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的雨涝灾害较为明显,一些城市道路、地道桥等基础设施积水严重,对城市运行和百姓生活产生较大影响。部分城市“逢雨必涝”的原因在哪里?城市内涝的“囧”怎么破?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
8月24日,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中学校长李培根在校内查看植被生长情况。在李培根脚下,是一处约400立方米的大型雨水调蓄池。新华社记者 冯国栋 摄
各地强降雨频繁 防涝任务艰巨
今年我国各地强降雨频繁,防涝任务艰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入汛以来,全国有160多个市(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积水,涝情重于往年。
一些城市呈现出“因洪致涝、因涝成洪、洪涝混合”的特点。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章林伟说,要区分外洪和内涝。外洪是指城市外的江河湖泊等周边流域发生系统性洪水;内涝是因本地降水过多、排水不畅而引发的灾害。
“在目前情况下,发生系统性洪水的时候,城市内涝是很难避免的。”章林伟说。
今年我国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发重发,区域性暴雨洪水重于常年。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自3月28日入汛以来,截至8月24日9时,我国共有730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242条河流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71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
记者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3月份公布的一份通告上看到,2020年,全国610个城市公布了城市排水防涝安全责任人,由城市市长或副市长等担任;全国城市重要易涝点有1984个,每个易涝点都确定了整治责任人。
城市重要易涝点名单每年更新一次,经整治后消除的易涝点下一年不再列入。记者对比发现,2017年首次公布该名单时,全国城市重要易涝点高达3619个。
记者采访调研发现,城市内涝呈现出一些特点,比如新纳入城区的城乡接合部内涝比较突出,过街地下通道和下穿式铁路桥、公路桥等特定地点容易发生积水;城市老旧小区内涝相对严重;县城内涝呈上升趋势。
这是经过“海绵城市”理念改造的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中学内部道路(8月24日摄)。由于学校地势低,大雨时周边水流经常倒灌,2011年就来校工作的李培根曾经历过3次学校被淹成一片“汪洋”;而现在“雨一停,地面就没有水了”。新华社记者 冯国栋 摄
城镇化扩张过快 “里子薄”致内涝顽疾
经历今年梅雨季连续8轮强降雨,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中学校长李培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消防车进校转移学生、课桌排到校门口转移学生……学校地势低,大雨时周边水流倒灌,2011年就来校工作的李培根曾经历过3次学校被淹成一片“汪洋”;而现在“雨一停,地面就没有水了”。
“学校外沿打造了生态旱溪等自然排水系统,截流外来倒灌水至调蓄池后外排。”钢城第二中学海绵改造设计负责人郭亚琼说,2016年针对学校地势低特点做了“蓄滞排”防涝改造,校内设了约4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池,安装了水泵可以将调蓄池收集的雨水外排,活动场地等地面也改用了透水材料。
钢城第二中学的“内涝”成因与治理是我国城市涝情的一个微缩影。一城一隅,“里子”是否耐用,治理是否到位,几场暴雨,立分高下。
章林伟说,我国用二三十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过程,地下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太高,排水设施不足,“里子”薄弱。“地上很风光,但地下一片短板”,一场暴雨就可以脱去城市表面光鲜的外衣。
城市扩张中空间布局不合理,一些地势低洼易涝的地带被开发成新城区,原有的水系空间格局被打破,也增加了涝灾危害。
据一些城市的市政工程工作者向记者反映,有些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城市建设和排涝规划不同步,不等地下管网规划就先行开发;部分开发商将污水管道直接并入雨水管道,造成雨污合排;一些小区的排涝工程未与主干排涝工程连接,不能形成完整的排涝系统和网络。一旦降雨量超过排水设施能力,雨水只能漫上街道,导致内涝。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中学校内一处“海绵城市”监测站。监测站内设自动化装置,实现自动抽排、调蓄(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国栋 摄
标本兼治 “绿灰白”破解城市内涝之“囧”
星罗棋布的水塘,分区排水的干道,根据水力学原理设在江边、自动开合的12个排水窗口……江西赣州古城900多年前建设的“福寿沟”,作为我国古代城镇建设的“海绵”景观遗产,依然在发挥排水防涝作用。
赣州市城管局市政工程管理处处长张健坦言,随着城市不断开发,赣州古城原有的80余个水塘被陆续占用,如今只剩下5个,自然调蓄功能减弱。
“古城排水防涝系统的设计,充满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水因势利导的理念,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赣州市自然资源局市政交通科科长郭世波说,规划建设中为城市“留白”,最大限度适应地形地貌,保持基本生态格局,对沿江沿河岸线留出一定距离、不予开发,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也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需要。
如何标本兼治,破解城市内涝之“囧”,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质量。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说,适应我国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独特的水系特征,应当推进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之上的“绿色”生态型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改变常规的、机械的、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灰色”工程性基础设施建设。
不谋全局,何谋一域?系统性全局思维才能标本兼治,才能建立富有弹性和生命的水系统,解除城市内涝之患。
城市内涝治理应完善物防、技防、人防综合体系,把生态的“绿色”和工程性基础设施的“灰色”结合起来。章林伟说,“灰绿”不能偏颇,全靠“灰”不要“绿”,我国的水环境、水生态将恶化;光“绿”不要“灰”,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预和措施,则难以统筹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协调关系。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中学打造的生态旱溪等自然排水系统(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国栋 摄
原标题:“绿灰白”破解城市内涝之“囧”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