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开局之年访央企”节目播出了对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的专访。以下转自央视财经公众号:中国航天科工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历经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位居全球防务百强“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服务于国防、科学探测领域之外航天产

首页> 大气治理> 脱硫脱硝> 烟气脱硫> 企业> 正文

袁洁接受央视记者专访 | 商业航天火箭、卫星物联网… 今年航天大事有哪些?

2021-03-02 16:07 来源: 航天凯天环保

2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开局之年访央企”节目播出了对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的专访。

以下转自央视财经公众号:

中国航天科工

是我国航天事业和

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

历经60多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位居全球防务百强

“十四五”开局之年

在服务于国防、科学探测领域之外

航天产业如何为国民经济注入发展动力?

在和记者见面的前一天,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作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的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71.png

记者 苏童:嫦娥五号上面集成了非常多在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是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在这里面。

172.png

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其中有一项任务是国旗的展示,月面的温差正负150摄氏度,还有辐射环境,所以对国旗的材料要求非常高,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包括对材料经过了多轮的筛选,能够抗温度的变形,抗辐照褪色的影响。

记者苏童:2021年我们还会预见哪些航天大事?

173.JPG

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首先大家非常关注就是火星探测,现在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经到达了火星的轨道,预计在5月份左右登陆火星表面,近期也将要发射我们国家空间站的核心舱,以及下一步还要发射货运飞船、载人飞船以及空间实验舱,所以这一系列发射任务应该说是中国航天(2021年)的重头戏。

174.JPG

在一项项重大工程之外,我国还有一个航天领域也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那就是商业航天。如何在已有的航天技术基础之上,开发出可靠性高、成本较低的、适合商业的运载火箭系统,成为商业航天发展的首要挑战。“快舟”系列火箭应运而生。快舟一号甲是这个系列的首款火箭,迄今已将19颗小型卫星送上太空。

175.JPG

记者苏童:快舟一号甲是一个小型轻量化的非常典型的代表。

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它就是1米4的直径,那个是2米2,这个1米4直径,很小。

176.JPG

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已经成功发射了9次任务。它的发射服务费比较透明,就是以每公斤的发射价格来计量。这就相当于是已有的火箭成本的几分之几,就是低成本。

记者苏童:研制过程当中需要攻克的一些难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主要还是发动机的可靠性,以及相关的控制系统,能够确保卫星或者是多星发射(时)入轨的精度。另外,商业航天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现在正在研制的快舟11,也是现在目前国内固体运载火箭当中是运载能力最大的,直径也是最大的,起飞推力也是最大的一款。今年我们预计能够复飞。如果能复飞成功,这型火箭将成为商业航天的主型火箭之一。

177.JPG

2020年5月,由“快舟一号甲”搭载的两颗卫星被成功送入地球低轨道。这两颗名叫“行云”的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在卫星物联网领域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应该说“行云”卫星整个测试运行的状态非常良好,未来在地面、海洋、两极这些5G信号到不达的地方,卫星物联网能够进行无缝连接,这样就能够使比如说集装箱在陆上、海洋船运,都能够随时知道每一个集装箱的状态,它的位置、时间信息。此外,应用的场景也比较多,包括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

178.JPG

记者苏童:预计在今年或者是接下来的几年,能推动“行云”工程的组建?

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对,我们在今年开始到2022年大概组成一个基本系统,就是12颗卫星系统。到后面还会根据系统的更高的要求,数据量、对时延的一些要求,可能再增加卫星星座的数量。现在看数十颗卫星是能够基本覆盖。

为了满足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研发生产,以及太空低轨道急剧扩大的星网部署需求,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在湖北武汉建设国家航天产业基地。2021年,这个基地即将大规模投产,农历新年刚过,基地里的火箭和卫星产业园就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应该说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已经建成了有运载火箭总装研发的产业园,目前是年产20发“快舟”系列的火箭的能力。二期建设可以扩展到年产100发的量。与此同时,也把卫星制造、应用等各个领域进行了集成,已经形成了年产近百颗卫星的量。

袁洁表示,航天科工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可以赋能于各类信息技术产业。于2015年推出的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如今已经接入全国34万多户企业,助力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提质增效,今后还将实现在军工等重要行业领域的数据中心共建共享共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