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围绕六大类固体废物,在践行绿色生活、实现绿色生产、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危险废物管控、保障市政污泥处置、发展绿色农业、强化保障体系、加强宣传引导八大方面,以39项措施持续发力,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逐步破解“垃圾围城”难题,努力开创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新局面。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全方位打造生活垃圾九大分流体系,采用“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与处置。高标准建成老虎坑现代产业园末端治理设施,日处理能力高达8000吨/日,不仅提前5年实现辖区内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和零填埋,还辐射福田、龙华、光明等周边区域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多领域深入创建无废城市细胞,通过“区级-街道-社区-家庭”梯级递进,发动近300家单位参与无废细胞创建工作,创建种类涵盖街道、社区、家庭、学校、商超、酒店、医院、企业等各个社会领域,2020年度全区成功新增或升级改造创建绿色单位合计260家,全市创建数量第一,占比约26.8%。
实现绿色生产,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全方位打造“良益”“鹏金”“崇辉”“品佳品”4个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点635家,其中300平米以上的230家,300平米以下的405家。强化现场帮扶指导,依法推进新建和现有项目的强制清洁生产,16年来,累计淘汰1598家低端企业。
加强建筑废弃物去向监管,提升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44个装配式建筑项目通过认定,建筑面积528.86万平方米;新办理符合装配式建筑要求的用地规划许可证项目51个,项目面积占比为72%;25个项目通过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共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科学合理布局,提升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拓宽末端消纳出路。落户全国首个泥沙分离弃土综合利用项目,其利用率高达99%,目前年处理弃土达650万立方米。深圳机场引入废弃混凝土再生系统,让建筑垃圾实现变废为“宝”,每小时产出近1万块多规格免烧再生砖。
加强危险废物管控,打造全过程、规范化安全管控体系。建立部门联合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危险废物运输管理会商制度,全面摸排核实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违法犯罪线索,切实对辖区内涉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不定期组织生态环境、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联合整治,实现危险废物100%无害化处置,促进国内最大规模环境治理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宝安环境治理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0.36亿元,设计处理规模达33万吨/年。
构建绿色转运体系,实现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试点推行“多功能吸粪车+压饼机+垃圾焚烧厂焚烧”的粪渣处理模式,加强多功能吸污车现场作业规范管理,确保尾水全部回流至污水管网,杜绝二次环境污染;开展粪渣制品性能测试,确定掺烧比例,确保焚烧烟气达标排放无不良影响;依托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无害化处置,形成稳定的运行模式。
保障农业生产防疫安全,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无公害化处置。打造无公害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在辖区内基本农田范围内共建立9个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建成1413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全年农药、化肥施用强度(折纯量)分别小于5.1千克/公顷、473千克/公顷。全面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农膜,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
强化保障体系,积极推广宣传“无废城市”理念。以新《固废法》为契机,全方位解读各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要求,共组织线下培训17场次,前后共有近1000家企业参加。采用“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全面讲解建筑废弃物排放管理及排放核准等知识,共有149家单位参加。持续开展“蒲公微课堂”。全方位传播垃圾分类文明理念,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文明意识,累计开展1307场次,培训44500人次。多途径启动“限塑令”宣传。充分运用全区144个户内外LED屏滚动播放“限塑令”公益视频,组织社区工作站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志愿者入户引导,累计宣传1336251户,派发宣传资料4000多份、可降解环保塑料袋12000个。
据悉,宝安区下一步将夯实固废管理基础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落实“无废城市”责任部署,全面推进各类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水平与综合利用率。加大塑料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打造系列生态教育示范基地,搭建有效交流沟通平台。通过“无废城市”建设促进城市规划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多方共赢,擘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宝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