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徐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答之卷”、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的“必由之路”、成功创建“无废城市”的“必修之课”、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今年3月,徐州市全面启动了市区生活

首页> 环卫> 报道> 正文

徐州:垃圾分类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0-12-16 10:52 来源: 中国建设报 作者: 辛 丛

中共江苏省徐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答之卷”、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的“必由之路”、成功创建“无废城市”的“必修之课”、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今年3月,徐州市全面启动了市区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截至2020年10月底,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基本建立,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全面启动体现

“徐州速度”

2020年3月,徐州全面启动市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各区4月完成组织架构建立、方案制定、宣传发动等前期准备工作,5月完成10%、6至9月各完成20%、10月完成100%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建设,并同步实现分类收运和处置。7月底启动单位和沿街店面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8月实现分类投放和收运全覆盖。

徐州累计出动社区人员、党员干部、城管队员、环卫管理人员、信息采集员、志愿者等近1200人,开展宣传活动6500余场,发放宣传材料30余万份,组织培训活动280余场次,在公用市政设施设置垃圾分类公益广告1000余处,各相关媒体宣传报道500余篇次,组织“区长代言垃圾分类”、文艺汇演进社区、家庭生活分类桶设计大赛等主题宣传活动。自2020年10月《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发布后,全市城管系统把学习、宣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印发条例10万册下发各单位,细化自由裁量标准,开展执法人员法治培训,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置单位等管理相对人进行普法宣传。

创新思路体现

“徐州精度

为破解“破袋污染”难题,徐州推行厨余垃圾“透明投放”。鼓励居民使用透明、可视、环保垃圾袋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直接分类投放至收集容器,提升市民投放便利性,消除监管环节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对投放和收运环节的污染。为破解“气味扰民”难题,该市实施厨余垃圾“两驳一运”。每天两次使用电动驳运车以空桶换满桶方式,将厨余垃圾从居民小区分类集中收集点驳运至归集转运点,再由专用厨余垃圾收运车辆运至处置场所,最大限度缩短厨余垃圾在居民小区的滞留时间。为破解“末端处置”难题,该市实现厨余垃圾高效系统处理。为解决新建厨余垃圾末端处置项目“选址难、周期长、投入大”等问题,及时满足生活垃圾分类中厨余垃圾处置需求,采取在原有餐厨垃圾处理厂基础上进行工艺升级改造、增加生产线的方式,实现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一体化系统处理。

无废”创建体现

“徐州准度”

徐州以“无废”城市创建为契机,全面推动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以生活垃圾分类宣传为载体,大力宣扬“无废文化”。通过持续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逐步增强市民文明卫生意识。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无废家庭”“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社区”等“无废细胞”创建主要内容,实施精细指导、精准考核,通过创建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通过强力推进,徐州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居民小区规范建设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安排早、晚两个时间段定时定点投放,同步在每处集中收集点设置引导员,现场督导居民分类投放。截至11月底,在市区1555个居民小区撤销2.1万处单元门前散落生活垃圾收集点,新建3460处规范的分类集中收集点,市区居民小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

为补齐短板,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市区增配家庭厨余垃圾驳运车辆60台、专用收运车21台,预计建设67处家庭厨余垃圾归集转运点,其中32个已投入使用。增配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收运车11台,由市城市管理局统一委托餐厨垃圾收运企业一体化收运和处置,截至11月底,已与主城区12家农贸市场签订收运协议。为解决新建家庭厨余垃圾末端处置项目“选址难、周期长、投入大”等问题,徐州及时满足生活垃圾分类中家庭厨余垃圾处置需求,采取对原有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工艺升级改造、增加生产线的方式,实现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一体化系统处理,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366吨/天,家庭厨余垃圾日应急处理能力300吨/天,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日处理能力150吨/天。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