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垃圾分类已成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垃圾分类背后的社区自治共治和“一网统管”智治善治,成为用“绣花功夫”治理超大城市的生动剪影。(6月27日 《四川日报》)
垃圾分类回收是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土地污染的最有效途径。智慧型垃圾分类则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必答题”,也是一个探索性的创举。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一年来,垃圾分类给上海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据报道,上海市1.3万多个居住区,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的90%。为了让这个垃圾分类落地生根,该市从前端到后端,“全链条”发力、“闭环式”管理;强调分类后的中间运输和末端处置,注重分类成效和市民的积极性。垃圾分类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一件易事,应基于环保考虑,根据其特点采取科学措施。如,可回收的实行有效循环利用,不可回收的易腐垃圾进行堆肥就地消化等等。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俗化说得好:“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各地都要像大上海一样,倡导更多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利用各种宣传阵地、线上互联网+等,让居民踊跃参与其中,如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声、小品、三句半、说唱节目等等,以接地气的形式引导百姓从开始的“嫌麻烦”“分不好”到“能分”“会分”“愿分”。同时,因地制宜采取“一小区一分类”的政策”,以此赢得大家的支持和赞誉。
补齐短板,让习惯成为行动自觉。各级政府和社区党组织要以“关键少数”引领大多数,采用协调管理、科学易行、示范推进、奖惩的原则,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让垃圾分类新时尚蔚然成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着力点,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健康宜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