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治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治理“三河三湖”的难点,滇池治理一直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对滇池治理作了重要指示。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时,肯定了滇池治理的成效,并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2020年11月3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北京组织了“流域治理滇池模式研讨会”。滇池水环境治理技术总顾问、北京科净源公司董事长葛敬先生带领专家团队,讲述了滇池治理历程,剖析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滇池六位一体的治理模式“一套班子、两个考核、三个技术、四法治滇、双五标准、六个转变”,总结了滇池治理成果及经验,以期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完善“滇池模式”树立好“三河三湖”治理的示范作用,期待“滇池模式”在全国水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上,滇池水环境治理技术总顾问、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科净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敬进行了《滇池治理经验回顾与总结》汇报,本文根据他的发言整理。(点击查看葛敬: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滇池治理成效
2016年为滇池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滇池水质首次告别劣V类;2017年突破性的达到Ⅳ类水质;2018年基本保持Ⅳ类水水质,重度蓝藻水华仅发生了一天;2019年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Ⅳ类。“十三五”以来,滇池保护治理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
1、全湖水质改善成效显著
2016年全湖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Ⅴ类上升为Ⅴ类,2017年保持Ⅴ类,2018年上升为Ⅳ类。仅三年时间,水质连升两级,改善成果令人惊喜。2019年,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Ⅳ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9.7,为轻度富营养。从量化数据可以看出,磷、氮、COD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2016年以来呈现悬崖式的下降。
2、蓝藻水华发生规模和频次下降
“十三五”以来,滇池蓝藻水华发生的规模和频次不断下降。2015年滇池外海北部水域发生中度以上蓝藻水华32天。2017年,滇池外海水域发生中度以上蓝藻水华的天数比2016年减少5天,首次出现中度水华的时间推迟 13 天,最晚为8月3日。2018年与2019年,滇池外海水域发生中度以上蓝藻水华仅有6天。滇池爆发蓝藻水华的规模和频次明显减少。通过卫星云图可以看出2000年滇池蓝藻水华非常严重,到2008年、2010年、一直到2015年可以明显看到湖水蓝绿藻的爆发天数有了质的变化。
3、污染负荷入湖总量得到控制
2018年滇池流域COD、NH3-N、TN、TP污染负荷入湖总量明显减少,对比2000年分别减少18%、35%、41%和58%。1988-2018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入湖总量先增后减,入湖污染负荷量在上世纪末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
滇池治理经验总结
“十三五”期间,以“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为指导,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工程措施为手段,以管理措施为保障,以生态恢复为目的,系统开展滇池综合治理工作。将滇池治理纳入城市建设与管理体系,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截污治污系统、健康水循环系统、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系统治滇。
1、提高滇池保护治理的战略定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保护治理。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列为事关全省发展的全局性大事。
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滇池治理当作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坚持把滇池治理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把滇池治理作为重大工程、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要坚持“以水定产、量水发展”原则推进经济发展。此外,昆明市各级政府均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担当起保护治理的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层层分解滇池保护治理的目标任务,确保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2、建立跨部门统筹协调组织体系(滇池保护治理指挥部)
昆明市成立滇池保护治理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滇池保护治理的跨部门协调。
