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无论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还是在市民游客心中,山东省青岛市都是一座干净整洁的海滨城市。干净整洁的背后,是青岛长期以来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持之以恒的探索。青岛通过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增强生活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筑牢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坚实基础,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工作成果。
青岛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基础、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
青岛市早在2000年就开展了以废旧电池回收为主要内容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结合处理设施建设,2011年在主城区进一步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2013年,在全市推进餐厨垃圾强制分类试点的基础上,选定市南区作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区域,尝试厨余垃圾单独分类;2017年,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开始进入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实施阶段。
今年年初以来,青岛城市管理部门围绕“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发起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着力引领美好生活新时尚。全市建成区64个街道、605个社区、4534个居民小区以及1866个党政机关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完成1178个标准化“四分类”投放桶点升级改造和2166处撤桶并点。青岛现有垃圾分类收运车辆717辆,垃圾分类收运线路742条,其中厨余垃圾收运线路197条、有害垃圾运输线路20条;现有厨余垃圾处理设施13座,日处理垃圾476吨。各区(市)建成区级宣教中心10处,全民参与垃圾分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统筹处置设施建设
合力保护绿水青山
末端处置能力决定了前端分类投放和运输的垃圾能否得到有效处置。
2016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总处理能力50%以上,全部达到清洁焚烧标准。
2019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又一次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加快以焚烧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012年,青岛建设投产了小涧西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2017年年初,青岛城市管理部门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城乡环卫工作整体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青岛注重全域统筹规划建设垃圾处置设施,规划了5个垃圾处理园区,建设了小涧西焚烧二期、西海岸新区、即墨、莱西、平度5座以垃圾焚烧厂为核心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园区,生活垃圾日处理规模达到1万吨。
2019年9月30日,青岛实现了市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市生活垃圾实际焚烧处理率也达到了95%以上。
创新园区发展思路
实行循环经济模式
如果垃圾处理设施各自孤立运行,不仅不利于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还会增加选址、环境影响评估的压力。
青岛在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时,注重各类垃圾处置设施的集中度。经过十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建设综合性生活垃圾处置园区的发展思路——建设静脉产业园。静脉产业园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
青岛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从填埋到焚烧、从焚烧一期到焚烧二期,记录了青岛在园区化、生态型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方面的探索。
青岛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以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处理为核心,统一完成可行性研究及环境影响评估手续。同步开展项目建设,通过生活垃圾处置项目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实现各项目之间的物质循环及能量的梯级利用,提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目前,青岛正在积极规划建设胶州市垃圾处置园区、厨余垃圾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促进垃圾分类处置效果最大化。
9月1日,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即将施行,为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如何用最务实的行动来保护绿水青山、美好家园,青岛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那就是重整行装再出发、奋力展现新作为,争取成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头部城市”,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