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暴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按下快进键。此后的12年,从水中到岸上,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渐渐让太湖恢复本来面目。
进入6月,细雨微蒙的江南初夏,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中,湖中一座不起眼的浮标下,一个智慧大脑网络正每隔几十分钟,将气象水文实时数据,回传到研究站的一楼大厅。
在空中,遥感卫星一天两次为太湖拍照,研究人员们当晚就能收到数据,给太湖“体检”。哪里有蓝藻水华了,哪里可能会出现高风险区,他们可以提前预警。
太湖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江苏有8个水源地在太湖,年取水量占全省的22.2%,上海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饮用太湖水,浙江湖州也从太湖取水。
2007年暴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按下快进键。此后的12年,从水中到岸上,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渐渐让太湖恢复本来面目。
如今,太湖已经连续12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水质监控,预测预警安上智慧大脑
2020年的太湖安全度夏防控,比以往来得都早了些,目前预警期已从原来的4月1日提前至3月1日。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冬今春以来,太湖气象、水文条件非常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暴发,太湖地区平均气温分别为7.6℃和12.5℃,均达到了同期以来的最高值;另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夏太湖地区的气温也将比常年偏高约0—1℃。太湖安全度夏面临着很大压力。
“最近蓝藻水华预警预测在高频运转,北面湖区的3个高频无线自动监测站,每10—30分钟就将监测的气象水文数据传回来,例如水温、蓝绿藻、pH值、叶绿素、溶解氧等数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套测试的指标体系,是在多年的探索中确认下来的,例如藻细胞数反映藻类密度,溶解氧反映水质好坏,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低于2毫克/升,很多鱼便会死掉。他们通过这些数据,及时为太湖做“体检”。
太湖蓝藻水华及湖泛监测预警平台,自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向相关部门报送《太湖蓝藻水华及湖泛监测预警半周/周报》125期,成功预测了10余次微型湖泛事件。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程炜介绍,如今,江苏建有太湖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其中的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站网,包含115个水质自动站和21个浮标站,覆盖了太湖流域主要省市交界断面、国控断面、出入湖主要河流、饮用水源地等重要位置。
程炜说:“系统可以严密监控流域水质波动,实时捕获异常数据,并自动向监控人员发送预警短信。经过核实确认为水质异常后,第一时间编制预警快报报送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区域生态环境局,便于组织开展现场污染排查和溯源分析。”
控源截污,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太湖流域是江苏人口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产业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占全省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4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58%的经济总量和6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在太湖西山岛长大的秦伯强记得,童年记忆中的太湖,湖水澄澈,水草丰美,沿岸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亲近自然。“冬天时,人们会挖出河泥,晾晒在岸边,等河泥板结后,给杨梅树、桃树施肥。”
不过,当他于上世纪90年代来到太湖站工作时,却发现太湖有点脏了。“湖水开始出现富营养化,越来越浑浊。”秦伯强说。
由于太湖是大型浅水湖泊,风浪扰动比较频繁,水体透明度低,特别是北面的梅梁湾、湖心和西南部开敞区等藻型湖区,水体透明度更低。“一盆泥塘水,一笔糊涂账”曾是困扰太湖生态的真实写照。
“太湖的治理走过一段弯路,认为只要种活了水草、恢复了水中的植被不就净化了水质吗?但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摸索,我们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控源截污—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的策略。”秦伯强说。
近年来,太湖流域内的各市为太湖污染的源头防控不遗余力。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近年来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截至2019年底,累计整治5.22万家企业。其中,涉水企业占比为41%,腾出发展空间7.35万亩。高标准压减整治化工企业,关停化工企业457家,化工企业入园率达65%。实施污水处理厂和六大行业提标改造,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计和清洁化改造,倒逼企业切实履行治污主体责任。
在无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覆盖率也取得成效。无锡宜兴周铁镇中准村前年铺设了污水管道,生活污水统一接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胡埭镇马鞍村蔡巷则利用“净化槽+生物滤床”技术,在村里建立了多个生活污水点源处理装置,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管网铺设难的问题。
2019年,太湖湖体总体水质处于Ⅳ类,15条主要入湖河流年平均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列入省政府目标考核的太湖流域124个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7.5%,太湖4.5万亩和滆湖2.3万亩网围养殖实现清零。
绿色发展,综合治理正爬坡过坎
因范蠡而闻名的蠡湖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曾因围湖造田、围湖养鱼,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度是太湖水污染的重灾区,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2002年,无锡市对蠡湖先后实施了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六大工程”。
“现在,蠡湖东北角40万平方米范围内,水草覆盖度在60%—7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张运林介绍,在蠡湖的外源污染控制住,营养盐降低到一定阈值后,依托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他们从2018年开始在蠡湖东北角的1.34平方公里水域实施蠡湖生态修复和良性生态系统重构。
“这块修复区域曾有很多杂食性鱼类,会大量牧食水草,同时搅动底泥,造成水体浑浊、透明度低、下层水体可利用光辐射不足,遏制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生长。我们把杂食—底栖鱼类赶走的同时,又投放螺、蚌,让他们过滤湖里的悬浮颗粒物提高水体透明度,人工种植苦草、狐尾草等水生植物固定底泥。”张运林说,此举可以有效恢复湖湾水生植被。而蠡湖生态修复的经验,将为今后太湖的生态修复提供经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太湖治理已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太湖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目前的太湖沿岸还有不少“散乱污”企业;环境基础设施还有欠账,污水直排、雨污水管网错接混接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还不够多。
4月13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对治理太湖工作作出批示,要以“减磷控氮”为重点、“两个确保”为底线,科学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积极探索生态清淤、聚泥成岛的创新举措。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江苏已确定了80条支浜整治任务,将新建城镇污水管网200公里,完成16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23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70家工业行业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深入开展化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