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疗废物的处置成为另一个病毒“风暴眼”。而有这样一群幕后英雄,他们无惧危险,用战“疫”精神构筑了一道安全“防火墙”。
“90后”用年轻的肩膀扛起防疫重担
对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生态环境和水务局执法一科的负责人郭子君来说,今年的开局让他真正感受到了身为“90后”守护国家的责任感。
“医疗废物贮存和消毒是否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是否有遗漏?”这些都是郭子君每天重点关注的内容。由于江北人民医院是江北新区唯一一家收治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医院,对于医疗废物的处置不容许他有一点马虎。
上午9点,郭子君早早来到江北人民医院的医疗废弃库进行检查。一排排黄色的垃圾桶被装满医疗废物的垃圾袋塞得满满的。
“感染性医疗废物的出入库要求十分严格。每一步我都要亲自检查才安心。”身穿厚重防护服,郭子君穿梭在一座座医疗废物堆砌的“小山”之间,不停歇地核对处置流程、扫二维码、称重、打印标贴、拍照……为了防止二次污染,他必须与医疗废物近一点、再近一点。“如果因为顾忌而去放弃一些事情,一辈子都会后悔不已。”郭子君说。
“钢铁后卫”坚守疫情防控阻击场
“我们是医疗废物处置的最后一环,拿出百分百的‘战斗’状态才能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疫情期间,作为南京唯一一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厂长郭彦勐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
早上六点钟,蒙蒙亮的天还未唤醒这座城市,郭彦勐和工作人员们却已早早穿戴好防护设备,全副武装赶往各大医院部署各项医疗废物处理。“我们共有7辆医废车,专门负责全市19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每天的产生量有30多吨,许多医院的医疗废物预存仓库已经爆满了,早出发可以早预防嘛。”由于医疗废物到达厂区后12小时内必须焚烧完毕,郭彦勐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11点左右刚刚从现场回来的他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就开始和工作人员们给医疗废物称重、卸料。
晚上8点钟,郭彦勐与工作人员终于将当日收集的医疗废物处理完毕,消毒、脱下护目镜、防护服、再消毒……看着工作人员们脱下防护服后满身的汗水,郭彦勐心里很是感动。
吹响战“疫”支援集结号
“刚到武汉的时候,看到堆积如山的黄色垃圾袋露天摆放,汗一下子就流下来了。”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驰援武汉领队谢海洋对记者说。
当听说武汉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和处置工作告急,需要南京的医废处置企业驰援武汉时,2月16日,汇和公司组织了两辆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以及两名驾驶员、一名押运员和维修技师,带上400个医废专用垃圾桶驰援武汉,谢海洋则是这4名战士之一。
历时8小时的车程,谢海洋与队友们抵达武汉。为了尽快熟悉当地的医疗废物收运情况,第二天一大早,谢海洋就开始与武汉市汉阳区和蔡甸区内的医院进行对接。“不敢多睡,因为不知道任务有多少。”
医疗废物装桶、排队卸货、运送空桶……谢海洋说,他从来没发现自己的话这么少过。“基本每天都是高负荷运转,有的时候实在是太累了,但看到队友们关切的眼神又重新恢复了元气。”谢海洋笑着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