滇池保护治理指挥部指挥长由昆明市委书记担任,主要职责包括统筹协调和统一指挥滇池保护治理各项工作、研究滇池保护治理战略性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安排部署滇池保护治理重点任务、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推进落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审定滇池保护治理重点项目财政投预算资金规模的合理性等。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并内设综合部、协调推进部和督查问责部三个工作部,负责日常事务。
3、管理体制创新
在滇池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管控是重中之重,从政府统筹管理,到机制体制及各项标准的制定,结合严格的监督考核,才能够实现滇池水质的企稳向好。
4、“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2018年—2020年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着力解决氮磷等关键污染物未能有效控制等难点问题。
5、河长制及生态补偿机制
推出河长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一河两长,党政河长、市民河长互相监督。量化的河长制、量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滇池治理成功的核心因素。
2017年开始生态补偿金处罚,处罚金额约17亿元。
6、双目标考核
河道水质达标而相对湖泊水质不达标,最大程度解决河湖水质标准不统一;将污染负荷削减总量目标分解为各河道、各行政区的考核指标,彻底解决只重视水质指标,忽略污染物总量的问题。因此创新性制定出“双目标”考核体系,以水质改善为目标,以污染物负荷削减量为抓手,通过明确目标,实施目标倒逼,量化治理工作,挂图作战,确保“双目标”达标。
7、严格的地方标准(DB5301)
对于水环境质量改善需求迫切的滇池流域,执行全国最严的A级标准,主要污染物除TN为5mg/L外,其余指标与地表水湖库Ⅲ类标准一致。这一标准的执行,对改善河道补给水源水质、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提高河道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昆明市通过科学分析识别出滇池治理的关键因子总磷和总氮,以总磷为突破口,研发并推广了超极限除磷工艺,解决了湖泊除磷的技术难题。超极限除磷工艺运营直接成本为0.2~0.3元/吨污水,污水处理厂提标后尾水总磷浓度(0.02~0.03mg/L),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
8、滇池流域溢流污染控制体系
采用“调蓄+强化处理”核心治污模式削减入滇污染物负荷。建立河道水质、雨量雨频、河道液位等监测调控系统;利用河道周边(绿地、鱼塘等)现有条件优势,建立生态调蓄塘,将初期雨污混合水引入调蓄塘进行初步处理(沉淀+生态处理),之后调入市政管网或人工强化处理站处理,达标(“双五标准”)后外排入河道;以智慧运营调度平台为核心,采用“物联网+云平台”的智慧运营模式,构建智慧运营调度平台。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溢流污染控制系统。
9、控源截污体系
滇池流域已经基本形成片区截污、集镇与村庄截污、河道截污、干渠截污四个层次的立体环湖截污体系。包括主城区大部分片区配套完善的排水管网收集系统、村庄及集镇基本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35条完成综合整治的入滇河道截污系统,东、南岸村庄、沟渠污水收集的环湖截污干渠。
10、构建健康水循环系统
从片区截污、到村庄截污、河道截污,形成一整套的截污体系,通过牛栏江调水,通过把少量达不到滇池水质要求的水通过西园隧道外排,把满足滇池水质要求的污水处理厂尾水调入,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总结
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建立有效的跨部门统筹协调组织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河长制及生态补偿机制,严格落实双目标考核及严格的地方标准,有效控制流域溢流污染、建立控源截污体系,构建健康水循环系统,才有了滇池水质劣Ⅴ类到Ⅳ类的显著好转。
滇池水质好转的同时,也为大江、大河、湖泊的治理提供了成功案例及成功经验,为河湖治理指明了方向。湖泊的保护治理越往后越难,因为越往后越要“涉险滩”,越要“爬坡过坎”,越要“啃硬骨头”。目前,治滇工作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中的目标难度持续加大,对于治理压力形成又一挑战。滇池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流域范围内的各个系统,滇池水质突破性达到地表水(湖库类)IV类,其后期治理难度将远超过“十二五”、“十三五”。因此,即将到来的“十四五”给我们滇池人出了一道难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部署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布局,以建成生态之湖、景观之湖和人文之湖为引领,继续坚持“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发展思路,持续以滇池水质提升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加强入湖河道水质和污染负荷削减双目标控制管理,统筹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利用、水生态修复、水经济发展、水科技创新、水安全保障、水文化建设、水管理提升、水制度完善,积极探索滇池治理模式,力争在“十四五”末期使滇池水质稳定在IV 类,并努力向III 类推进,最终将滇池打造成为我国湖泊保护治理的典范。
原标题:葛敬:滇池治理成效及经验总结(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