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外界承诺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什么?毕马威近期将发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绍碳中和的意义及影响。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为第一期,主要介绍碳中和的基本认识。
背景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了“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做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做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因此碳中和对中国而言并非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到2060年前,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自然新的平衡,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国际上,气候中性(Climate neutrality)和净零CO2排放量(Net-zero CO2 emissions )的定义与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一致1 。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部分其他国家碳减排承诺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碳排放达峰到达碳中和,上述其他国家过渡期有50—60年的时间,而中国只有30年时间。因此,我们能预期我国在能源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度都要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之一。中国目前承诺的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提前于《巴黎协定》中2摄氏度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中国将在减缓全球变暖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以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不利影响。
1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于2018年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