉池单元的介绍点赞。小编记得自己第一次参观污水厂是在上本科的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水厂代表,对这两个部分都是粗略带过的。出来工作才发现,其实污水厂的每个工艺单元都非常重要。如何讲好格栅和初沉池,大家可以向BBC抄抄作业。

如何推销污水厂

在这部片子里,两位主持人也向观众传达了一个观念——污水厂是一群高科技的构筑物,蕴含着各种丰富的资源。

他们首先指出医药是污水厂蕴含的头号资源。这有别于我们过去的叙事方式:以前我们行内专家在介绍污水厂的资源回收时,一般指污水的有机物可以转化成沼气或者氮磷肥。但BBC团队从人们最关心的健康问题出发,一上来就说污水可以做成药,也许更容易引起行外人的兴趣。

事实上,现在最顶尖的生物学家和医生都来到污水厂做研究,因为他们现在知道污水厂里可以获得噬菌体,后者是医学界最近抵抗超级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的新希望。

1.jpg

说完医药,主持人并没说沼气和肥料,而是说污水中的尿液,给我们展示如何用尿液为手机充电。他们去到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找到Ioannis Ieropoulos博士来介绍这项技术 ,后者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超过10年。主持人McGavin博士亲自体验了一番——他用自己的尿液倒入一个便池,将自己的手机连上系统,屏幕就显示开始充电了。这种现身说法的叙事方法,应该让任何一位观众都想亲自尝试一下吧?

等了半天,他们终于愿意聊沼气了。但他们也没有走老路,例如去谈污水厂的沼气如何成为我们煮饭炒菜的天然气,而是说我们的汽车可以用污水厂的沼气作为燃料,而且对现在的油车稍作改装就可以了,据说比电动车还环保。Laughlin博士亲自试驾了一台叫BioBug的改装甲壳虫轿车,用的就是污水厂产生的甲烷。她说这小车从0加速到90km/h只需10秒不到,动力还是很okay的。

1.jpg

最后,他们说污水可以变为堆肥材料。两人都亲自闻了污泥的味道,并说其实并不臭,就是稍微有点氨气而已。

两位主持人经过这么多亲身体验之后,表示一改过去对污水厂的偏见,觉得污水厂浑身都是高科技。他们这种推销污水厂的方式非常值得我们的拍摄团队借鉴学习 。

1.jpg

两位主持人经过这么多亲身体验之后,表示一改过去对污水厂的偏见,觉得污水厂浑身都是高科技。他们这种推销污水厂的方式非常值得我们的拍摄团队借鉴学习 。

个人观后感

说来惭愧,小编从2006年开始修读环境科学,虽然上过很多所谓的专业课,也参观过不少污水厂,但真正开始认识污水处理,其实也是工作之后的事情了。看完BBC这出纪录片,小编感觉上了很震撼的一课——污水的组分本是很抽象的概念,Laughlin博士用一个鱼缸就讲清楚了。作为一枚学渣,我难免会心想,如果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能看到这样的事情,学分会不会能再高一点呢?

另外,这部片子对现代城市污水管网的设计进行反思。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技术系名誉教授Gatze Lettinga曾说过:“稀释是一种污染。” 看过鱼缸演示的观众,应该都会明白荷兰老教授为何这么说吧?这种用抽水马桶+下水道的收集方法,把各种原本不相干的“资源”统统送去了污水厂,看似省事,实际上增加了后续分离的难度,这注定我们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将各种物质重新分离。譬如尿液和粪便,一个是液体,一个是固体,如果在源头就能直接分开,是否能更好地回用呢?

当然以上只是小编的一些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欢迎各位热心读者的交流。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