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竞争者悲观,垄断资源者乐观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的第二年。在刚刚结束的上海环博会上,土壤展区异常火爆,然而这种火爆却丝毫没有改变广大土壤修复从业者的悲观情绪。我们与圈内人士探讨对土壤修复行业未来的看法时,大家普遍都感叹事情难做,未来不可期,能有个两三年,最多五年的好光景,土壤修复行业也就到头了。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土壤修复事业可以再做十五年以上。人们都说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但在土壤修复行业,更恰当的分流是自由竞争者悲观,垄断资源者乐观。
肿瘤,切还是不切?
行业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从业者。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任何一个层面,没有人可以否认,土壤修复这件事情本身不可取代的价值。虽然,相比大气和水来说,土壤的流动性差,影响范围小。但是,反过来说,流动性差导致污染影响是长期持续性的,对环境的破坏呈现“肿瘤”特征。明确污染责任,控制污染源头,“肿瘤”控制和切除的效益都是巨大的,当然投入和风险也是巨大的。
项目的价值与竞争的烈度成反比
宝航环境不断追踪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趋势,总结出当前行业的相对垄断的特征。“相对垄断”与“绝对垄断”相比,“相对垄断”是一种优质项目被垄断,低价值项目被自由竞争的格局。一个人吃肉,一圈人喝汤,想喝进嘴里还要疯抢。这种市场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把仅存的土壤修复社会力量消耗殆尽,或者拱手送给外资,或者被招安。这种局面,还不如汤也没得喝,大家都散了去打酱油的好,至少能把资源投入到值得投入的领域。
从业者能否成为“终结者”?
土壤修复能否成为环保产业的后浪,主要取决于这一届从业者能否成为“相对垄断”格局的终结者。“相对垄断”之所以能够形成,与我国前期由政府主导启动修复的污染地块的相对集中有关,这种集中是我国土地制度的必然。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路线,必然导致“相对垄断”的格局。而今年2月财政部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提出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设立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基金,预计将在十四五期间投入运营,或许能够改变目前的竞争格局。
春天里彷徨,寒冬中抖擞
“十四五”期间,这种局面能否被改变,还需要看《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落实情况,需要依法确定一批除地方政府之外的污染责任主体,彻底解开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之间的复杂联系。只有污染责任主体的多元化,真实的呈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土壤修复行业才可能出现竞争格局的改变。如果必须给一个时间的话,我们认为应该是五年左右。五年后,土壤修复行业将在相对较低的垄断格局中,迎来自己的冬天。寒冬里,吃肉的兑现离场,喝汤的精神抖擞,以一种乐观的情绪继续拼杀。
延伸阅读:
土壤修复是环保产业的后浪吗?
土壤修复是环保产业的后浪吗(二)
原标题:土壤修复是环保产业的后浪吗(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