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前,上海的垃圾运输除了有极少数的农肥垃圾被分类运输至农村进行堆肥利用,绝大部分的垃圾都是通过混装混运的方式进行运输,最终到达处置点后进行填埋或滩地堆放。这段期间,运输垃圾的交通工具也经历了人力车、马车、机动车、农船、蒸汽机拖轮、柴油机驳船的变化,但无论

首页> 环卫> 评论> 正文

上海生活垃圾运输的变迁(上)

2021-01-21 09:01 来源: 垃圾去哪儿了

开埠后——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上海的垃圾运输除了有极少数的农肥垃圾被分类运输至农村进行堆肥利用,绝大部分的垃圾都是通过混装混运的方式进行运输,最终到达处置点后进行填埋或滩地堆放。这段期间,运输垃圾的交通工具也经历了人力车、马车、机动车、农船、蒸汽机拖轮、柴油机驳船的变化,但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来运输,人们更关心的是将源头投放的垃圾尽快转移到处置场所,减少垃圾源头堆积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人力运输垃圾

马车运输垃圾

农船运输垃圾

改革开放后——专项分类前

改革开放后,上海生活垃圾的运输方式主要有陆运、水运和联运三种方式。

(一) 陆运

陆运是指垃圾装上车后,直接运往指定的垃圾处置点,中间不更换其他运输方式。20世纪80年代初,垃圾装运机械化程度虽然逐年提高,但这些车辆大部分是敞开式的平板车。由小吨位的敞开三轮垃圾车对小弄街巷的垃圾进行装运。运输期间,垃圾散落、飞扬现象比较严重,被过路人戏言“天女散花”。1981年开始,环卫部门逐步对敞开式的平板垃圾车采用油布、编制布加盖,后又用铁皮翻版或滑轮式铁皮盖加盖,使垃圾散落现象得到一定缓解。1986年,市环卫局制定了《关于环卫车辆防止散落、飞扬、滴漏安全设施使用责任制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垃圾装运后做好封盖措施,防止运输途中飞扬散落。市环卫汽车修理改装厂和上海航天局803研究所经技术攻关,成功研制了2辆SW130HLI后装式压缩密封垃圾车,并于1989年投入小批量生产,提高了垃圾运输车辆的封闭化、自动化水平。1990年,上海形成了机械加盖式平板自卸垃圾车、垃圾桶侧装式垃圾车、集装拉臂式垃圾车和后装压缩式垃圾车等多种类型的垃圾运输车系列。1991年,年垃圾封闭运输率达到63%。1992年市政府把年内实行生活垃圾100%封闭化运输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当年,上海新增了789辆新型的密闭化垃圾车,车辆吨位为1934吨。至此,上海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封闭化运输。

环卫垃圾车

(二)水运

上海大部分垃圾收集清除后,由机动车运送至各垃圾码头装船,走水路运往垃圾处置点。1979年开始,上海市区的垃圾全部由环卫水上运输单位专业运输。运输船舶主要是50吨、55吨吨位的小型木质和水泥驳船。随着上海垃圾产出量逐年提升,垃圾水上运输任务日益加重。1980年开始,7艘,计1100吨敞开式垃圾钢制驳船投入垃圾水上运输。至1985年有237艘,计13085吨投入运营。1990年,100吨级集装箱运输驳船的问世改变以往水上运输垃圾散装洒落现象。

虎林路码头及360吨装卸夜景

(三)联运

1989年,为实现城市生活垃圾运输封闭化,减少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污染现象,市环科所研发出机械吊装式垃圾集装箱转运设施。该设施设置在卢湾区嵩山路体育场边的垃圾转运站,日中转垃圾约50吨。附近街道散装垃圾经小型垃圾车运送至该转运站后,再用5吨卡车运至开平路垃圾码头转运上船,最后送至老港填埋场处置。1992年,南市区大林路建立机械吊装式垃圾集装箱转运站,日中转垃圾约100吨。1993年,闸北区童家浜生活垃圾压缩集装化中转站建成并开始试运行,日中转垃圾250吨,8吨集装箱由卡车运至梅园路垃圾码头,再由船舶转运至老港填埋场处置。上海市区部分垃圾运输初步实现了水陆集装化联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