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和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但受资金缺口大、投入不到位、缺乏长效机制等因素制约,仍然是农村人居环境中的突出短板。
黑臭水体底数不清,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农村黑臭水体大都为封闭式水域,自净能力较差且多数季节性变化明显,丰水期或雨水充沛的夏季坑塘内有水,冬春季大都处于干涸状态,到底算不算黑臭水体无章可循,导致农村黑臭水体底数不清。因所处的地理区位不同,黑臭成因不同,治理目标要求各异,不宜采用统一的治理模式推进,且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刚刚起步,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借鉴。
资金需求量大,地方财政吃紧。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清淤、疏浚、截污、硬化、美化和亮化等方面,前期治理需努力,后期管护更要重视。
以安徽省亳州市为例,经摸底排查,全市黑臭水体多达3000余个,按照每个黑臭水体需500万元核算,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总资金高达150亿元。再加上后期管护资金的投入需求,如果没有国家和省级资金保障,仅靠当地政府财力保障难以为继。
治理主体不明,缺乏长效机制。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牵涉面广,涉及县区政府及住建、发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和乡镇政府等多部门,导致治理主体不明确。部门间缺乏信息共享渠道和机制,治理项目稳步推进协调难度大。治理后水体管理机制不明确,容易导致治理好的水体二次黑臭。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应从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加大财政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面向8亿农民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最接地气的举措之一,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专项规划,明确治理任务和目标。加大财政投入,统筹整合相关渠道资金,用于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处置设施、污水收集管网等项目建设。
其次,打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组合拳。充分考虑农村不同区位条件、经济条件、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等因素,科学确定治理方式和技术。加强农村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治理,防止“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清运体系,防止因垃圾乱堆滥放导致周边及下游水体污染。加强面源污染控制,尤其抓好农村厕所粪污治理,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实现畜禽粪污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调整化肥使用方式,实现化肥减量。借助生态沟渠、植物隔离条带、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减缓农田氮磷流失,减轻农田退水对水体的污染。
第三,做好试点示范,引导全民参与。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工作的要求,做好乡镇黑臭水体的试点整治工作,逐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探索采用政府付费等方式鼓励当地村民负责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后的日常管护。
原标题:农村黑臭水体为何治理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