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垃圾分类及处理历程回顾1、东京都垃圾减量上世纪80-90年代开启,按垃圾性质分为企事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1990年,面对都内高昂的垃圾处理成本与垃圾量的急剧增长,东京都环卫审议会提出垃圾减量的计划目标,即到1996年,实现一般废弃物中的“定点收集”垃圾量削减10%,“自送垃圾”减少22.5%,

首页> 环卫> 国际> 正文

日本垃圾分类及处理历程回顾及经验借鉴

2020-06-23 08:49 来源: 韦伯咨询

一、日本垃圾分类及处理历程回顾

1、东京都垃圾减量上世纪80-90年代开启,按垃圾性质分为企事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1990年,面对都内高昂的垃圾处理成本与垃圾量的急剧增长,东京都环卫审议会提出垃圾减量的计划目标,即到1996年,实现一般废弃物中的“定点收集”垃圾量削减10%,“自送垃圾”减少22.5%,年垃圾总量控制在532万吨。一般废弃物可分为企事业垃圾与家庭生活垃圾,其中企事业垃圾占东京都垃圾总量的三分之二,由民间特许经营公司和东京都环卫局分摊处理,两者间竞争关系明显。80年代,特许经营者市场份额逐步扩大,1988年市垃圾收转市场化率达49%,其中民间特许经营份额达81%。但问题出在政府负责的“无偿收集”垃圾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是混入家庭生活中的企事业垃圾,达垃圾回收总量的17%。削减此类“搭便车”的企事业垃圾量成为东京都乃至全国各市垃圾减量行动的重点。

2、企事业类垃圾减量——强制收费结合市场化推进

为削减混入家庭垃圾中的无偿回收企事业垃圾量,日本广岛市与仙台市贡献了相对成功的经验模式:

(1)广岛市政府1975年发表《垃圾紧急状态宣言》,针对企事业垃圾采取强行检查、强迫处理的手段,要求企事业单位照章付费,并对部分垃圾主动进行资源化处理。此次行动实现了市日均垃圾量的骤减。

(2)仙台市通过垃圾桶/袋区分生活垃圾和企事业垃圾,生活垃圾只能盛放在小容量的垃圾桶/垃圾袋中,而企事业单位则需要购买专用垃圾袋来盛放产生的垃圾,实现生活垃圾和企事业垃圾的区分,分别由政府与特许经营者收集,实现收费直接发生在前端。桶/袋的鲜明区别也有效避免了企事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

由广岛与仙台模式可见,在企事业垃圾减量方面,日本以强制企业按产缴费,叠加多种手段提升市场化收转效率为主要导向。

3、家庭生活垃圾减量——地方环卫与民间回收体系成熟

各地政府负责处理的一般废弃物中,家庭生活垃圾占比65%,最大接收主体地方为政府环卫机构与和民间回收企业,在上世纪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回收体系。

地方环卫主管垃圾处理的全产业链工作,包括“收集”、“筛选回收”、“中间处理”及“垃圾处理场的利用”。其中“收集”方面,日本推行旨在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的分类处理方法,各地采用灵活化和因地制宜的政策,充分调动所有社会资源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实现垃圾处理前中后期的协同作业。但日本在推行分类过程中也曾遇到相关问题,如“焚烧设备与垃圾分类后产物热值不匹配”、“电量无法上网消纳”。Ø

民间回收主要有5种渠道,分别为“零售商店的以旧换新,回收旧货”、“旧报纸换草纸活动”、“集体回收”、“企业直接回收”与“非正常处理疑难物回收”。尽管这套回收体系也因为纸等再生资源价格的波动遭遇挫折,但政府对于居民端补贴是该机制一直沿袭的重要基础。

二、日本垃圾分类及处理经验借鉴

由以上日本垃圾处理发展历程看,日本垃圾分类和减量具有企事业与居民区分、逐步细化的特点。此外,企业垃圾和居民垃圾有不同的政策导向,企业以收钱和管制为主、居民以奖励和疏导为主,两个类别又根据区域、地方禀赋等灵活调整,这样的发展思路给目前国内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大方向支持和充足的政策空间。同时,考虑到日本在垃圾分类尝试中社会资本作用的逐步提升,当前国内环卫服务企业的业务也有希望从市政清扫保洁进一步扩围到垃圾处理相关服务产业链中。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