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近日举办2020年“全国低碳日”活动,正式发布《2019年度浙江省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展示了浙江省的低碳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新成效。“浙江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绿色低碳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建

首页> 大气治理> 碳交易> 报道> 正文

浙江低碳发展“花”开遍地

2020-07-09 08:57 来源: 中国环境报

浙江省近日举办2020年“全国低碳日”活动,正式发布《2019年度浙江省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展示了浙江省的低碳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新成效。

“浙江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绿色低碳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降碳工作稳步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扎实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积极探索,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基础能力有效提升,全省碳强度指标持续下降。”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以淼表示。

如今的浙江,正紧跟时代变革的脚步,在“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标杆”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撬动绿色经济,引领低碳生活

“浙江省突出目标导向,进一步压紧压实各设区市碳减排责任。经核算,2018 年,全省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 5.72%,‘十三五’以来,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13.99%,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杨首权在解读《报告》时介绍。

控温目标的顺利完成,与浙江省深入建设低碳经济体系密不可分。全省从高处着眼,从长远着力,不断优化完善产业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正在浙江不断发展壮大。

《报告》显示,2019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浙江省GDP的25.7%,与绿色制造、现代服务业一同为浙江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今,4 个园区、57 家工厂成功申报第四批国家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其中,湖州槐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入选国家2019年度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服务业对浙江省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 58.9%,已成为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细微之处见功夫。浙江在实践探索中打出一套重点领域的低碳发展“组合拳”,有序推进低碳城镇化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浙江全省持续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96%。同时,深化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清洁能源城市公交车占城市公交车总数达到70%,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 95%,并率先出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完善基础设施,拓展试点体系

盛夏时节,行走在浙江省湖州安吉余村,远眺是竹海与青山,近观有田野与农舍,荷塘里花开绰约,俨然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乡村美景图,引得不少游客闻香散步,拍照留念。

作为浙江省级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2019年,余村直接碳排放强度仅为0.04吨/万元,趋近于零;同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零碳排放,余村是怎么做到的?“余村以智慧农业、家庭农场、休闲观光为重点,不断拓展‘两山’转化通道,着力打造乡村低碳产业体系。”杨首权介绍,当地完善交通、建筑等低碳基础设施,全面推行低碳生活,提升发展森林碳汇,建成林下经济示范点,低碳生态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报告》显示,浙江省林业碳汇能力也在持续增强。在离余村十几公里之外的安吉县山川乡毛竹现代科技园,全球第一座毛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正在全自动、全天候观测、记录毛竹林的固碳功能,为其碳汇交易提供数据支撑。

据了解,通过林业碳汇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作为全国唯一“两山”理论实践试点县,安吉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在全国率先开展竹林碳汇工作,成为全球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

不仅是在安吉,富阳银湖低碳智慧园区,嵊泗县嵊山镇碳汇渔业,长兴县画溪新能源近零碳排放园区……从城镇到乡村,从沿海到内陆,浙江省围绕体制机制、低碳产业、低碳路径、低碳运营管理、低碳生活、近零碳排放等多个方面,不断建立健全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各级各类低碳试点,低碳发展“花”开遍地。

应对气候挑战,探索实现共赢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的必由之路。

早在2007年,浙江省就迈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步伐,成立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2020)》,形成强有力的“顶层设计”。2019年,领导小组调整为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并将应对气候变化及减排职责划入省生态环境厅。

今年,首次发布的《浙江省适应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更是为制定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持。

“浙江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评估,是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全球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基础性工作,更是促进省域高质量发展和美丽浙江建设的现实需要。”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刘劲松介绍。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农业领域一马当先。走进浙江丽水莲都区雨伞岗村“三层土楼”式的山地雾耕农场,一排排蔬菜长势喜人。通过采用气雾栽培技术和垂直耕作模式,农场里的菜苗只需要依靠大棚管道里喷出的气雾营养液,就能快速成长。

“这一逆境农业业态模式可以适应天气恶劣、生态退化等不利条件,无差别实现农作物产高质优,并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地占用,对适应气候变化自主创新实践具有积极示范意义。”丽水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陈灵敏告诉记者。

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全国深化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海域、海岛、海岸带、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浙江不断完善气候变化工作体制,探索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赢。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