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建设是垃圾处置系统中重要一环,其建设的质量和运营维护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到垃圾处置系统的正常运转,本文分析了生活垃圾转运站在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并结合社会的发展和相关垃圾处理政策的引导,分析和预测了未来生活垃圾转运体系的建设方向。
【关键词】转运体系;建设;运营
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是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以“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模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置系统建设,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转运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收运系统运转的便捷性、高效性和经济性,因此,生活垃圾转运站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站房,它还是乘载着前端收集垃圾和末端输送垃圾的重要职责,但是,在生活垃圾转运站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积累了系列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本文一方面是分析了目前生活垃圾转运站在建设和运营中常见的问题,另一方面分析了未来我们可能采用的生活垃圾收运方式。
一、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中常见问题
1、建设标准不完全统一
(1)转运站占地面积与规范要求不符
在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过程中,未完全按照规范提出的相关指标进行建设,有的转运站建设面积过大,超出了规范的上限,在浪费土地资源的同时增加了建设费用;也有部分转运站由于选址不合理,导致转运站建设面积较小,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出现站内拥挤的现象,影响转运效率。
(2)主体结构建设标准不统一
部分转运站在建设过程中过于保守,未按照实际的设备需求来进行建筑和结构设计,如根据所选设备要求,转运站设备正常安装和运行高度只需要6.5m,但是部分转运站建筑高度高达9.5m,造成建筑高度浪费;另外,部分转运站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省投资或节约工期等原因,其屋面采用钢盖板,导致使用年限不一定能达到设计年限。
(3)转运站附属设施不健全
转运站在建设过程中除了主体结构外,其附属设施的完善程度也直接影响了转运站的正常运营,如道路设计、场地总图设计、排水设计、污水处理设施等。部分转运站只注重主体结构的建设,忽略了附属设施的完善,对后续的转运站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2、转运站建设厂址选择欠合理
部分转运站在建设场址选择过程中未经过仔细分析,导致转运站选址欠科学,主要存在以下情况:一是选择的厂址在镇区远离垃圾处置设施的方向,导致垃圾在收集和运输过程中垃圾车来回往返于镇区,在造成运营成本浪费的同时,对镇区的交通和环境造成影响;二是选择的厂址未按照总体规划执行,导致转运站建设厂址远离垃圾产生的负荷中心,增加了前端垃圾收集系统的工作量,三是选择的厂址远离镇区,超出了规范要求的服务半径,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水电安装困难、进场道路过长等,增加了建设成本。四是选择的厂址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其总图成本甚至高于转运站站房及设备采购安装成本,导致投资过大,增加财政负担。
3、工艺选择不成体系
部分收运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未统筹考虑,对工艺的选择缺乏科学分析,存在一个县的乡镇建设了几种不同工艺的转运站的情况,导致不同乡镇配备的垃圾收集运输车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增加了后期运营维护和管理的难度,不便于各乡镇车辆在故障检修时相互调配使用。
二、生活垃圾转运系统运营问题
1、运行负荷低,设备闲置高
部分小城镇人口规模较少,每日产生的垃圾量较小,加之前端生活垃圾收集系统不健全,垃圾转运站在建成投运后,达不到日产日清的标准,甚至每周只运输一至二次生活垃圾,导致转运站设备大部分时间闲置,设备使用率较低,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也未按照要求进行。
2、转运站内除臭设施缺失
生活垃圾在转运站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恶臭气体,对工作人员及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转运站内除臭是日常运营维护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部分转运站内缺少除臭设施或除臭设施较为简陋(如采用喷雾器人工加药喷洒除臭),不能很好的满足各项环保运营指标要求。
3、渗滤液未有效处置
根据环保要求,生活垃圾转运站产生的渗滤液需运输至相应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站进行处理达标排放。但是有的转运站内虽然建有渗滤液收集池,但部分转运站内渗滤液运输频率较低,基本为3-5天清运一次,部分转运站内渗滤液存留时间较长的甚至达10天左右,部分转运站由于疏于管理,渗滤液未得到有效收集处理,甚至出现站内污水横流的现象。
三、 生活垃圾收运设模式分析及展望
(一)生活垃圾收运模式选择
1、垃圾收运模式分析
城镇垃圾收运模式主要有直运模式、转运模式、流动收运模式三种模式。直运模式是采用小型垃圾运输车到分布在城镇中的相对固定的收集点将垃圾直接运送至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模式。转运模式是将城镇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小型车辆先收集至转运站的大型收集设施中,再通过大型运输车辆将垃圾运送至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或二级垃圾中转站的模式。流动车收运模式是垃圾压缩车沿路进行收集,当垃圾压缩车满载以后,将垃圾运送至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模式。
2、未来垃圾收运模式的展望
现状我国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主要采取以转运模式为主,直运模式和流动车收集为辅的模式。这是由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管理体系和居民的环保意识等决定的,在目前来说是一种适合的方式,但是垃圾转运模式也有自身的缺点。首先,垃圾转运模式需要建设站房,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以及垃圾收集率的增加,乡镇及城市均需要建设大量的转运站和中转站,将占用大量的建设用地,对于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选址矛盾会相对突出。其次,垃圾在中转站需要重新压缩或者转运,垃圾落地将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若管理不规范可能造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再次,随着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垃圾转运系统将变得更加复杂,从源头开始,不同分类的垃圾将进入不同的收集转运体系,整个城市所需要的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或收集站以及匹配的运输车辆将会增加,其经济投资将会增加,对管理水平尤其是运输的调度要求也会更高。因此,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生活垃圾转运模式的优势将逐步弱化,而流动车收集模式的优势将会逐步凸显。流动车收集模式最大的优势是有三点,一是可以通过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垃圾不落地,垃圾的“行走”路线是“居民住户--垃圾收集车---垃圾处置设施”,“行走路线”相比转运模式不会存在走回头路的情况,垃圾在城镇“逗留”的时间较少,减少了生活垃圾产生二次污染的风险;二是不用再建设垃圾转运站,节约了大量的城镇建设用地,间接为城市发展预留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明显;三是有利于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若采用定时定点定类收集垃圾的方式,不同的车辆在不同的时间段只收集某种类型的垃圾,让居民在房屋内就形成将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然而,垃圾流动车收集模式对城镇的治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城镇更加明显,首先,需要民众有更高的分类意识,环保意识,并积极配合“定时定点定类收集”工作。其次,需要城镇具备完善的垃圾运输调度系统,流动收集车的运输路线、城镇交通的拥堵状况、相关应急备用方案、智能调度系统完善程度等均是影响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制度的建立以及民众素质的提高,垃圾流动车的收集模式将是一种可选择的方式。
四、结论
在现阶段,生活垃圾转运模式仍是最适合的一种垃圾收集运输模式,在环境治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素质的提高,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活垃圾的收运模式会从转运模式逐步向流动车收集模式过渡,或者两种方式共存,以促进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的便捷、高效运行。
原标题: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和发展展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